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⑦|“无嘴”信使和中国邮政标志背后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10-30 20:57 浏览量:1
10月29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嘉峪关魏晋墓群,探寻甘肃最具国际认知度的文化符号之一——《驿使图》背后的故事。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柜中,一方小小的魏晋墓砖静静陈列。砖上,一位策马疾驰的驿使没有嘴巴——这个看似“残缺”的细节,却藏着一个跨越千年的职业认知线索。
这幅名为《驿使图》的壁画砖,1972年出土于嘉峪关新城5号墓,长34厘米、宽17厘米。画面以赭石为底,墨线勾勒:驿使头戴帻帽,身着右衽短衫,左手控缰,右手高举一份文书,骏马四蹄腾空,马尾飞扬,虽未绘马腿,却尽显风驰电掣之势。最引人深思的是,画师刻意省略了驿使的嘴——这并非疏忽,而是“守口如瓶”的象征,暗合古代邮驿“保密”制度,成为中国最早的信息安全文化图像见证。
起初,有学者误将驿使手中之物认作“马鞭”。后经邮驿史专家结合居延汉简“持檄驰驿”的记载与画面中文书的褶皱细节,才确认为官府急递文书。这幅作品以极简笔法传递极致动态,体现了魏晋民间画师“以形传神”的高超技艺。
1982年,中国邮政选用《驿使图》作为标志核心元素,将古代信使精神与现代邮政“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宗旨相融合。从此,这位“无嘴”的驿使策马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
如今,当我们在邮票、邮戳或快递车上看到这个身影,或许会想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封家书、一份政令,全靠这样的信使跨越千山万水。而他沉默的嘴,守护的不仅是机密,更是中华文明中那份对责任与信任的坚守。
文·图|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⑥丨魏晋壁画砖,让千年文明“活”在课本里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⑤丨嘉峪关烤肉:魏晋人“认证”过的美味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④|魏晋墓壁画砖里的丝路盛景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③ | 骆驼城遗址:汉唐古城里的丝路遗韵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② 丨 祁连绝壁,艺术瑰宝诉说千年文明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①丨科技赋能,千年壁画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