古代女囚流放千里之外,官差们却抢着押送,他们不嫌距离远吗?
发布时间:2025-07-10 22:34 浏览量:1
黎明时分,沉重的枷锁套上纤细脖颈,京城贵妇踉跄踏上荒野之路。
两名衙役嘴角带笑,仿佛不是押送犯人,而是去赶一场盛宴。
古代流放之路,千里迢迢,环境恶劣。
清朝最令人胆寒的流放地宁古塔,冬日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度。
清代的文学家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是有十个黄泉,那也不怕了。”
押送犯人本应是苦差事,但当犯人换作女囚时,衙役们却争相抢夺这份差事。
在清代,被判流放的罪犯,要戴重达24斤的枷锁,每日徒步50里,皮肤常被磨破见骨。
如此艰辛的押解任务,为何官差们见到女囚反而眼放精光?
衙役们争抢押送女囚的首要原因,是其中暗藏的巨大经济利益。
古代衙役俸禄极低,而押送女囚却能带来意外之财。
能被判流放的女囚,大多出身官宦人家。
她们多因父兄或丈夫获罪受牵连,虽然家族被抄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女眷身上的金银首饰总不会全被取下。
在古代,名节重于性命。女子将贞洁看得比生命还重,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女囚家属为保她们路上平安,往往不惜重金贿赂官差。
有的娘家亲戚,甚至会在出发前悄悄塞钱,只为换取官差一句口头承诺。
衙役们表面收下钱财应承照顾,一旦上路便翻脸不认人。
天高皇帝远,承诺化作泡影,女囚只能任人宰割。
这些贿赂远超衙役的俸禄,一次押送所得,可能抵得上数月薪饷。
押送女囚对官差而言风险极低,女囚大多身娇体弱,难以承受千里跋涉。
许多人半路就累死病亡,官差反而能提早返回交差。
押送男囚则大不相同,若遇上有武艺的强人,官差可能反被夺命。
就像《水浒传》中的林冲,因有贵人相助,官差一路上还得护着他。
而女囚既无力反抗,又不易逃跑,官差无需时刻提防。
清代规定,押解犯人需“每名选差役二名管押,兵丁二名护送”。
但女囚体弱,往往走不到目的地。
押送女囚的官差既轻松又安全,还能提前回家,自然成了衙门里的美差。
押送女囚最黑暗的一面,是官差能在路上肆意妄为。
一旦离开城镇进入荒野,官差对女囚就拥有绝对控制权。
路上数月行程,女囚成为官差手中玩物。若有年轻貌美者,官差便找机会解决生理需求。
女囚此刻已是戴罪之身,只能任人宰割。
即使碰上贞洁烈女反抗,官差也毫不畏惧。他们可先施暴再灭口,回衙只需上报“女囚途中病亡”。
山高路远无处查证,没人会在意一个流放犯的死活。
清代律法规定,犯人在押解途中患病,必须经差役许可才能报官求医。
这种小小的权力,却让衙役们掌握了女囚的生死大权。
银两给够,押解变“休假”;若得罪了差役,便只能活活等死。
所以说,封建制度是真的害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