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来信

发布时间:2025-09-15 08:29  浏览量:2

风停了

我听见黄河在脚下翻身

听见沙枣树把年轮又数一圈

听见你刚踩下的脚印

被风一把抹平

走吧,不怪你

那天黄沙堵门,一夜埋了锅台

骆驼双峰低垂,婴孩的哭声被风撕碎

你背着铺盖,把故乡塞进行囊

把门环扣死,把钥匙丢给风沙

你回头

望那片不肯长庄稼的地,望那间漏风的土屋

我没留你——

沙里刨不出活路,风里点不亮灯火

你走后

留下来的兄弟父老

用七十年的光景

用几代人的肩膀

用无数的沙障

围沙造绿

他们顶着烈日

扛着风沙

把死亡之海,改写成绿色诗行

这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孩子,

如今,这里有了新名字——

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别嫌长,它配得上这一路的血与汗

2018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挂牌

2022年,杭锦旗治沙群体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北疆楷模”

每一枚勋章,都是把黑夜熬成黎明的见证

这是在库布其沙漠里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光伏板下种植的农作物(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先说路

记得吗?

你骑骆驼去镇里,六天才能打个来回

如今驱车穿越,只用半小时

沙海已成通途

1997年,

就在你家门前

人们要修一条穿沙公路

没水,用骆驼驮;没电,借星光亮

三年寒暑,十三万人,肩挑手扛

把115公里“生命线”硬生生凿进沙梁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两侧绿意葱茏(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如今,一条条穿沙公路

成为生态治理、兴业富民的“绿色大动脉”

路到哪,绿就跟到哪

沙退了,希望就点亮了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防沙治沙和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再说树

你栽下的那棵杨树苗

已经长出万千“姊妹”

它们排成锁边林带,把风挡在黄河岸边

它们织就风沙路径阻隔带,让泥沙低头,让飞鸟落户

这是2023年8月24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腹地银肯沙项目区,项目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4.1万亩,工程固沙5.5万亩,7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三说光

今天,人们把阳光存进光伏板

一格一格,像存你的信

数不清的深蓝色光伏板,排成蓝色海洋

板下种黄芩、板蓝根、杨柴

圈里养羊,蜂箱酿蜜

“支架固沙,板间沙障锁水,板体遮阳减蒸发”

“发电+治沙+种植”立体模式

把“花钱治沙”变成“治沙赚钱”

这是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四说你

乡亲们一直等着你

等你回来看——

看草灌乔并肩,看无人机播种,

看青年把治沙写成歌,唱给世界听

孩子

你记得的那片“死亡之海”

如今叫“经济蓝海”

千亿级绿色产业链

在你当年埋锅造饭的地方拔地而起

9月10日,工人在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巡检。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林草、光伏、旅游“三带融合”

有人徒步,有人越野

有人观星,有人研学

所见皆是绿进沙退,所听皆是鸟鸣松涛

七星湖碧波粼粼,天鹅、狐狸、野鸡回到故乡

8月1日,游客在达拉特旗银肯塔拉沙漠景区排队体验沙漠越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这些年,乡亲们就一个信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6月6日,在库布其沙漠里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工人在安装光伏板。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孩子

我把你的乡愁

也编进了这些沙障

洒向绿野和蓝海

永不丢失

等你来认

这是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风又起了

不是当年的风

这风带松香,带鸟鸣

是光伏板轻微的震颤

是孩子的朗读——

“我的家乡,曾是沙漠,如今是花园”

这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孩子

我把这封信折成一只纸鸢

放进库布其的晴空

线在我手,线头在你心

你轻轻一扯,我就回头

归来吧

不必等春风,我已在四季等你

不必带礼物

带你的皱纹、你的白发

带你在异乡的过往和思念

归来吧

新修的路亮亮堂堂铺在天地间

你回来时

会看见我举起整片绿洲,对你说

“孩子,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