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卷丹花(五绝)

发布时间:2025-07-10 16:32  浏览量:1

作者供图

本来是找2022年秋的赤苞花,却在相册的“回忆”栏目里遇到了这朵卷丹。与她同一天的嘉峪关照片一起滚动播放,把我带到2023年8月的时光。

这次敦煌行是我为庆祝岳姐女儿诗韵初中毕业的贺礼。原计划去华东五市,因当时东部地区汛期降水较大,临时该往西北,就没能提前在网上预订莫高窟套票;到敦煌所订的民宿后,民宿老板用他当地人身份证帮我们订了5天后的加急票。——当时正值暑假,游人太多,每天套票预售6000张,加急票预售12000张,但实地游人却远超20000人。鸣沙山上的骑驼游人,确如网友所说:知道的是游客做骑驼体验,不知道的以为是去攻打匈奴了,浩浩荡荡的旅游大军确实把骆驼累到想罢工。

我也不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像一个心灵导师,能一下子把血脉里的豪情唤醒,在烈烈骄阳和啸啸风沙里徜徉,会产生与风沙共相伴的强烈愿望。游鸣沙山需另外1段文字来记述了。——我们便计划利用这5天的空档,把临近能看的鸣沙山、阳关、榆林窟、瓜州县城、锁阳城、嘉峪关等景点先看一下。

说临近,是相对海南到敦煌而言;实际上,除了市区的鸣沙山和60多公里的阳关,其他景点距离敦煌都在100公里外,嘉峪关更有370多公里。一大早乘坐2个半小时的高铁,再包车到关城景区,已近午时。尽管烈日当头,我们依然选择游关。3人租了3个讲解器,开始这次热烈游——年中最热月份最热时间段,与内心的雀跃相和成壮怀序章。

印象深刻的有2处。

1处是游击将军府。该处始建于1568年,清1674年改设游击,也曾维修过,1987年,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复建,形成现在的2院3厅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1、前院:是游击将军们的办公区,以议事厅为中心,展示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2、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展现其生活场景。3、厢房:东西厢房分别为仆人居住处和账房先生办公室。整个建筑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也是研究明代军事历史和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

另1处便是关城。关城位于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由明朝3号开国功臣冯胜1372年首建,后经168年续建,才逐渐完成了现在保存的4城3楼的完整防御体系。它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其独特位置和防御体系,不愧“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4城从外向里依次是外城、罗城、瓮城和内城。1、外城:最外围的1个长方形城,周长1263米,高3.8米,保护内城和便于兵力调动;3个门分别叫“东闸门”、“西闸门”和“会极门”(即南门)。2、瓮城:位于内城东西门外,东瓮城叫“朝宗”,西瓮城为“会极”;瓮城门均向南开,与内城门成直角,既增加防御能力,又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3、罗城:位于关城西,是关城的前沿阵地,与内城西城墙平行,两端与外城墙相连,作用是即使敌人入城,也能保证被“瓮中捉鳖”。4、内城: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有东、西城墙各156米、164米,南北城墙各长160米;城墙高9米,上建女墙、垛墙,保其排水和瞭望用。

3楼从外向里依次是嘉峪关楼、光化楼、怀远楼。其中嘉峪关楼在罗城正中间,与另两楼在一条中轴线上;是3层3檐歇山顶式建筑,高17米,是关城最高的建筑。光化楼位于内城东门上,也是3层3檐歇山顶式建筑,高17米,楼体是木质结构,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柔远楼在内城西门上,构造与光化楼相同;“柔远”含有怀柔边远地区、安定西陲的意思。

需要一提的是首建者冯胜将军。作为开国功臣,自然战功赫赫,最主要的战绩1是洪武五年(1372年),三路大军征讨王保保,另两位名将徐达和李文忠,均未获胜,唯冯胜斩获甚多,最为突出;2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任大将军,带领两位副将傅友德和蓝玉等,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彻底肃清元朝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因此被封为宋国公。随着明朝外部势力的肃清和政权稳固,皇位继承逐渐成为朝堂内部大事。朱元璋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冯胜将军的女婿是皇位有力争夺者五子朱橚[sù];冯将军赖以封公的军功伴读军权,此时成为冯家的催命符。

1395年正月,应天府(即当时的南京)城北的校场,70岁的冯胜将军被朱元璋冠以“纵军失律、强娶元女”的罪名饮下毒酒而死,至此,明朝开国6公全被赐死。这就是所谓的王者之道,选“我中意之人”而不选贤能,以莫须有之罪掩盖其唯我独尊的扭曲、阴暗心理。所以,功高震主的职场人,需要清醒认知自己的路,在武大郎手下做事,多谢自我保护为妙,即使武大郎有过英明睿智的过去,权利的绞杀会让人变得面目全非。世上逐利者比比皆是,若遇上知遇之恩者,切惜切惜。

登上9米多高的城墙,或悠游前行,听风低吟;或拾阶而上,看云换防;或在气喘吁吁加汗水淋淋时远望漫漫的沙漠、清晰的土渠、偶尔的树影和积雪的祁连山,影视剧和边塞诗中的场景、诗句会鲜活地叠加在眼前情境中。金戈铁马和羌笛悠游交织成拼杀与休战的片段,在戈壁上荡气回肠;痛饮的守军和草料渐少的马厩映衬着活水汩汩的渠道,烽燧上的哨兵与几棵傲然的古树遥相喊话,风和沙传递着他们特有的音频和音调,似是信鸽腿上的字条,连接着苍凉与繁华的距离;沉默的祁连山,以山顶积雪的姿态保持着坚韧的守望和古老的气韵,仿佛在努力地把灵动飞转的胡旋舞、婉转悠扬的商队驼铃还原回来,告诉这些眺望他的游人无需悲凉和同情,既然选择耸立在这,守好长城西大门就是使命。

当铁肩担起护卫的责任,山不再是天地的孩子,也不再只是他自己,无论春风是否来度,雪影寒光的群山后是杏花春雨江南,是红罗帐里春宵暖,是儿童急走追黄蝶……他要自己所守的土地不再荒凉,他要自己护卫的人们不再流离,他要自己挡住的不只是沙漠的侵袭,他想让三千年的胡杨活成永恒的卫士,把那一身苍绿站成沙海的灯塔,照亮补植骆驼草的人们不断往来的漫漫长路。

当一声“哇”的惊叹垃回我的思绪,我看到诗韵也在瞭望,风吹着她的头发和衣裙,在烈日下的城墙上成为一道柔和又坚韧的风景。记得10年前在北京山海关登长城时,恐高的她是由岳姐背着哭到下山。10年,她从幼儿园里的小女孩儿长成了初中毕业的婷婷少女,长成了能够克服恐高自登城强的强者。长城起点的哭声结束,尾端的从容开始一段崭新的行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嘉峪关长城于我们三人,不只是一次远游,也是叩响一个古老世界后走向新旅程的节点。

走下城墙,返回景区门口的路上,发现并拍下了这棵卷丹花。到今天来写她时,2年前的激动还余韵未消,20个字的五绝几乎是瞬间流淌而出;虽不是佳作精品,却有独特韵致,毕竟,相较于公园里被呵护着的同类,她,实在是不同凡响。一样的橙色花瓣和黑色虎皮纹,我看到的不是妩媚可人,而是明朗的笑容和飒爽的铠甲;外卷的花瓣也不是娇柔甜腻,是劲手放在耳畔聆听远处声响的侦查员般的机敏;飘飞的蕊丝不只是俏丽灵逸,更是跳动胡旋舞时西域女子热辣健美的身姿。她见证过惨烈的杀戮,多彩的丝绸,清雅的茶叶,动人的诗画,也见证过忠义的威仪,听到过皇权作怪时凶残的人性扭曲。这朵根植在西关的花,是边关的花仙,是解意的花姑,是苍劲的花使,是伶俐的花神。世间有花千千万,这一朵是我心中的经典永流传。

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