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上公务员就掀翻朝廷?这场起义藏着古代高考之痛——黄巢起义

发布时间:2025-07-09 04:38  浏览量:1

公元875年的深秋,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的一处驿站外,几名驿卒正围着一张布告窃窃私语。

布告上的字迹早已被雨水洇得模糊,却仍能辨认出“黄巢”二字

这个名字在此前数年,还频繁出现在长安科举放榜的落第名单上,而此刻,它已与“草贼”“逆首”等字眼紧密相连。

一个屡试不第的文人,为何会变成席卷大唐半壁江山的起义领袖?

一次科举考场的失意,真的能成为撼动帝国根基的导火索吗?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首先得走进黄巢所处的时代,看看那场让无数文人魂牵梦萦的“古代高考”——科举,究竟藏着怎样的生存逻辑。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初唐时曾是打破门阀垄断、选拔寒门人才的利器。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曾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但到了中晚唐,这套制度早已弊病丛生。

当时的科举,表面上看是“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实则被士族门阀牢牢掌控。

据《唐摭言》记载,晚唐每次科举录取的进士中,有七成来自官宦世家,寒门子弟能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

更讽刺的是,考生能否被录取,往往不看试卷优劣,而看“行卷”——即考前向权贵名流呈送的诗文。

若没有门路递上行卷,哪怕才高八斗,也可能名落孙山。

黄巢的家世,恰恰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他出身盐贩家庭,在唐朝,盐铁官营,私盐贩卖是重罪,但利润极高,黄家因此积累了不少财富。

然而,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下,商人即便有钱,社会地位仍远低于士大夫。

黄巢自幼熟读诗书,《新唐书》称他“善骑射,喜任侠,粗通书传”,可见他不仅有文化,还练就了一身武艺。

对他而言,科举是唯一能让家族摆脱“贱商”身份、跻身士大夫阶层的跳板。

但现实给了黄巢沉重的打击。

史书中虽未明确记载他参加科举的次数,但从他后来的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狠厉之气来看,他的落第绝非一次两次。

更让他绝望的,或许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制度的不公。

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杜荀鹤,才华横溢却因出身寒微,考了十几次才中进士,他在诗中写道“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道尽了寒门考生的无奈。

黄巢的家族虽有钱财,却没有官场人脉,他的“行卷”恐怕连达官贵人的门都递不进去。

一次次落榜,让黄巢对科举制度彻底失望,也让他看清了大唐帝国的虚伪。

他在《不第后赋菊》中,将菊花比作自己,将“百花”比作那些凭借家世上位的权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现有秩序的蔑视。

但此时的他,还未走到反叛的地步。

真正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的,是晚唐愈演愈烈的社会危机。

那么,一个失意的考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起义领袖的?

这还要从唐朝末年的民生凋敝说起。

中晚唐的藩镇割据,早已让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削弱。

而唐僖宗在位时,朝政被宦官田令孜把持,官员腐败成风,赋税却日益繁重。

更要命的是,公元873年至874年,河南、山东等地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的曹州、濮州一带,“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官府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催缴赋税,百姓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

公元875年,濮州人王仙芝率先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喊出“均平”的口号,迅速聚集了数千饥民。

此时的黄巢,正在家乡招募乡勇,保护盐贩队伍。

王仙芝起义的消息传来,他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许来了。

黄巢“因民之怨,与仙芝共贩私盐,聚众数千人以应之”

就这样,一个科举场上的失败者,成了农民起义军的核心人物。

黄巢加入起义军后,很快展现出与其他首领不同的特质。

他不仅有军事才能,更懂得利用民心。

王仙芝起义初期,虽然声势浩大,但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

他曾多次向朝廷请降,希望能通过招安获得一官半职,结果被朝廷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黄巢则截然不同,他从一开始就对唐朝朝廷毫无幻想。

在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后,他率领义军转战南北,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开仓赈济灾民,《新唐书》称他“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

更关键的是,黄巢深知文人的影响力。

他吸纳了不少像他一样科举失意的文人加入义军,让他们负责起草檄文、制定策略。

这些文人熟悉唐朝的政治弊端,写出的檄文直指朝廷的腐败与不公,比如“宦竖擅权,垢蠹纪纲”“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等,极大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

相比之下,唐朝的官员们还在为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根本无力应对这场由“失意者”掀起的风暴。

随着起义军的壮大,黄巢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推翻唐朝,建立新的政权。

公元880年,他率领60万大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

进入长安后,黄巢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并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比如严惩唐朝宗室和贪官,提拔寒门出身的官员。

这些举措,无疑是他对科举制度和门阀政治的彻底清算。

但黄巢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

他虽然喊出了“均平”的口号,却没能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

进入长安后,义军将领迅速腐化,《资治通鉴》记载,他们“剽掠府库,焚掠市肆”,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处理好与藩镇的关系,导致各路藩镇联合起来反扑。

公元883年,黄巢被迫退出长安,次年在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这场历时十年的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唐朝的打击是致命的。

经此一役,唐朝的中央权威彻底崩塌,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最终在公元907年被朱温所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回望这场起义,我们不禁要问:科举失利真的是黄巢反叛的根本原因吗?或许不尽然。

科举失利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的根源,是晚唐腐朽的政治制度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的不公,将一大批像黄巢这样有才华、有野心却无门路的人推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他们熟悉帝国的规则,却被规则所抛弃,最终成为了规则的破坏者。

古代的科举,本应是选拔人才的通道,却在利益的侵蚀下变成了固化阶层的工具。

“十年寒窗”换不来“一举成名”,当才华被家世碾压,当希望变成绝望,一些人便会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打破僵局。

黄巢起义的血泪,不仅是一个王朝的挽歌,更是古代科举制度下无数寒门学子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