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公里穿沙公路“刨闹”出百万元好光景——杭锦旗践行“两山”理念20周年系列报道(一)
发布时间:2025-08-15 23:15 浏览量:2
开栏语:
沙漠变青山,黄河奔绿水。2018年,杭锦旗被国家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内蒙古首个,也是中国荒漠化地区的首个。经过数十年的生态治理,杭锦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漫漫沙漠里勘踏出一条可持续、可借鉴、可复制的“绿富同兴”之路。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推出“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绿色北疆”系列报道,从沙海之变、产业之兴、共富之歌、中国之路四个方面深度呈现杭锦旗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绿色蝶变,敬请关注。
770公里穿沙公路
“刨闹”出百万元好光景
——杭锦旗践行“两山”理念
20周年系列报道(一)
孟克达来发动沙漠越野车的引擎,轰鸣声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回荡,车轮碾过起伏的沙丘,扬起细碎的沙粒。这位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的牧民,如今能在曾经吞噬家园的沙海里带着游客自由驰骋——而这一切的起点,是那条横穿黄沙的S215穿沙公路。
杭锦旗境内穿沙公路鸟瞰图
三十年前的道图嘎查,是库布其沙漠中一座孤岛。孟克达来记得,那时牧民的日子被沙子攥得死死的:出门靠骑马,运货靠骆驼,一年的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
摩托车得放在5公里以外的沙窝边缘,根本骑不进来;盖房子时,全嘎查的骆驼要轮流上阵搬运砖瓦;就连新买的拖拉机,都得一件一件拆成“零件”用骡子和骆驼拖进沙窝。
库布其沙漠像一条黄色巨蟒,不仅缠绕着牧民的生计,更阻断了杭锦旗的血脉。那时从道图嘎查到旗政府所在地锡尼镇,要先骑马到临时车站,再换乘颠簸的拖拉机,整整一天才能抵达。商品运不进来,农牧产品卖不出去,沙区与外界的交往,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陆续有牧民扛不住这种“面朝黄沙背朝天”的日子,偕老带少逃离了这片沙窝。
以路治沙,成了杭锦旗人共同探索的“出路”。
1990年起,县里的技术员带着干粮扎进沙漠,用标杆和测绳丈量沙脊,在笔记本上绘制出密密麻麻的治沙路线图。他们发现,流动沙丘的移动速度最快每年能推进数十米,普通的修路技术在沙漠里根本行不通。
1997年6月,S215省道开工时,大家摸索出“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法子,冬天冻土层坚硬时抢筑路基,春天风沙起时扎方格。孟克达来还记得,那时老乡们自带干粮赶来帮忙,男女老少蹲在沙窝里,硬是用一个个草方格“网”住了流动的沙丘,这些草方格后来被国际社会称之为荒漠化治理的“中国魔方”。
“白天扎的草方格,夜里一场风就可能被埋掉。”他说,“我们就跟着沙走,沙埋到哪里,人就追到哪里,草方格就扎在哪里。”
1999年,当第一辆卡车驶过S215省道的终点时,标志着自治区首条穿沙公路建成。牧民们围上来,眼泪混着沙粒淌在黝黑的脸上。这条全长115公里的公路,像一把利剑劈开沙海,穿沙公路两侧铺设沙障5万亩,沿线飞播造林45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控制流动沙丘面积114万亩,牧民终于告别了“与世隔绝”的日子。
公路通车后,大家又沿着路基种上沙柳、花棒和杨柴。这些沙生植物的根系在地下交织成网,像无数只手牢牢抓住流沙。渐渐地,S215省道两侧竖起绿色屏障,曾经的明沙窝长出了茂密的牧草。
七星湖景区景观
交通的便利让治沙效率成倍提升。过去靠人背肩扛的树苗,现在用卡车能运到沙丘附近,省去长距离负重搬运的辛苦;曾经完全依赖人工夯实的草方格,如今有了机械化辅助,省时省力的同时提高了整体效率。杭锦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金耀算了一笔账:“有了路,沙地的治理成本大幅降低,成活率却提高20个百分点。”
数据印证着变化:2005年杭锦旗森林覆盖率仅9.2%,如今已攀升至19.15%,600万亩沙地重现生机——这片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沙漠,开始显露出不一样的价值。
道图嘎查附近的七星湖景区建成后,孟克达来第一个响应,把自家的蒙古包收拾出来做民宿,又买了两匹好马供游客骑行。“第一天收入就有三百多块,牧民的好日子来了。”他笑着回忆道。
路通了,外来项目多了;牧民的腰包鼓了,大家的观念也跟着变了——治沙子能变成真“金子”。孟克达来和28户牧民联合成立起旅游公司,从最初的骑马、骑骆驼,到后来的沙漠越野、摩托艇,项目越做越多。
如今的道图嘎查,逃离的牧民陆续回来了。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新式民居。沙窝窝里飘起了饭菜香和游客的笑声。孟克达来家的林地扩展到1000多亩,草场和沙漠面积达5000多亩,每年能拿到5万元生态补贴,加上旅游收入,全家年收入突破百万元。这与二十年前年收入2万元的光景相比,恍若隔世。
游客在七星湖景区骑骆驼
20年来,依托以路治沙的创举,杭锦旗摸索出“修路-治沙-富民”的良性循环。如今,S316、G242、S24、X610及X651等公路陆续建成,7条穿沙公路在沙漠中织就一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总里程达770公里。这些穿沙公路像绿色动脉,将治沙成果、产业项目和民生改善紧密相连。
在S316省道沿线,光伏治沙基地绵延数十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模式,让每平方公里沙地每年创造数十万元收益;G242国道旁的现代牧业园区,通过公路将鲜奶直供全国各地,并带动周边牧民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产业。
“一部杭锦史,半部治沙志”,这句流传在当地的俗语,如今有了新的注解。
穿沙公路网络的形成,让生态资源以更高效的方式转化为经济优势,沙区治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防沙固沙,而是构建起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体系。像道图嘎查的沙漠旅游,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将曾经的“沙害”变为如今的“沙利”。
孟克达来的沙漠越野车行驶到七星湖畔,夕阳为沙丘镀上金边。这条从沙窝里“刨出来”的路,不仅改变了库布其沙漠的容颜,更重塑了杭锦旗人的命运。当绿色沿着公路不断蔓延,那些曾经与沙搏斗的日子,渐渐变成了讲给游客听的传奇故事。
▼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慧丰 张晓艳 张诗曼 贺炫凯 杨扬
编辑:郭娜
校对:吴卓群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