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中立区

发布时间:2025-09-27 05:05  浏览量:2

在1975年以前出版的世界地图上,人们可以在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发现两块奇特的区域,通常被涂成白色,这在地图学上意味着这片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这两块土地位于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王国之间,以及科威特与沙特之间,被标注为“中立区”。

从宏观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两处中立区都位于伊拉克西南部的沙米亚沙漠和沙特东海岸的哈萨地区之间。从穆罕默德从阿拉伯半岛的一角起兵征服世界的那个年代起,这里的居民就是被称为“贝督因人”的阿拉伯游牧部落。“贝督因”是“Bedu”(放牧)一词的双复数,他们自己很少用,而是自称为“alArab”(阿拉伯人)。

这些贝督因人像其几十代祖先一样在阿拉伯沙漠中追逐水草而居,并蓄养骆驼,过着俭朴困苦的生活。这些坚忍的游牧民喝着沙漠里稀少而苦涩的水,吃的是含有沙粒且未经发酵、无论口感还是外观都像砖块一样的面包,忍受风沙扑面时令人发狂的刺痛感,适应冷热均趋于极端的气候,以及在没有树荫和云彩的沙漠中令人眩目的强光。那里的男人很少能活过五十岁,死因有可能是由于疾病、寄生虫和部族仇杀,也有可能因为行割礼时感染或是胳膊被公骆驼咬碎而感染死掉。至于妇女,她们被当作男人的附属财产,可以像羊群或骆驼一样被当成部族血债的赔偿品、或是部族战争的战利品。在五六十年代波斯湾北部地区发现大量丰厚的石油储藏之前,中立区游牧民的生活就是这样,亘古不变,与阿拉伯半岛其他地方的贝督因人也无甚差别。

在二十世纪初,中立区北方是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省,南方是奥斯曼势力无法渗透的哈尼法、塔米姆、哈立德、扎西德等游牧部落。十八世纪从内志高原兴起了瓦哈比运动,它由谢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创建,有点像基督教新教中的清教运动,主张废除对圣贤、圣陵、圣物的崇拜,反对吸烟、饮酒、赌博、歌舞,禁止华丽服装和金银珠宝。瓦哈卜与阿奈扎部落的酋长穆罕默德.伊本·沙特及其孙子大沙特携手,在1803年建立了第一沙特王国,征服了阿拉伯半岛中部和东部的大片领土,囊括今日的巴林、科威特和阿曼,并且占领了汉志王国的麦加和麦地那圣城,摧毁了圣陵上富丽堂皇的装饰与建筑,毁弃了除麦加禁寺“克尔白”(天房)之外的所有不符合瓦哈比派教义的宗教建筑,劫掠了大批珠宝和宗教遗物。

第一沙特王国在1818年被奥斯曼帝国委派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消灭,大沙特之子阿卜杜勒被送到伊斯坦布尔砍头。1843年大沙特的堂弟创建了第二沙特王国,1891年被敌对的拉西德部落所灭。其末代国王拉赫曼的儿子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以科威特为复国基地,在1901年夺回位于内志高原的故都利雅得,随后击败拉西德人,收服了内志地区的其他部落,还在1913年意土战争时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回了波斯湾南岸富庶的哈萨地区,从而创建了内志王国,即第三沙特王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英印帝国派遣了一支远征军,去保护靠近伊拉克边境的英国产业--伊朗阿巴丹炼油厂。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后,这支印度远征军立即对巴士拉发起进攻,随后沿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向巴格达推进。到1918年奥斯曼帝国投降时,来自东方(英属印度)的基督教霸主已经取代了来自西方(伊斯坦布尔)的穆斯林霸主,占领了整个伊拉克地区。

当时统治着阿拉伯半岛西部沿海地区的是汉志王国,其统治者哈希姆家族是穆罕默德的后裔,1915年在英国人劳伦斯的鼓动下,汉志地区爆发了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人大起义,英国方面为此许诺说,在一战结束后,将在阿拉伯半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王国,以哈希姆家族为统治者。

1918年底,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汉志国王侯赛因的儿子费萨尔在大马士革成立了一个叙利亚政府。按照劳伦斯和费萨尔的计划,最终这个“大叙利亚”将囊括伊拉克、巴勒斯坦和约旦等地,成为横跨阿拉伯半岛北部“肥沃新月”地带的统一国家。但是英国政府在一战中的密约中把叙利亚地区许诺给了法国,法国在战后渴望统治叙利亚地区,因此费萨尔的叙利亚王国在1920 年垮台了。英国本来计划以汉志国王侯赛因的长子阿卜杜拉为伊拉克国王,但是费萨尔失去叙利亚后,英国感觉有必要遵守当年对汉志统治者的许诺,于是把伊拉克交给了费萨尔,而把贫瘠的约旦河东岸地区交给了阿卜杜拉。

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的创建者费萨尔一世(1885-1933),其父亲侯赛因和长兄阿里是汉志国王。

1921年,伊本·沙特国王围剿敌对的沙马尔人部落,该部落逃入伊拉克,与居住在边境附近的扎菲尔、阿马拉特、蒙塔菲克等部落一道不断侵扰内志王国的边境地区。1921年11月,伊本·沙特的军队占领哈伊勒城,消灭了其长期死敌拉西德王国,这更增加了他的威望和野心。伊拉克任命沙特家族的一名死对头担任伊拉克沙漠骆驼队的指挥官,这被认为是仇恨内志王国的标志。在1921年底至1922年初的冬天,伊拉克王国与内志王国边境两侧的人每天都担心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从第一沙特王国的时代起,信奉瓦哈比派教义的沙特家族与占据了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哈希姆王朝势不两立,仇恨经常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进入二十世纪后,两位国王之间的敌对或许有可能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但是要使两国的沙漠部落居民保持和平却困难得多。1922年3月,内志王国伊赫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木太尔部落的费萨尔·达维什酋长和他的盟友大举侵袭伊拉克境内的阿布贾尔要塞和蒙塔菲克的牧羊部落。伊拉克王国出动空军把入侵者打退了,伊本·沙特国王事后也对此表示道歉,并惩罚了相关的酋长,但是这次冲突加深了伊拉克的恐慌情绪,而国内又有人利用这种情绪追求政治目的。

最后,在英国的餘旋下,伊拉克和内志的代表在波斯王国南部靠近伊拉克边境的穆罕马拉(今伊朗的霍拉姆沙赫尔)举行会谈,随后于1922年5月1日拟订了一项条约,双方代表签了字。条约规定了“各部落须效忠于本国”的原则,把蒙塔拉克、扎菲尔、阿马拉特等部落划归伊拉克,并规定日后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边境水井的所有权问题,双方共同防止沙漠部落劫掠朝圣通路。

但是穆罕马拉条约没有划定确切的边界--“边界”这一概念是与贝督因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相矛盾的。一旦在阿拉伯沙漠中划出一条明确而固定的国界线,并且确定国界两边部族的归属,那么越过边境去取水放牧的行为就会引发部族战争、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可是英国人非要一条固定的边界不可,以便于管理伊拉克这块“委任统治地区”。

1922年12月,英国驻伊拉克高级专员珀西·考克斯爵士在沙特东部的乌加伊尔与伊本·沙特国王会见,以便最终确定内志王国的“向北扩张极限”,即正式国界。考克斯在一张阿拉伯半岛的地图上“大笔一挥”,用直尺和铅笔从波斯湾向西划了一条弯曲的国界。它在东边把科威特酋长谢赫贾比尔家族统治的一些地区划给了内志,但在西边却将效忠于内志王国的大片部落领地划进了伊拉克。英国驻科威特政治专员约翰·摩尔也出席了会议,但是科威特的统治者谢赫贾比尔却没有接到派去代表的通知,英国专员只是在事后才将划界结果通知他。

考克斯爵士划定的边界中包括两块中立区,西边的中立区夹在伊拉克王国与内志王国之间,形状呈菱形,面积约7044平方公里。伊拉克与内志双方不准在中立区内及靠近中立区边界的地区修建军事要塞、兵营或永久性建筑,而两国的边境游牧部落--特别是好战的扎菲尔部落和沙马尔部落在中立区均有放牧权。内志与科威特之间的中立区面积为5770平方公里,东边濒临波斯湾,大致轮廓呈平行四边形。

不过,尽管有中立区的设置,但是逃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内志流亡部落仍然不断回到内志去劫掠,激起对方的部落也用劫掠来报复。贝督因人之间互相劫掠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现代式政府的任何措施所能改正的。肆无忌惮的劫掠、以及不把领土国界和可能有的上级权威放在眼里,是沙漠生活方式的特点之一,任何新时代也未能对此有所改变。

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开创者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1876-1953)。

1923年12月,由英国人主持,伊拉克和内志双方的代表在科威特会晤,但因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而告休会,接着内志的伊本·达维什酋长在翌年三月倾尽全力对伊拉克进行了一次劫掠,和解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在这次劫掠中,从内志逃出来避难的扎菲尔部落被打死了两百多人,劫走三万多头牲畜。这种入侵在两个月后又出现一次,当年12月又有两次,1925年1月还有一次。

与此同时,伊本·沙特国王在汉志王国取得了胜利,这大大提高了他的势力和威望。汉志王国的统治者哈希姆王朝被废黜了,两个圣地改由瓦哈比派保护。1926年1月,伊本·沙特宣布自己为汉志国王,并在翌年自立为内志国王(此前他的正式头衔是内志苏丹),并将内志王国改名为“内志、汉志及附属地区王国”。1932年9月23日,这个冗长的国名被改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沙特阿拉伯的“伊赫万”圣战军骆驼骑兵

为了平息边界争端,伊拉克在1925年5月向靠近中立区的沙漠要塞阿布加尔堡派去了一支常驻军队,配有装甲车和沙漠侦察力量。伊拉克政府接着把经常闹事的几个避难部落迁到远离内志边境的伊拉克腹地,其他要跟随这些部落进入伊拉克的内志部落都被挡回去了。当年11月,代表伊拉克的英籍官员与伊本·沙特的使者签订了一部新条约,对部落相互劫掠、战争赔偿和越境放牧等问题作出了种种厘定。虽然这部条约还不能消灭中立区的一切越境劫掠行为,但是内志绿洲与伊拉克西南部沙米亚沙漠之间的往来商队已经能开始自由活动了。

在石油时代到来之前,沙特-伊拉克中立区和沙特-科威特中立区的最显著特点是贫穷,沙特-伊拉克中立区尤其如此。那里没有定居居民,穿越那里的部落都是些在绿洲和水井之间往来匆匆的过客。要说经济的话,在沙特- 科威特中立区还有一些可怜巴巴的产业,比如珍珠采集业,但是当地沿海居民采到的珍珠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与南边巴林岛的海水珍珠相竞争。在这块中立区里还有一些定居的农户,种植些椰枣、谷物和蔬菜,甚至不够本地消费之用。淡水要从绿洲水井中运来,不够消费的淡水份额(占很大一部分)要像粮食一样从伊拉克进口。

1938年2月,由英国和美国资本控制的科威特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在科威特北方的布尔甘岛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轻质油田之一,即今日每天出产120万桶原油的布尔甘油田。这个发现不仅改变了科威特的命运,也改变了沙科中立区的命运。在巨大的石油利润面前,沙特政府和科威特政府决定把“游牧部落的放牧权”这微不足道的东西丢进垃圾桶里,向外国的石油公司出售它们在中立区内各自一半领土里的石油开采权。

当时英国利用它对科威特的控制权,试图取得全部中立区的石油开采权,而美国也利用它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开采以及出高价等手段,争夺整个中立区的石油开采权。结果美国公司占了上风。美国十个较小的石油公司组成“美国独立石油公司”在1948年6月从科威特酋长那里取得了中立区中属于科威特那一半的石油开采权,到公元2008年期满;美国的“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于1949年2月从沙特国王那里取得了中立区中属于沙特阿拉伯那一半土地的石油开采权,到公元2009年期满。

伊拉克与周边国家国界

在这之后不久,科威特和沙特决定联合开采中立区的石油,然后将所得份额平分。1960年10月,在科威特脱离英国统治、获得完全独立前夕,其酋长阿卜杜拉三世与沙特国王萨乌德会晤,决定瓜分沙特-科威特中立区。两国在1965年7月7日签署了瓜分中立区的协议,1967年签署了详细的划界文件,于1970年1月18日正式生效。

沙特和伊拉克从1975年起划分了两国在中立区的行政管理界限,为瓜分工作做准备。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沙特向同为阿拉伯族人的伊拉克政权提供了大量金钱援助,萨达姆·侯赛因决定投桃报李,以“增强两国之间的兄弟关系”。1981年12月26日,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签署了瓜分沙特-伊拉克中立区的条约。但是不知为何原因,两国都没有把条约内容通报给联合国,其他所有国家也不知道划界条约的详细内容和边界的走向。

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后,萨达姆·侯赛因宣布废除自1968年之后与沙特阿拉伯签订的所有条约,沙特方面则将所有的相关条约提交联合国备案,两国在中立区这一段的边界走向这才公诸于世。1993年,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删除了代表沙伊中立区的ISO3166-1代码“NT”和“NTZ”,与它一道被删除的国家代码还有DD/DDR(东德)、CS/ CSK(捷克斯洛伐克)和SU/SUN(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