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明与《乡愁陕西》:笔墨里的三秦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15 09:00  浏览量:1

陕西著名漫画家、作家宋黎明

文/操场巷遗少

七八年前,朋友洪炜送我一本书,是宋黎明系列人文漫画札记《西安往事》,我把这本书放在案头,没事时常常翻看,爱不释手。这本以漫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作品集,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老西安的市井烟火,每一幅画面犹在身边,令人忍俊不禁又感觉亲切。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东一路卖服装,闲暇之时常看些文学书刊,并订阅了《西安晚报》和《讽刺与幽默》。就是这一张四版的《讽刺与幽默》,给我平淡的生活注入了悦动的旋律,让我欢喜起来。小报集结了华君武、丁聪、方成、英韬、徐鹏飞等中国几代最著名的漫画家作品,这些漫画家各具特色,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当时中国漫画的最高水平,为报纸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文化底蕴,受此影响我渐渐喜爱上了漫画。

漫画于我,不仅是艺术享受,更是精神启蒙。抗战时期,丰子恺以“五寸不烂之笔”创作《流离图》和《积尸数十万,流血三千里。我今亦破家,对此可无愧》等作品,用画笔凝聚民族斗志;和平年代,漫画则化作生活的调剂,以幽默解构焦虑。

丰子恺抗战漫画

有一幅漫画,一棵大树的树杈上挂着一辆自行车,树下站着两人。甲:“这是什么情况?”乙:有人酒后骑车。”简洁的画面、神一般的对话,浓缩的幽默感意义深刻,令人回味,让我记了40年。

我在撰写“西安旧事”公众号时,图片是一个大问题。按设计图文并茂,因而总大把时间花在找老照片上。无图可用,就在《西安往事》上找,从此打开了另一扇窗。宋老师的漫画,充满老陕情节,都是儿时、青年、中(老)年之人生过往,仿如昨天,读来倍感温暖。从那时起,宋黎明这个名字便刻在了心里。2023年春,我的《西安旧事》第一卷出版,心里就盘算着一定要送给宋老师一套,虽写作匆忙,这件事却一直惦记着。

2025年5月14日,在大风起西茶舍里,我终于见到了宋黎明老师。初见时,他握着我的手笑言:“朱立挺老师常提起你,今天说你来,我定要见上一面。”我急忙回道:“您让我仰慕已久,神交已久!”我们在不大的空间里喝着茶畅聊起来,两个小时,一晃而过,像老朋友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同登天台拜奎星阁,眺望城墙、碑林,又在下马陵餐叙。短短半日,互诉衷肠,意犹未尽。临别,宋老师一再强调,待新书《乡愁陕西》出版,定来拜访、赠书。

6月20日《乡愁陕西》发布会结束后,黎明兄多次联系我,称要登门送书。我于26日先行来到宋老师工作室,顺便带去《西安旧事》。小区门口,老远见有人招手,那是黎明兄提前在门口等我,礼贤于弟,足见高风。

茶叙大风起西,右起李韩坪、宋黎明、朱立廷、赵春霞、李连源

魁星阁下左起朱立挺、宋黎明、李连源

在满墙书架的空间里,我们毫无拘束地海阔天空,说各自经历,说漫画、抖音,当然更大说特说他的漫画。黎明兄思维敏捷,快人快语,他经历丰富,沉淀深厚,下笔有神。最具时代气息和代表性的《三转一响一咔嚓》,表现了改开初期,人们由物质贫瘠到手有结余,年轻人结婚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也是彼时民风的一种普像,有着深厚的大众基础。结合辅文去读,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也是街头行尾茶余饭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现象)。

有意思的是,我是“长安漫人”抖音号的粉丝,他也关注我的“西安旧事”,我们两号风格迥异,但都是冲着对脚下这座老城的挚爱去做的。我喜欢他的虚拟人物王富贵,感觉与当年石国庆的李幺妹异曲同工。人不出场,却犹在眼前,实为一个妙笔!在场的还有“刘秘书”。这个看似寻常的普通人,因与宋兄志趣相投而每每成为他视频中的主角,载着社会见闻、常态等,素颜出镜,针砭时弊。所演绎市井百态,恰如他的漫画,用最朴素的视角记录真实的生活。我们的短视频在充裕的文史资料、生活阅历、以及“三亲”(亲闻、亲历、亲见)原则加持下,载以个人风格,激浊扬清,在纷繁的短视频里独树一帜。

宋兄为我送上他签名的《乡愁陕西》,我递上《西安旧事》,并合影留念。一卷在手,感慨良多。从《西安往事》到《乡愁陕西》,犀利、幽默、怀旧和热爱的背后,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坚守。我们要致敬为守护老城记忆而做出努力的黎明兄!

三转一响一咔嚓

捧起宋黎明的《乡愁陕西》,一股混杂着怀旧与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你看,《灰黑蓝年代》让我想到了少年时期我第一件带兜的上衣;《票证年代》想起老家的叔叔给我们寄来的全国粮票;《骆驼牌搪瓷器皿》见证我在西安人民搪瓷厂奋斗的四年光景;《童年时光篇》里的耍活,不仅是我的亲闻、亲历,更用于《半世纪前的游戏》及叙说老西安的文章中,观画思旧事,读文识相知。《乡愁陕西》令人笑中含泪,极具咀嚼。

《乡愁陕西》主题聚焦乡愁与时代变迁,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百姓记住乡愁”为主旨,通过240个独立的市井往事,展现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改革开放前后共七十年间陕西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市井文化和百姓口述历史,幽默风趣地呈现了市井小民的生活变迁及精神风貌的变化。

内容充满地域人文气息,深入挖掘陕西的风土人情,涵盖人文历史。书中描绘了书院门、洒金桥、骡马市等老街风情,《包谷面换饸饹》《搭防震棚》《和煤球》等社会常态。还有肉夹馍、甑糕、“BiangBiang 面”等特色美食,以及从年关降至的准备年货、孩子们放炮、打灯笼等的热闹场面,将陕西的地道风味和家乡亲切感融入其中,是陕西乡土文化的生动写照。

《票证年代》想起老家的叔叔

《骆驼牌搪瓷器皿》见证我在搪瓷厂奋斗的四年光景

艺术风格独特:采用水墨国画与人文漫画融合的图文表现形式,这种风格既展现了陕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作品现代感与趣味性。每一幅画作都像是一扇窗,透视着陕西的日常生活,再配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文字,让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故事与情感。

叙事方式恢宏且细腻:采用恢宏叙事型艺术表现手法,在宏大的叙事框架下,又不乏细腻的描绘,作者用扎实的生活积累,加之采访无数普通百姓,收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将个人童年记忆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使每个故事都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沉浸式体验感强:独树一帜的沉浸式展览形式,能让读者深度感受到绘画形式与精美内容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仿佛置身于陕西的街头巷尾,亲身感受那些岁月变迁和人间烟火,引发强烈共鸣。

巨幅漫画创作情景

作品展出时盛况

从《西安往事》到《乡愁陕西》,宋黎明的创作始终扎根于本土。在这个追求速效的时代,他坚持用画笔对抗记忆的流失——当高楼取代了四合院,当方言被普通话稀释,他的漫画成了留住“老陕味”的最后阵地。正如他在工作室所言:“我们画的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要让年轻人知道,祖辈们如何在贫瘠中活出滋味。”

合上书页,窗外的西安已华灯初上。那些曾在《乡愁陕西》中见过的场景——城墙根下下棋的老人、夜市里叫卖的摊贩、巷口飘来的油泼面香气——正透过墨香与现实重叠。宋黎明用漫画构筑的“乡愁陕西”,不仅是一部地域文化志,更是一曲献给平凡生命的赞歌。在时代的洪流里,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而这份记录本身,便是对故土最深沉的热爱。

朱自清评价丰子恺的画,“如一首首带核儿的小诗。”我觉得宋黎明的画,是手绘的唐诗宋词,是分解的清明上河图。我爱漫画,更爱宋黎明所画的,漫画者,宋黎明是也。

四十八条腿

本文作者与宋黎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