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专家感慨:中国又开始“反人类”操作!又一沙漠被中国人消灭

发布时间:2025-07-10 15:26  浏览量:1

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沙漠扩张正如野火般吞噬着土地与希望。

但在中国西北,曾经寸草不生、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却奇迹般变成了一片绿洲。

这里有整齐划一的光伏电站、郁郁葱葱的甘草田,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欣欣向荣的产业园区。

谁能想到,这片一度让人绝望的黄沙地,如今成了全球治沙的样板,甚至吸引了40多个国家来学习经验。

西方专家感慨:中国又开始“反人类”操作!又一沙漠被中国人消灭!

“死亡之海”复苏

治沙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靠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任务。

库布其沙漠的逆袭,核心在于“政府+企业+农牧民+科技”的四轮驱动模式,真正把“生态工程”做成了“社会工程”。

这套机制既有宏观政策的牵引,又有市场机制的活力,还兼顾了基层民众的参与度。

政府是总调度,承担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作用。

“三北”防护林的全面推进,到生态修复规划的出台,政府构建了治沙的战略蓝图。

财政投入为基础设施打底,各级政策保障了治沙项目的顺利落地。

没有这张“网格化”的生态治理地图,治沙行动将如盲人摸象,难以为继。

企业则是市场引擎,是治沙产业化的“造血器”。

在库布其,企业不仅出资建林种草,还通过PPP模式与政府合作,开发光伏电站、种植甘草、建设生态旅游景区等生态产业。

以亿利资源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治沙+光伏+农产品+药材”的生态综合体模式,实现了从“绿色亏损”到“绿色盈利”的跨越。

而真正让治理长期可持续的,是把农牧民“请进来”。

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参与”的方式,治沙不再是空对空的环保口号,而成为农牧民眼中的“饭碗工程”。

农户将自家沙地交由企业治理,不仅每年有分红,还能参与修复项目挣工资。

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从靠天吃饭变成了绿化能手、生态工人。

人心稳了,绿也就扎下根了。

当然,这一切的底座,是科技。库布其治沙早已不是“人海战术”,而是科技治沙。

无人机测绘、遥感监控、智能灌溉、种植数据库……一整套现代化系统实时监测沙地状态,精准播种、精细调控,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成活率。

正是这些合力推动,才让库布其不再是“环保负资产”,而成为生态经济体的典范。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怎么种活树”,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怎么让树活得值钱”

库布其的治沙奇迹,不仅仅在于植被恢复的面积,更在于它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产业化道路,真正把生态修复变成了老百姓的生计与发展的抓手。

库布其创新构建了“六位一体”的绿色经济体系,涵盖生态修复、光伏能源、沙漠农业、健康医药、生态旅游、循环工业六大板块。

每一个板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经济闭环。

光伏能源首当其冲。沙漠阳光强、温差大,非常适合布局光伏产业。

库布其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既满足了自身用电,还为周边城市供能,同时减缓了土地风蚀,为生态恢复“遮风挡阳”

治沙与能源融合,不仅生态效益显著,还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沙漠农业则是另一个惊喜。

在治理后的沙地上种植特色瓜果、枸杞、黄芪等,由于沙地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果实甜度高、品质好,甚至远销海外市场,成为地方支柱农业。

更令人欣喜的是,甘草等中药材的引入,不仅固沙效果佳,还发展出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医药板块,年产值超50亿元。

生态旅游的兴起,则为治沙带来更广泛的公众关注和资本进入。

曾经连骆驼都不愿意停留的地方,如今建起了生态景区、观光塔、治沙体验营、沙地马拉松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沙漠不再是遥远的地理名词,而是新时代的绿色生活方式。

这一整套生态经济体系的厉害之处在于“自我循环”。

治理沙漠→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增加收入→反哺生态→深化治理,这样的正循环让治沙从一次性投入变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造血系统”。

也正因如此,库布其不仅绿了,更富了,真正实现了从“荒漠经济洼地”到“生态经济高地”的华丽转身。

中国智慧走向世界

库布其的故事并未止步于中国西北,它正一步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绿色治理的新样板。

从一个中国的环保案例,到世界级的治沙模式,库布其所代表的“中国智慧”正在为更多国家提供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新路径。

早在2017年,联合国就将库布其授予“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的荣誉。

此后,中国成立“全球沙漠生态科技国际联盟”,搭建库布其国际治沙学院,面向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治沙技术、人才培训与治理咨询。

来自非洲、中亚、南亚等40多个国家的代表前来观摩、学习、复制库布其经验。

这种输出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的本地化改造。

比如在非洲,更强调低成本易操作的治沙方案,如人工种草、牲畜管控等,而在中亚,则更注重沙漠农业和光伏能源结合的生态产业模式。

这种模块化、适配性的技术体系,增强了库布其方案的“可迁移性”。

同时,库布其模式逐渐上升为中国“绿色外交”的战略工具。

在对外援助项目中,治沙工程被纳入重点领域,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绿色“一带一路”的关键抓手。

这种新型外交方式,既帮助伙伴国解决实际生态问题,又展示了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更重要的是,库布其经验也推动着我国在更大区域开展生态合作。

例如“中蒙俄生态走廊”的构建,正通过联合治沙机制,对跨境沙尘暴进行治理与防控。

这种环境治理与地缘协作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也增强了战略互信,为东亚地缘格局注入稳定力量。

当然,外界也曾质疑库布其模式是否破坏了原有生态。

实际上,库布其沙漠本就是因过度放牧、滥伐造林等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为沙漠”。

库布其的治沙行动,本质是对破坏性历史的生态修复。

通过本地植物的引种、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动态监测,实现了沙漠生态的正向恢复,而非盲目开发。

当外媒还在鼓吹“保持原始自然”的浪漫想象时,库布其已经用几十年实践证明:绿色发展完全可以与经济繁荣同行,中国方案不是幻想,而是走得通、能落地、有结果的治沙路线图。

结语

曾几何时,库布其沙漠是“死亡之海”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绿色奇迹”的象征。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治沙逻辑、一场深刻的发展变革,更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构建方式。

从“堵住沙尘”到“激活产业”,再到“走出国门”助力全球生态治理,库布其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它提醒我们,环境保护不是单靠牺牲经济来换取绿水青山,而是找到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把沙漠变成价值源泉,让绿意不仅停留在地图上,更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与信心里。

未来的绿色中国,正在以库布其为原点,向更广阔的世界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