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碎——定西古代的茶马古道“平襄道”

发布时间:2025-05-17 19:08  浏览量:3

平襄道,因其经过西汉的天水郡治所平襄县而得名,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原来秦置之郡地域过于辽阔,即将陇西郡的东北部划分出来,置天水郡,郡治平襄,领16个县,管辖范围东达今陕甘交界的陇山,西到榆中、靖远交界的黄河南岸,南到天水、甘谷,北至静宁,西吉交界一带。

汉代天水郡地图

平襄道从陇山大震关或关山经今清水、秦安、郭嘉镇、王家铺、碧玉、通渭、马营、牛营、李家堡、安定区、巉口,越车道岭,再经甘草店、清水驿达于汉代勇士县治(今榆中县青城);或由清水驿西北直达金城郡治允吾(音铅牙,在今青海民和县东南,甘肃永靖县西北的湟水南岸)。这条道路很可能在秦朝就开通了,在秦安王家铺、通渭史家山、马营野狐山、安定区杏园乡东山,红土窑至巉口的东北山,巉口林场北面的车道岭、榆中甘草店至清水驿之间东北面的山梁上,至今有一道古道痕迹连绵不断,远望似一道浅沟槽,沿途还有烽燧和历代修筑的堡寨。在安定区境内从红土窑到巉口镇的东北面,山下分布着许多汉代墓葬冢封土。关于这条古道,定西民间传说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与二郎神杨戬交战哮天犬的铁绳拉开的沟槽,沿途的烽隧是由二郎神杨戬靴子中倒出的土堆积而成的。这些传说似表明这条道路在古代的巨大影响。

古道风光

平襄道经过的巉口,是西汉天水郡属国都尉的治所勇士县满福,由此还可以北经青石峡溯祖厉河东岸的川区平道可到达汉代的祖厉县(今靖远县境内)和鹁阴县(今景泰县境内)。“平襄道”于汉代以后再度开拓,经今定西市辖区的部分路段改由山脚下行进。

东汉政权建立后,刘秀为了讨伐割据陇右的隗嚣势力,统一西疆,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派中郎将来歙率军2000人,劈山开道。开拓从番须、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及甘肃华亭西南)至略阳(今秦安县境内)的平襄道东段,使其成为东汉政权进攻隗嚣的通道。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亦即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在宋朝西面,史称“西夏”。西夏“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号位,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到后来仿汉字形创制西夏文字,铸造铜质货币。

北宋时期,北宋王朝和西夏政权相对峙,发生过多次大小战争。西夏屡屡南下侵扰宋朝。但是宋和西夏之间既有频繁的战争,又有和平交往和经济贸易,以解决战略物资互补的需要。西夏人在当时采取“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的方略,在边界地区“兴营田,修堡砦,招流亡,通斥堠,使关汉之民相踵归业”(范仲淹语),这个战略方针为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和睦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开通了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

西夏政权特别重视对于宋朝的贸易,主要是互通有无,获得生活必需品。定西地处宋朝西疆与西夏接壤,西夏对宋朝输出骆驼、马、牛、羊、毛毯、皮毛等牲畜和畜产品及青盐、药材;宋朝输出的是粮食、丝绸、茶叶、瓷器、漆木器、香药、姜桂等货物,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通过今定西运往西夏的,当年西夏与北宋、南宋、金朝在交界处设有“榷场”、“和市”进行官方交易,“通二国之货”,边民们还通过“和市”进行不规范的交易。这些交易促进了双方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文化、宗教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宋元时期,“平襄道”再次焕发了生机,这条道路从河西走廊的武威或景泰出发,过黄河到靖远县(西夏会州城)。今靖远县双龙乡仁和村北城滩唐代古城即为唐至明代非常重要的古道索桥渡口。由靖远经郭城驿(宋会川城)、马家堡(宋会宁关)、鲁家沟(宋平西寨)、巉口关、三十里铺(宋安西寨)、定西城、李家堡、牛营店、马营(宋华川堡华川关)、坡儿川(宋得啰川、破啰川),通渭、秦安去天水;或由郭城驿经会宁、西巩驿、青岚山、定西城、李家堡、牛营、马营、通渭去秦安到天水。

今天巉公路,大致沿平襄道修筑

西通河西,东达长安的平襄道自开拓以来,一直是陇右地区的一条官道,宋朝为了“茶马互市”和御防西夏南侵,必须保证这条道路的畅通,因此在“定西城”至“通渭寨”之间的通道沿途修筑了许多“护耕堡”,并派弓箭手驻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0)。

元明两朝在“平襄道”沿途设置了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