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囚流放千里,官差争抢押送竟有这三大“美事”!

发布时间:2025-05-23 07:49  浏览量:1

[古代官差竟抢着押送女囚流放千里,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这篇文章将为你揭晓古代官差热衷押送女囚的原因,要点如下:古代流刑残酷,犯人要被发配到偏僻之地,官差押送本是苦差,但押送女囚却成美差。一是能捞报酬,被流放的女眷多是王公贵族家的,她们有财物打点,娘家也会帮忙通融;二是女囚手无缚鸡之力,相比男犯人风险小;三是押到关外后官差可能对女囚为所欲为。

在古代,发配可是一种极其残酷的酷刑,其对人的折磨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死刑。这种刑罚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非短暂的痛苦,而是会带来长达“千里”的持续折磨。

荒凉之地

简单来说,流刑就是把犯人发配到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显著特点是荒凉、贫穷、人迹罕至,还时常有野兽出没,就相当于把犯人扔到无人区,让他们自生自灭。

通常情况下,流放的囚犯会由衙门的官差负责押送。对这些官差而言,押送流放犯人绝对是个苦差事。一方面,古时候可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要把一个犯人送到千里之外,然后再从流放之地返回,一来一回至少得花个一年半载。

再者,衙门根本不会给官差配备交通工具,这几千里的路程全得靠两条腿走完。可想而知,不管是对于犯人还是官差,发配之路都不会轻松。

还有一点,如果犯人在途中偷偷逃走,或者遭遇土匪劫财,那么官差不仅会丢了饭碗,甚至可能脑袋不保。

然而,奇怪的是,如果押送的是女囚犯,衙门的官差们就会像拼命三郎一样,抢着接这个活,一点都不怕长途跋涉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女囚犯有什么特殊魅力吗?

## 押送女犯人的好处

在古代的五刑当中,流刑是最苦的,而在流刑方面,最苦的朝代当属清朝。

其一,依据《大清会典》的记载:“流犯终身不得返。”也就是说,清朝的流放和之前的朝代不同,是没有期限的。在清朝,只要是被判处流刑的犯人,就只能一辈子待在流放之地,不能返回。

其二,自宋朝以来,为了加大流刑的惩罚力度,对流刑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规定犯人在流放之前要先挨二十大板,等被打得皮开肉绽后,再套上20多斤的枷锁上路。

其三,《大清律》规定,犯人每天要行进五十里,如果是三千里的路程,限定两个月走完。

其四,在清朝,流放地的选择很多,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像我们熟知的黑龙江宁古塔,还有盛京、席北、黔州等地。

带着一身伤和沉重的枷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徒步走完3000里地,这远远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然而,对于同行的官差来说,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这种负重前行的痛苦。相反,如果有流放的囚犯,尤其是女囚犯,官差们还会争着去押送。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押送女囚犯能捞到一大笔报酬。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会被判处流放之刑的女性,会是普通人家的女子吗?

女囚犯

一般来说,触犯律法的平民女子,大多是勾搭男人、不守妇道之辈。这类犯人往往会被处以极刑,基本上游完街就会被砍头。

而那些被流放的女子,大多是王公贵族、世家大官家里的女眷,她们通常是受到家族的牵连,比如兵变失败,或者遭人陷害等。最终家中主谋会被一律抄斩,家中女眷则会被流放到无人之地。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家没了,但女眷们身上佩戴的金银珠宝,依然是值钱的宝贝,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打点官差,免受一些流放之苦。

而且,就算她们没钱,家里的关系网也还没完全崩塌,悄悄和衙门通融一下也不成问题。不仅如此,这些女犯人的娘家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会想尽办法帮助犯人,打点官差。在这种情况下,押送女犯人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个原因,有些男犯人身强力壮,有功夫底子,在流放途中可能会逃跑或者反杀官差,风险极大。和男犯人相比,女囚犯大多是大家闺秀,手无缚鸡之力,基本没什么风险。

第三个原因,当把女囚犯押送到关外后,官差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对犯人做出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在那种情况下,对于一个落败人家的女眷来说,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这三个好处的诱惑下,流放这种苦差事也变成了美差,所以官差们都会挤破头去争抢押送犯人的名额。

刑罚律法的存在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但流放这种刑罚已经不只是约束犯人了,而是一种变相的虐待。

在真实的历史中,真正能抵达流放地的犯人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在途中就被折磨死了,或者刚到流放地就因伤口感染而死。然而,这样的虐待之刑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