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补怎么领?到账提示音竟是打板子,看完颠覆认知
发布时间:2025-09-15 22:01 浏览量:1
唐高祖武德四年那会儿,关中刚被蝗虫和干旱祸害完,户部就贴了张纸,上头说打仗死的,家里的地不许动,寡妇想再嫁就嫁,还管三年的口粮,那上头也没啥红印章,就是在田契的边角拿毛笔胡乱写个“存”字,墨都糙得很,可就这一个字
感觉就像往新坟上压了块大石头,心里踏实了,栎阳有个村官,贼心不死,想趁乱把那些逃荒人家的地给吞了,划到自己名下,结果第二天就被县里抓去算账,算完直接二十大板伺候,史书上就冷冰冰五个字,“里正坐侵田”,可你想想那画面,板子打在肉上的闷响,混着风吹过麦田的沙沙声,那才是初唐老百姓耳朵里,最实在的“国补到账提示音”。
到了开元末年,边疆打仗的补贴都开始算KPI了,陇右节度使上奏说,抓一个活的敌人,赏十匹绢,缴获一副盔甲,再加两匹,可那绢在边疆也换不来酒喝,朝廷就允许把这玩意儿折算成“交籴钱”,也就是让后方的州县用现钱来收这些军功券
沙州神沙驿有个九品队副叫王罗汉,他左肩膀中了一箭,硬是把吐蕃的侦察兵引进了埋伏圈,一次就得了四十匹绢的奖赏,他托人把钱换成了七头骆驼,驮着家当回了敦煌,就在莫高窟脚下开了家小客栈,四十年过去,去石窟玩的游客还能在第332窟的南墙上看见一行字,“队副王罗汉一心供养”,那字写得歪歪扭扭,跟骆驼蹄子印似的。
北宋在熙河路那边用兵,三司使章楶手里没现钱,就跑去“借”了解盐司未来三年的盐税,印了六十万贯的“盐钞”,票子分三等,万贯、千贯、百贯的都有,上面盖着解州盐池的大印,当兵的拿着这票子就能去开封、杭州这些地方换盐,一百贯的票子能换三十席盐,差不多一千二百斤,史书里确实写着“军中赖之”
可靠这个倒卖发财也没那么容易,那盐必须到指定的仓库自己去提,路上过关卡还得交“过路费”,一趟跑下来,净利润还不到一成,反倒是跟着军队的商贩脑子活,他们在秦州收那些破了角的零钞,拼成整的以后雇人去背盐,再把盐拆成小包装,翻山越岭卖给吐蕃部落,一斤盐换一只羊,这种“二级分销”的买卖史书上不记,却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留下了一句“蕃部得盐,欢如再生”,那没写出来的地方,就是商人们的利润。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从柘林打到了嘉兴,总督张经上奏要搞“悬赏”,抓住或者砍了真倭寇的头,给三十两银子,砍了被胁迫的从犯,给十五两,抓到活的,给二十两,这钱由南直隶各个州县先从账上垫,打完了户部再给报销,松江盐场有个烧盐的灶丁叫徐子瞻,他跑去应征加入了戚继光的部队
趁着天黑出去摸哨,亲手宰了倭寇的先锋“金甲酋”,得了三十两银子,他把钱掰成两半,十五两寄给老娘,剩下十五两全捐了,给被烧掉的盐场重新盖灶房,地方志上记了他这事,后头加了一句“子瞻后无考”,可盐场的老人们嘴里传下来的故事是,他一辈子还是穿着打补丁的军装,就是每年清明节会往倭寇的坟堆上扔一小块银子,那叮当一响,就好像在给自己续命。
清朝八旗子弟那是“生养死葬”全包了,男丁每个月发二石五斗的“甲米”,要是在战场上死了,寡妇能领一两“心红银”,还有十六石五斗的米,一直领到死,康熙二十二年,正白旗有个马甲叫那苏图,在澎湖打仗时没了,他娘赫舍里氏领着抚恤金,十年攒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在正阳门外廊房头条买了间铺面,雇了个汉人师傅卖奶酪
乾隆年间的《宸垣识略》里记了家叫“奶酪魏”的店,说“那做法是旗人那氏传下来的,味道特别好”,可压根没提那苏图的名字,那铺子后来换了好几回主,清朝末年改叫“三元奶酪铺”,民国又改回“奶酪魏”,现在前门那儿还开着呢,就是招牌换成了霓虹灯,再也没人知道那奶酪里头,还带着一层淡淡的“八旗抚恤味”。
为了防着有人“吃空饷”,历朝历代都养着自己的审计“锦衣卫”,唐朝的比部郎中每年年底都要跑到各个军镇去“对账”,把死了的人和领粮食的人名一个个对上,宋朝的都磨勘司专门查“虚报盐钞”的,明朝的厂卫甚至大半夜跑到军营里去点人头
万历十年,蓟镇查出来一千二百个空名额,带头的主谋参将被砍了头,脑袋传给九个边镇示众,史书写到“边卒股栗”就停了,可它没写的是,验看首级那天,军营外头搭起了粥棚,那些真正没粮饷可领的老弱残兵排了半里地,他们就那么盯着辕门上那个头发乱糟糟的脑袋,像在看一个被划开的米袋子,原来那些被冒领的粮食,一滴也流不到自己碗里。
最看不见的补贴,是给你的“情绪价值”,大中祥符五年,汴京城里的炭卖得死贵,宋真宗就下令让翰林医官院给“孤老院”送姜桂汤,天天送,这药钱直接从皇帝的“内藏库”里出,不走三司的账,自然也就没了“克扣”这一说
那天雪下得有三尺厚,八十二岁的退伍老兵赵德顺捧着药碗,用他那没几颗牙的牙床一点点嘬碗里的姜渣,烫得直吸气,旁边人问他苦不苦,他咧开嘴笑,“比炭火暖得久”,这句话被管事的小吏写进了“起居注”,再没人去问这汤花了多少钱,却让整个冬天少了好几场因为“炭荒”闹起来的事端。
从飞钱、盐钞到盐铁券,古人把补贴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唯一没变的是那条看不见的契约,国家用铜钱换你的忠诚,老百姓用热血换一条活路,今天咱们手机“叮”一声提示到账,可能比张守义、王罗汉、徐子瞻他们方便多了,可在那屏幕的那一头,还是有人在账本上为你多写了一个“存”字,只不过那股墨香,换成了电子签名。
参考文献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卷三一二
2.唐·杜佑《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一四九《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