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疯狂搞政治惹众怒!特斯拉销量暴跌,竞品趁机捡大漏
发布时间:2025-10-30 17:31 浏览量:1
谁能想到,全球首富的政治爱好,能让市值千亿的车企直接少卖上百万辆车。
埃隆·马斯克用实际行动证明,创始人的个人人设玩脱了,买单的可能是整个公司。
自2022年拿下推特(现在叫X)后,这位科技圈顶流彻底在政治舞台上放飞自我,结果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惨遭“连坐”,销量断崖式下滑,反倒让竞争对手们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工作论文里,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
这份研究首次量化了马斯克的“政治副作用”,结论让人咋舌。
2022年10月到2025年4月期间,如果没有所谓的“马斯克党派效应”,特斯拉在美国能多卖100万到126万辆车,销量直接暴涨67%到83%。换算成销售额,那可是数十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打水漂,相当于硬生生把一个中型车企的年销量给凭空蒸发了。
截至目前,特斯拉方面还没对这份“扎心报告”做出任何回应,估计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圆场。
马斯克的政治操作到底有多“劝退”消费者?看看他的一系列迷之操作就懂了。
这位亿万富翁不仅给共和党候选人豪掷3亿美元捐款,还曾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执掌政府效率部(DOGE),把自己的党派立场摆得明明白白。
要知道,特斯拉的核心客户群历来是重视环保的民主党选民,这些人买车不只是买个代步工具,更是在为自己认同的环保价值观投票。
结果马斯克倒好,直接站到了他们理念的对立面,这波操作堪比餐厅老板当着素食主义者的面推销战斧牛排,杀伤力拉满。
原本忠实于特斯拉的民主党消费者,这下彻底寒了心,纷纷用脚投票。
研究数据显示,这些流失的客户并没有放弃电动汽车,而是转头投入了竞争对手的怀抱。
受这一效应带动,其他品牌的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直接增长了17%到22%。
相当于马斯克亲手把自家的核心用户打包送给竞品,竞争对手怕是做梦都要笑醒,毕竟这种不用费吹灰之力就能扩大市场份额的好事,可不是天天都有。
最惨的还要数特斯拉在加州的表现,作为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市场,加州不仅是特斯拉的诞生地,更是其曾经的“大本营”,巅峰时期几乎占据当地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如今这份风光早已不在,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在加州的汽车注册量下降了9.4%,市场份额直接跌到46.2%。
这意味着特斯拉在自己的“主场”都守不住了,面临的竞争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有意思的是,马斯克的政治站队还间接拖了加州环保政策的后腿。
NBER的论文明确指出,加州本有希望达成2026年的零排放汽车目标,但因为“马斯克党派效应”的存在,这个计划被打乱了。
要知道,加州在环保领域一直是美国的“先行者”,拥有比联邦政府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还制定了2035年全面禁售纯燃油车的长远规划。
作为当地新能源市场的龙头企业,特斯拉的销量下滑直接影响了整个加州零排放汽车的普及进程,堪称“一人站队,全州受累”。
其实加州为了推广零排放汽车,已经做了不少努力,面对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即将到期的困境,加州政府直接宣布“自掏腰包”,用代金券、退税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补贴,就是想稳住市场需求。
目前加州已经拥有超过17.8万个公共充电桩接口,家用充电桩更是突破70万个,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零排放车型达到150款,同比增长35%。
可即便有这样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架不住特斯拉被创始人的政治人设拖累,着实让人惋惜。
特斯拉的管理层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宾·登霍姆在接受CNBC采访时,特意强调外界对马斯克投身政府事务的负面印象已经淡化,试图向市场传递“特斯拉要重新聚焦业务本身”的信号。
这话听着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公关话术,毕竟品牌形象的受损可不是靠一句话就能挽回的。
好在马斯克还算及时踩了刹车,把公司重心拉回了技术创新上。
当自动驾驶出租车、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和人形机器人这些硬核科技产品陆续曝光后,市场对特斯拉的好感度确实有所回升。
不得不说,马斯克在技术领域的号召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创新产品,暂时缓解了政治立场带来的负面冲击,让特斯拉的股价和市场口碑不至于一路崩盘。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想彻底修复品牌形象,光靠技术远远不够。
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斯拉的困境本质上是“创始人个人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的风险爆发。
对于科技和新能源这类注重理念认同的品牌,消费者往往会把创始人的价值观等同于品牌理念。
特斯拉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者认同马斯克身上的创新精神和环保理念,愿意为这份价值观买单。
可当马斯克在政治上明确站队后,相当于直接透支了特斯拉积累多年的品牌好感度,这种伤害远比单纯的产品问题更致命。
更严峻的是,这种品牌形象的受损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
哪怕就像马斯克后续调整政治姿态,或者特斯拉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要赢回那些因理念分歧而流失的消费者,都需要漫长的时间。
而竞争对手们可不会坐等特斯拉复苏,他们正在借机疯狂巩固市场份额,抢占特斯拉留下的空白。
从市场数据来看,特斯拉的日子确实不好过,2025年以来,其美国市场销量连续多个月下滑,2月份销量同比下降5%,一季度交付量仅14.7万辆,创下2022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
不仅如此,欧洲市场的表现同样惨淡,5月份销量同比下降27.9%,连续五个月下滑,德国、法国等核心市场的份额被大众、宝马等本土品牌不断蚕食。
全球多个关键市场同时遇冷,特斯拉的复苏之路注定不会轻松。
马斯克这波操作最让人费解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没必要把自己和特斯拉绑在政治战车上。
作为全球首富,他已经拥有足够的财富和影响力,好好搞技术、做产品不好吗?
非要去触碰政治这趟浑水,结果不仅让自己陷入争议,还连累了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
其实类似的例子在商业史上并不少见,很多成功的品牌都因为创始人的个人行为受到牵连。但像马斯克这样,因为政治站队导致销量直接少卖上百万辆的,绝对是史无前例。
这也给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创始人的个人IP可以为品牌赋能,但绝对不能成为品牌的“不定时炸弹”。
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的市场环境中,品牌保持中立、聚焦核心业务,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对于特斯拉来说,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和马斯克的政治人设做切割,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但这绝非易事,一方面马斯克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很难和品牌完全分离。
流失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新的消费习惯,竞争对手也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市场份额。
而且随着加州等市场的零排放汽车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想要重新夺回曾经的地位,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不过特斯拉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它依然拥有翻身的资本。
如果能持续聚焦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核心技术,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再配合有效的品牌公关策略,慢慢修复受损的品牌形象,还是有机会挽回局面的。
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马斯克本人收敛自己的政治热情,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企业经营上。
如今特斯拉已经为马斯克的政治爱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百万辆的销量缺口和持续下滑的市场份额,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而那些竞争对手们,无疑是这场风波中最大的赢家,不费吹灰之力就收获了大量优质客户。接下来就看特斯拉能不能及时止损,马斯克能不能吸取教训,把心思放回正业上。
如果继续放任这种“创始人拖累品牌”的情况发展下去,特斯拉可能真的要彻底失去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到时候再想后悔可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