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没了萨达姆!人民自由了,科威特没了萨达姆,不担惊受怕?
发布时间:2025-07-16 00:34 浏览量:1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2006年12月30日,古尔邦节的早晨, 一根绳索结束了一个时代。
萨达姆拒绝戴上头套,直视着行刑者, 这个曾经让整个中东颤抖的男人,最终倒在了绞刑架下。
伊拉克人民欢呼雀跃,科威特人民彻夜狂欢,但真相远比表面复杂。
——《壹》——
2003年3月17日晚,布什总统走向白宫的讲台,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个瞬间:"萨达姆和他的儿子们必须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面临军事行动。"
这不是外交辞令,这是死亡通知书。
萨达姆的回应只有一个词:拒绝,48小时后,巴格达的夜空被照得如同白昼, 战斧导弹呼啸而过,目标直指总统府,伊拉克战争正式开始。
萨哈夫站在镜头前,背后传来隆隆炮声。
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小丑阿里"的信息部长,依然在重复着那句话:"美军正在遭受惨败!"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美军装甲车队已经开进巴格达郊区。
伊拉克军队土崩瓦解的速度,连美军自己都感到惊讶。
不到三周时间,号称中东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就彻底败北,4月9日这一天,改变了历史,萨达姆的雕像被推倒,铁链拖拽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青铜头颅。
在巴格达的街道上摩擦出刺耳的声音。
围观的伊拉克人有的欢呼,有的沉默,更多的人眼中写满困惑,萨达姆本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8个月的逃亡生涯,让这个曾经的铁腕总统变成了一个普通的逃犯。
2003年12月13日晚8点,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农场。
美军第四步兵师的士兵们正在进行例行搜查,一个看似普通的土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坑洞只有两米深,里面蜷缩着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人。
灰白的胡须,凌乱的头发,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威严。
但那双眼睛,依然透着不屈的光芒:"我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我要求按照国际法得到应有的待遇。" 这是萨达姆被捕后说的第一句话。
美军士兵愣了一下,然后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全世界通缉的头号目标,就这样被从一个简陋的地洞里拖了出来,2006年11月5日,判决书宣读完毕,萨达姆被判处绞刑。
55天后,绞刑执行,萨达姆拒绝戴上头套的那一刻,成为了历史的定格。
——《贰》——
"我们自由了!" 巴格达街头,无数伊拉克人举着美国国旗欢呼雀跃,萨达姆的雕像倒下的那一刻,许多人真的以为黑暗时代结束了。
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2004年3月2日,卡兹米亚清真寺,什叶派穆斯林正在进行宗教仪式,上午10点整,连续三起自杀式爆炸撕裂了宁静的清晨。
血肉横飞,哭喊声震天,171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这仅是开始,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的宗教平衡彻底被打破, 什叶派占人口60%,逊尼派占35%,库尔德人占15%。
萨达姆虽然专制,但他用铁腕维持着各派的相对平衡。
平衡一旦打破,仇恨就像决堤的洪水,2006年2月,al-Askari清真寺遭到炸弹袭击, 这座什叶派的神圣殿堂化为废墟,165人死亡。
愤怒的什叶派民兵开始疯狂报复。
逊尼派的清真寺被炸毁,普通民众被拖出家门处决,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就有12000名伊拉克人死于各种暴力冲突。
这个数字,比萨达姆统治时期的政治迫害死亡人数还要多。
2005年,伊拉克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 西方媒体大肆宣传这是"历史性时刻"。紫色手指印成为了民主的象征。
但投票箱里装的不是希望,而是更深的分裂。
什叶派政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努里·马利基成为新总理, 逊尼派感到被彻底边缘化,库尔德人趁机要求更大的自治权。
原本的国家,变成了三个互相敌视的政治集团。
马利基政府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规模清洗前政府官员,不管你是否参与过萨达姆的罪行,只要你是复兴党成员,就面临失业甚至监禁的命运。
40万人一夜之间失去工作,其中包括大量军官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没有选择,要么投靠反政府武装,要么流亡海外,伊拉克成了恐怖分子的天堂,极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在萨达姆时代根本不敢露头,现在却能公然招兵买马。
——《叁》——
1990年8月2日,科威特城还在沉睡,伊拉克坦克的履带声撕裂了黎明前的宁静, 四个精锐师外加特种部队,9个小时就占领了整个科威特。
这个石油小国的军队甚至来不及组织像样的抵抗。
科威特埃米尔的弟弟死在了达斯曼宫的战斗中, 埃米尔本人和政府高官仓皇逃到沙特阿拉伯,萨达姆把科威特改名为伊拉克第19省。
任命自己的表弟阿里·哈桑·马吉德为省长。
这个马吉德就是后来被称为"化学阿里"的战犯, 他曾用毒气屠杀库尔德人,现在又来统治科威特人,占领期间,伊拉克军队进行了系统的破坏、镇压和掠夺。
数百名科威特公民被杀害、失踪或绑架到伊拉克境内。
连科威特动物园里的动物都难逃厄运,羚羊、骆驼、豪猪被伊拉克士兵当作野味射杀烤食,萨达姆为什么要吞并科威特?
表面上,他宣称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
实际上,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石油战争,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下1400亿美元的巨额外债,其中150亿来自科威特。
萨达姆希望各石油输出国减产以推高油价。
但科威特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增产,把油价压得更低,从1985年到1989年,科威特的石油政策让伊拉克累计损失700亿美元。
1991年1月17日凌晨3点,巴格达上空突然亮如白昼。
以美军为首的多国联军开始了"沙漠风暴"行动,隐形战机、战斧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各种高科技武器轮番上阵。
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在第一轮打击中就被彻底摧毁。
42天的空袭,让伊拉克军队见识了什么叫降维打击,萨达姆引以为豪的百万大军,在联军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脆弱。
地面战斗只持续了100个小时, 伊拉克军队要么投降,要么逃跑。
著名的"死亡公路"上,到处是被炸毁的车辆和尸体,1991年2月25日,科威特正式宣布解放, 埃米尔回到了科威特城,但迎接他的是一片废墟。
——《肆》——
萨达姆的最后预言在审判过程中,萨达姆说过一句话:"伊拉克要乱十年。"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失败者的诅咒, 但现在,人们发现这可能是萨达姆说过的最准确的话。
2022年,伊拉克仍然发生了353起恐怖袭击,几乎平均每天一起。
政府更迭频繁,经济重建缓慢,教派冲突此起彼伏, 萨达姆预言的"十年动乱",实际上延续了二十年,萨达姆倒台后,真正的赢家是谁?
不是美国,不是伊拉克人民,而是伊朗。
萨达姆生前是伊朗的死敌,两国打了8年战争, 萨达姆一死,伊朗立刻填补了伊拉克的权力真空, 什叶派政府上台后,伊拉克几乎成了伊朗的附庸国。
为什么美国一定要除掉萨达姆?
表面理由是反恐和民主化,真实目的是控制石油, 伊拉克拥有全球第五大石油储量,196亿吨的石油足以让任何大国垂涎三尺。
更重要的是,萨达姆曾经威胁要用欧元替代美元进行石油贸易。
这触碰了美国的核心利益,石油美元体系是美国霸权的基石,萨达姆倒台后,伊拉克的石油重新回到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控制之下。
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BP,纷纷获得了开采合同。
伊拉克人民的"自由",换来的是西方资本家的暴利,20年后回看这场战争,充满了黑色幽默,美国说要给伊拉克带来民主,结果是20年的动荡。
科威特确实摆脱了萨达姆的威胁,但现在又要面对伊朗的渗透。
伊拉克人民获得了选票,却失去了基本的安全保障,现在的伊拉克,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远不如萨达姆时代。
人均GDP从萨达姆时代的4000美元,跌到了现在的不足6000美元。
科威特的人均GDP是3.4万美元, 伊拉克只有科威特的六分之一,同样是海湾国家,差距如此悬殊,令人深思。
萨达姆死了,伊拉克"自由"了,科威特"安全"了。
但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胜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自由的代价有时比专制更加沉重,这就是中东20年来血淋淋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