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沙47年,根本没想着“消灭沙漠”,反而挖出不少宝贝

发布时间:2025-09-09 05:15  浏览量:3

要是说起沙漠,不少人第一反应还是“风吹石走、寸草不长”。可真要走进治沙现场,你会发现它跟印象里不一样。有人在它上面装光伏板,有人在边缘种苹果树,有的甚至能靠它吃上旅游饭。沙漠不是敌人,反倒成了不少地方的“宝藏地”。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曾经一年往黄河里灌一亿多吨沙子,村民被逼着搬家。现在不拼命种树覆盖,而是先用麦草编格,把流动的沙稳住,再点种耐活的胡杨、沙棘。格子锁住了沙,林子挡住了风,黄河泥沙量减少了一半多。剩下留着的原生态沙漠,还稳稳当当待在那里。

这片沙漠没有闲着。鄂尔多斯人在沙地上铺满光伏板,板子遮住阳光,让地表没那么干,间隙里种紫穗槐,养蚯蚓,卖树苗、卖肥料,发一份电,挣三种钱。去年这里发电量够一百多万户家庭用一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两千九百万吨。这不仅是生态修复,更像是“点沙成金”。

新疆民丰县的故事同样新鲜。这里农户利用红柳固沙,在根部种中药材肉苁蓉,一亩地可净赚一万多块,比种小麦高好几倍。阿克苏则直接在沙漠边缘建立起一百多万亩苹果园,冰糖心苹果坐上高铁、飞机销往全国乃至海外,原本单调的黄沙变成了“果香阵阵”。

沙漠旅游热也在升温。库布其的响沙湾曾经是无人问津的荒地,如今游客能骑骆驼、滑沙、住星空房,一年接待一百二十万人,仅门票收入就有三亿多元。不少村民从卖羊换成卖特产、当导游,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这种转变让人真切感到沙漠可以养人。

国外也盯上了咱的办法。沙特阿拉伯引入中国的草方格固沙和微创种树技术,把多年不稳的流沙拦住了;蒙古国学着在自家沙漠种沙棘,还结合养殖走出新路子。世界银行评价,这样的治沙才是平衡生态和经济的智慧,不是为了“抹掉”沙漠,而是学会和它更好地相处。

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这条路越走越清晰——真正的问题,不是沙漠本身,而是那些本应肥沃却被人类活动破坏而沙化的土地。治理它们,用科学办法锁住沙源,再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经济林和文旅产业,就能既护生态又富百姓。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少治沙成功的地方,人们反而对周边完好的沙漠生出几分珍惜,因为它不仅是一片景观,更是未来发展的底牌。

如今的治沙,不再是硬碰硬,而是学会借势顺势,把原本看似无用的黄沙变成财富来源。你也许会惊讶,其实农村不少土地都能从这种思路里找到适合的致富路子——关键是看准本地的自然条件,用得巧,赚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