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传奇人生(3)
发布时间:2025-07-30 13:08 浏览量:1
向大马士革进军
随着亚喀巴的占领,阿拉伯人将土军从红海沿岸驱逐干净,打开了通往叙利亚的大门,汉志战争已经结束。费萨尔准备挥兵继续北上,实现建立阿拉伯国家的宏伟计划。但是就在这时,从土耳其人方面隐隐约约传来了有关《赛克斯-皮科协定》的传言。在《麦克马洪-侯赛因备忘录》中,英国人曾信誓旦旦地向侯赛因表示支持建立一个包括土属阿拉伯在内的大阿拉伯国家,如今却又背地里同法国瓜分了这一地区。
阿拉伯人视信誉如生命,他们先是不肯相信这个传言,接着又向劳伦斯求证。对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来说,朋友的信用永远高于组织或国家。
劳伦斯对阿拉伯起义的欣欣向荣感到欣慰,对《麦克马洪一侯赛因备忘录》和《赛克斯-皮科协定》事先也毫不知晓,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傻瓜。凭借其聪颖的头脑和对中东政治的敏感性,劳伦斯在1917年已经对英国外交部偷偷磨着的那把锋利斧子有所了解。从在开罗和伊斯梅利亚目睹的种种迹象中,他能够看出,如果英国赢得这场战争,那么对于阿拉伯人的许诺将只是一纸空文。
劳伦斯这样回忆当时的感觉:“如果我是一个讲求名誉的人,我早就该把我的阿拉伯朋友遣散回家,不让他们为了那个东西(赛克斯-皮科协定)拿生命冒险。然而,阿拉伯人的激情是赢得这场中东战争的支柱。为此我不得不使他们确信英国起码在纸面上和名义上遵守了诺言。他们接受了我的安慰,干得十分出色。但是,我并没有为我们已经完成的那些事业感到自豪。对这种行为的羞耻和痛苦占据了我的内心……"。
为了报复英国当局对他的阿拉伯朋友的肯信弃义,劳伦斯决定将阿拉伯起义变成推动它自己前进的引擎,发誓要不顾一切将它引向最后的胜利,从而使列强给阿拉伯人的要求以一个公正的解决。从第一次见到费萨尔开始,劳伦斯便向他反复灌输这一概念:阿拉伯国家是需要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但是,没有英国的金钱和武器支持,费萨尔也是难以为继。
随着阿拉伯战争的舞台北移,艾伦比决定在1917年10月到11月间向巴勒斯坦发动总攻。费萨尔则在亚喀巴以“解放全体阿拉伯人”的名义向叙利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发出呼吁,号召他们不要与土耳其人合作,号召土军中的阿拉伯战士掉转枪口,进行反土起义。费萨尔想联合叙利亚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借助英军的配合,直取叙利亚,推翻土耳其人统治,建立拟定的阿拉伯国家。但是,这并不符合英国的战略计划和政治意图。根据艾伦比的安排,费萨尔的军队改编为正规军,成为英军右翼的组成部分,其军事行动需要服从协约国的战略部署。
埃德蒙·艾伦比(1861-1936) 1917年任中东英军总司令。1919年升为元帅,1919-1925年任驻埃及高级专员
此时土军给养不足,士气涣散,许多阿拉伯裔士兵逃出土军,或加入协约国部队,或组成游击队骚扰土耳其人。10月,英军在中东战场的西线和东线向上军发动了全线进攻。10月31日,西线英军突破巴勒斯坦南部土军防线,向雅法和伯利恒进军。11月,西线英军攻占了加沙,东线英军则占领了底格里斯河上的提克里特,整个美索不达米亚落入英军手中……12月9日,西线英军攻入耶路撒冷。
在巴勒斯坦战役中,为保证英军右翼免遭土军袭击,阿拉伯军队包围了亚喀巴东北的重要兵站马安,并袭扰巴勒斯坦地区的铁路线。劳伦斯根据自己的战争原则组织了袭击部队。他认为,阿拉伯部队在巴勒斯坦的战争应当继续采取游击战的形式,不计较作战的区域,不必有固定的方向,固定的地点,随心所欲地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沙漠地带的战争如同海战,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骆驼骑兵队就是他们的军舰,他们控制着沙漠,在对土耳其人发动短促而猛烈的袭击后,能够不受阻挠地向土耳其人不敢深入的沙漠地带逃去。
劳伦斯的袭击队主要由敖达酋长和他的豪威塔特部落战士组成、每人携带45 磅面粉(差不多一个人6星期的口粮),耐劳的骆驼提供了备用肉食,散布在沙漠中的水井提供了饮水。袭击队最重的装备是哈乞开斯和刘易斯轻机枪,用坏了就扔掉,用步枪继续战斗,不把时间浪费在修理工作上。队员们随身携带高效炸药以破坏铁路和桥梁。他们的作战方法变化多端,没有任何两次完全相同的战术。他们令土耳其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阿拉伯人会于什么时间向什么地点发动袭击。
在这些袭击中,劳伦斯和敖达酋长带领着难以约束的部落战士,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闪避枪林弹雨。由于他不属于任何阿拉伯部落,所以被看做是不偏不倚的,时常被邀请去解决一些小的争端。在一次持续6天的袭击中,“一下子出现了十二次手持武器的争吵,四次偷窃骆驼,一次婚礼,两次偷窃财物,一次离婚,十四场家族争吵,两次恶眼看人(当地部落习俗认为凝视他人是不吉的,会给被凝视者带来厄运)和一次巫蛊,最终全都被我解决了……”。
他们在1917年9月第一次袭击铁路,便在海拉特阿马尔车站附近摧毁了一列土耳其运兵火车。出乎劳伦斯预料的是这列火车前面有两个车头。袭击队事先在铁轨下埋设了炸药,劳伦斯决定在第二个车头通过时引爆,这样剩下的一个车头不能顶着车厢后退逃跑。袭击队的战士按下起爆手柄后,立刻听见一阵可怕的巨响,铁路从眼前消失了,紧接着喷出一阵黑色尘土和烟柱,足有60米高,60米宽。一个巨大的机车动轮旋转着从埋伏在沙丘后的袭击队头顶上飞过,沉重地砸入他们身后的沙漠里。紧接着枪声大作,土耳其士兵乘坐的闷罐车厢被机枪打得四分五裂。活下来的士兵们扔下手中的武器,没命地向沙漠中跑去,但是都被阿拉伯枪手们射倒。
这时,远处车站上的土耳其部队发现了他们,于是集合起队伍,慢吞吞地向出事地点走来。这些士兵毫无疑问为丧失宝贵的午休(这是土耳其人在炎热的阿拉伯夏季所恪守的神圣原则)而感到沮丧。劳伦斯估计他们走到这里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于是亲自靠近列车检查袭击成果。他对这次爆炸很满意:第二个车头报废,第一个车头情况好一些,但是也脱轨了。为了防止土耳其人将其修复后再度使用,劳伦斯用火棉炸药和雷管炸毁了机车的汽缸和轮轴,10节闷罐车厢全部脱轨,里面的土耳其士兵非死即伤,外挂的两节客车也被炸坏,里面是返回大马士革的土耳其军官家属和难民,还有两个为土耳其人培训使用新型斯柯达榴弹炮的奥地利军人。
车厢外摊开了几张地毯、十几张床垫和花被子、成堆的床单、种类繁多的各式男女服装、钟表、炒锅、食品、装饰品及武器,金银细软堆积如山。30多名土耳其妇女站在一旁歇斯底里地哭喊尖叫,她们的阿拉伯袭击者们根本不去理睬,而是忙着尽情地掠夺战利品,将其装上骆驼。劳伦斯则忙着把宝贵的引爆电线(袭击队唯一的一卷) 收起来,并于土耳其追兵赶来之前撤离。
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劳伦斯的袭击队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摧毁了17列火车,甚至炸毁了预定指挥耶路撒冷防御战的土耳其第八军团统帅麦赫米德·杰玛尔帕夏的专列,并将其击毙。旅行对敌人来说成为一件不安全、充满恐怖的事情。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人们争先恐后地要列车后面几节车厢的位子,甚至为此付出数倍的费用。叙利亚的火车司机罢了工。整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铁路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十耳其当局开始悬赏捉拿一个叫劳伦斯的英国人,活捉的话赏金2万镑,死的1万镑。
但是,在袭击中、劳伦斯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1917年12月,为了袭击汉志铁路与巴勒斯坦铁路(海法-耶路撒冷-德拉)的交汇点,他决定对德拉(在今叙利亚南部)进行次侦察。化装成阿拉伯人潜入城中,不料被搜罗年轻男子的土耳其巡逻队抓入司令部,土耳其司令官不知道他就是劳伦斯,但是惑于他的白皙肌肤(劳伦斯自称是来自高加索的白种切尔克斯人。该民族以美貌著称,奥斯曼苏丹后宫嫔妃多出于此),竟拟对其实施强暴。在劳伦斯的反抗下,土耳其司令官将其刺伤,并命令手下士兵们于鞭挞他后将劳伦斯强暴,然后将他扔到了大街上。
在这次受辱之前,劳伦斯很欣赏自己在“正在书写的历史”中所发挥的中心作用。这是从9岁以来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史诗般的战争。他自比弥塞亚(圣经中的救世主)再世,但经过了这次事件,他的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便颓然崩溃了。德拉事件后,劳伦斯几乎用完了精神的燃料。“我那完美的堡垒",他写道,“无可挽回地丢失了。”劳伦斯的使命感消逝了,余下的只是野心和权力的欲望。他变得嗜杀,但是在杀伐之后只感到更大的空虚和怜悯。
结束在德拉的侦察活动后,劳伦斯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亚喀巴,接着被送到耶路撒冷,于12月11日参加了艾伦比将军“盛大而神气活现”的人城仪式。占领耶路撒冷后,英军因供应问题停滞在拉马拉耶路撒冷杰里科一线,与土军对峙。艾伦比为了解除右翼的威胁,命令劳伦斯在死海和约旦北部山区对土军展开牵制行动,破坏大马士革 - 安曼- 马安一线的铁路,并慷慨地向阿拉伯部队提供了30万英镑的金钱。
阿拉伯部队这时已经发展为拥有指挥官、参谋、后勤辎重的正规军。当艾伦比于第二年发动进攻的时候,土军发现他们的铁路被劳伦斯切断,兵站被劳伦斯消灭,补给被劳伦斯摧毁,只有向北撤退、再撤退。
1918年3月21日,在鲁登道夫将军指挥下,德军在欧洲西线向协约国发起了代号“皇帝战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艾伦比手下的部队被调往欧洲前线,从而失去了在巴勒斯坦地区对土军的优势。艾伦比不得不暂时停止预定的总攻,命令劳伦斯继续袭扰敌后,摧毁约旦北部的山谷隧道和桥梁。与此同时,艾伦比抓紧时间将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部队调往巴勒斯坦。6月15日,巴勒斯坦英军决定在9月向土军发动全面进攻。劳伦斯得知这个消息后,提前两个月率领阿拉伯部队挺进德拉,争取在英军到达之前提前占领大马士革,迅速成立阿拉伯国家,以既成事实让《赛克斯- 皮科协定》破产。
艾伦比在耶路撒冷的入城仪式,1917年12月11日
他们躲过土耳其人重兵把守的安曼,向东绕道阿兹拉克。费萨尔手下的正规军、亲卫队、装甲部队和飞机中队也全都赶往阿兹拉克集结。完成集结的阿拉伯部队于9月17日到达德拉城下。9月19日,英军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秋季攻势开始,左翼的英澳主力部队突破纳布卢斯以南土军阵线,一直攻入拿撒勒,摧毁了驻在该城的德土联合指挥部。右翼的阿拉伯部队绕到德拉背后,借助飞机和炮兵的掩护,拦截了从那里撤出的土耳其部队。土军在撤退时蹂躏摧毁了路过的阿拉伯村庄,房屋被烧光,财产和牲畜被抢走,妇女被奸污后塞入水井中或者用马刀钉死在地上,婴儿和孩子也被杀光。
这些暴行激怒了劳伦斯和他率领的1000 名阿拉伯战士。在阿拉伯的部落战争中,妇女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未成年的孩子也不应当杀害。暴怒的阿拉伯士兵们追上了人数是自己两倍的这支土耳其部队,将其全部歼灭,未留一个俘虏。
袭击德拉后着陆时摔毁的阿拉伯军B.E.2型飞机
在巴勒斯坦遭到残败的土军撤到叙利亚北部,驻守在马安、麦地那和安曼的土军也奉命北撤。9月22日,英军占领了马安和安曼,并重创马安的撤离部队。9月30日,阿拉伯军先头部队进入大马士革,并夺取了市政厅和电厂、邮局、车站等重要建筑,城市上空升起了阿拉伯的旗帜。10月3日,劳伦斯、敖达和他们的部队在25万阿拉伯市民的狂热欢呼下进入大马士革。在之后的两天里,劳伦斯成了事实上的大马士革军事总督。
此时土军已呈完全瓦解状态。阿拉伯士兵成群地逃出军队,被土耳其人的苛捐杂税和蛮横劫掠逼入绝境的叙利亚农民也趁机起义。在英阿军队的猛烈攻击和叙利亚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土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10月8日英军占领贝鲁特,继而占领的黎波里和霍姆斯。10月26日,英阿联军占领北叙利亚地区的最大城市和铁路枢纽阿勒颇,随后占领了叙利亚全境。
劳伦斯在大马士革,1918年10 月4日
此刻德国在西线战场也面临失败,国内处于革命和暴动的边缘,难以再向土耳其盟友提供任何援助。失去德国的武器和金钱,土耳其人再也打不下去了。10月29日,土耳其海军大臣劳夫在希腊的利姆诺斯岛登上英国战列舰“阿伽门农”号,翌日与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索普海军上将签署了停战协定。停战协定的第16条规定,完全取消奥斯曼帝国派驻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汉志、亚西尔(在汉志南部,一战后曾独立,今属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行政当局。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国家的400年统治宣告结束。
此时,劳伦斯的崇高事业蒙受了另外一次打击。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公布了一批沙俄外交档案,其中包括《赛克斯-皮科协定》。尽管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侯赛因拍胸脯保证说这是“布尔什维克的臆造”,但是就在阿拉伯军队进入大马士革的那天,1918年9月30日,英国和法国在伦敦又签署了关于阿拉伯东方占领制度的协定。被占阿拉伯领土上的最高权力交给了艾伦比,被占领土的民政管理由协约国共同分担,黎巴嫩和西叙利亚由法国管理,东叙利亚和外约旦由费萨尔管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其他地区由英国管理。英国的这些做法无疑相当于正式承认了《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存在。劳伦斯的不祥预感成为现实。
即使这样,劳伦斯还认为这个协定已经过时,或者至少是可以协商的。劳伦斯希望、并劝说费萨尔相信,阿拉伯革命意想不到的成功,肯定会废除那项协定。但是他们全错了。艾伦比在大马士革告诉劳伦斯,他接到的命令就是执行该项规定。
进入大马士革的艾伦比
尽管劳伦斯的阿拉伯朋友没有迁怒于他,但是他感到被自己的政府出卖了,并且因为自己把朋友和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引错了方向而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