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懒汉

发布时间:2025-10-18 15:27  浏览量:4

大明嘉靖年间,开封府朱仙镇东头有户朱姓人家,那可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稳当户"。咋个稳当法?穷得纹丝不动!老话都说"穷不过三代",可这朱家偏不信邪,硬是穷了整整四代,更稀奇的是,那是一代更比一代懒!

朱家的老祖宗,名叫朱大懒。这名字起得半点不冤枉。每日里日头都晒得院子里的老黄狗直吐舌头了,他还四仰八叉地躺在炕上,鼾声打得震天响,连梁上的老鼠都吓得搬了家。有一年盛夏,暴雨连着下了三天,他家那茅草屋顶漏得跟筛子似的,屋里都能养鱼了。他媳妇急得直跺脚,推着他喊:"当家的!快醒醒!屋顶都快塌啦!"朱大懒迷迷糊糊翻个身,把破苇席往头上一盖,嘟囔着:"急啥...再睡会儿...梦里头...俺住上开封府的青砖大瓦房了..."他媳妇气得直抹泪,只好自己顶着斗笠,哆哆嗦嗦地爬上房顶补窟窿。

朱大懒的儿子,叫朱二懒。这"二懒"可真是青出于蓝,把他爹那身懒骨头发扬光大了。有一年数九寒天,北风刮得窗纸哗哗响。他家唯一一口铁锅,锅底裂了道缝,煮饭漏得灶台湿漉漉的。他媳妇冻得嘴唇发紫,推推他:"孩子他爹,这锅漏得没法做饭了,快去镇上补补吧!"朱二懒缩在炕角,把破棉袄裹得紧紧的,瓮声瓮气地说:"补啥补...不漏...不漏...这缝正好...省得掀锅盖看熟没熟..."他媳妇气得差点晕过去,只好拿着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镇上走。

朱二懒的儿子,叫朱三懒。这位爷,算是把懒功修炼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有一年开春,县衙征发民夫修黄河堤坝,这可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家家户户都出丁出力,唯独朱三懒,为了躲懒,竟想出了个"诈病"的招数。他不知从哪弄来些锅底灰,把脸抹得蜡黄,又用布条把胳膊吊在脖子上,躺在炕上"哎哟哎哟"叫得比杀猪还惨。里长来看他,他更是演得逼真,咳得上气不接下气,直喊"浑身骨头疼"。等里长前脚刚走,后脚朱三懒就一骨碌爬起来,解了布条,溜到镇上的茶馆听说书去了。

到了第四代,朱四懒呱呱坠地。这孩子,从小看着太爷爷、爷爷、爹爹那副懒样,耳濡目染。每日里最大的营生,就是歪在院里的老槐树下打盹,脑子里尽想着天上掉烧饼的美事。他常望着树影发呆,心里念叨:"要是啥活儿不干,就有一群肥羊自个儿跑进圈里,那该多美啊!"

这年腊月,朱仙镇年集格外热闹。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吆喝声此起彼伏。朱四懒本来在墙根晒太阳,忽然被一阵铃铛声吸引。但见一个头戴毡帽的西域商人,牵着匹骆驼,驼背上挂满了奇珍异宝。朱四懒慢腾腾地挪过去,眼睛在货架上扫来扫去,最后落在商人脸上,带着期盼问:"喂,老客,你这...有没有那种...不用干活,躺着就能来钱的宝贝?"

商人瞅着他那懒散样,眼珠一转,故作神秘地从驼背上的皮囊里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壶。这壶肚大嘴小,壶身还缺了个口子。商人在朱四懒眼前晃了晃壶,压低声音说:"小兄弟,算你问着了!这可是西域传来的'聚宝壶'!别看它破,灵验得很!你只要每日诚心供奉,保你财源滚滚!"

朱四懒一听,两眼放光,忙问:"真...真的?多少钱?"商人伸出五根手指头:"五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不卖!"朱四懒咬咬牙,跑回家把娘亲压箱底的陪嫁镯子偷出来当了,凑足银子,宝贝似的把铜壶抱回家。

一进他那四处透风的破屋子,朱四懒迫不及待地把铜壶供在缺腿的桌子上。他整衣肃容,对着铜壶连磕三个响头,口中念念有词:"宝壶啊宝壶,求求你给俺变出满屋银子吧!"说完,瞪大眼睛盯着壶。壶还是那个壶,纹丝不动。他不死心,又拜又求,折腾到半夜,那破壶别说变银子,连个铜钱都没变出来。

"骗子!天杀的骗子!"朱四懒气得满脸通红,一把抓起铜壶,狠狠摔向院墙!只听"哐当"一声,铜壶在地上滚了几滚,竟从破口处掉出一张羊皮纸来。

朱四懒好奇地捡起来,只见上面用朱砂写着四句偈语:"懒汉求财终是空,汗珠落地金花生。朱仙镇外卧龙岗,勤劳方能得真经。"

正当他对着偈语发愣时,隔壁勤劳的杨石匠收工回来,听见动静走了过来。杨石匠是镇上出了名的勤快人,靠着凿石砌墙的手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看着地上摔瘪的铜壶,再看看朱四懒手中的羊皮纸,心里明白了七八分。

杨石匠叹了口气,拍拍朱四懒的肩膀:"四懒啊,这偈语说得在理。你可知'卧龙岗'是何处?就是你们朱家祖上留下的那片荒坡!那地方乱石成堆,野草比人都高。你太爷爷嫌远不种,你爷爷嫌累不耕,你爹更是连看都懒得去看。可俺听老辈人说,那底下可是藏着肥得流油的黑土啊!"

这番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朱四懒混沌的脑子。他想起太爷爷临终前确实提过"卧龙岗",说那是块"睡觉都能长出庄稼的宝地",可朱家后人嫌路远,宁愿饿肚子也懒得去开荒。

这一夜,朱四懒破天荒地失眠了。天刚蒙蒙亮,村里报晓的鸡才叫头遍,朱四懒就一骨碌从破炕上爬了起来!这个动作,在朱家四代人的历史上,堪称石破天惊!他翻出祖传的柴刀,磨得锋利,头也不回地朝卧龙岗走去。

开头几天,简直要了朱四懒半条命。从来没干过重活的他,砍一炷香的荆棘就得歇半个时辰,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有几次他真想扔了柴刀跑回家,可一想起那偈语,想起杨石匠的话,他就咬着牙继续干。

这天,他正挥汗如雨地刨着树根,忽然锄头"铛"的一声,像是碰到了什么硬物。他扒开泥土,竟挖出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十锭雪花白银,还有一张地契,上面赫然写着朱大懒的名字!原来这是他太爷爷早年攒下的积蓄,本想用来开荒,后来一懒就给忘了。

朱四懒捧着这意外之财,非但没有欣喜若狂,反而陷入了沉思。他终于明白了:祖宗不是没有留下财富,而是留下了需要勤劳才能开启的财富!若是从前,他定会拿着银子花天酒地,可现在,他第一个念头竟是该买些什么农具。

他用这些银子置办了犁耙、牲口,又请杨石匠帮忙盖了间结实的茅屋。渐渐地,卧龙岗上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竟成了个像模像样的小农庄。

朱四懒的转变,在朱家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爹朱三懒起初还笑话儿子:"瞎折腾啥?有那银子不如躺着享福!"可见儿子把荒地整治得郁郁葱葱,粮仓越来越满,也不由得心动了。他爷爷朱二懒看着孙子送来的新米,再想想自己漏雨的破屋,老脸臊得通红。就连那老得走不动道的太爷爷朱大懒,听说重孙子真的在卧龙岗上建起了家业,浑浊的老眼里也闪出了泪花。

更让人称奇的是,朱四懒在开荒时,发现卧龙岗的泉水格外甘甜,便试着酿起酒来。没承想他在这方面颇有天分,酿出的"卧龙春"清冽醇厚,连开封城的客商都慕名来买。朱家酒坊的招牌,就这么在汗水中立了起来。

现在的朱四懒,早非昔日的吴下阿蒙。虽然镇上老人还习惯叫他"四懒",但那语气里满是亲昵和敬佩。他娶了杨石匠的闺女,生了一对龙凤胎。给孩子办满月酒时,朱家四代同堂,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朱四懒取出那个摔瘪的铜壶,郑重地供在堂屋正中。他对着满堂宾客,感慨万千:"诸位乡邻,这壶虽是个骗人的玩意,却点醒了俺这个糊涂了二十多年的懒汉!它让俺明白,这世上真正的'聚宝壶',就是咱这双勤劳的手啊!"

从此,朱仙镇流传起一首新民谣:"朱家四代懒,一朝把身翻。莫信聚宝壶,勤劳赛神仙。"

而那卧龙岗,再也不是荒草丛生的乱石坡。每到秋日,这里高粱如火,酒香四溢。朱四懒常站在岗上,望着这片用汗水浇灌出的沃土,对围在身边的孩子说:"记住喽,好日子不是等来的、求来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咱朱家的懒筋,到你们这代,算是彻底拔干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