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个即将消失的沙漠,有三个上海那么大,年降水达300毫米

发布时间:2025-08-01 15:18  浏览量:1

大家印象里的沙漠是不是漫天黄沙,走一步陷半截,连一棵植物都见不着?在我国北方,有一个沙漠面积相当于3个上海,如今一半沙子都披上了绿衣裳,年降水量从几十毫米升至300毫米。

这里时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再过几年可能就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了。它就是库布其沙漠,继毛乌素之后,我国第二个快要“消失”的沙漠。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库布其,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它横卧在黄河“几”字弯的南岸,像根绷紧的弓弦,死死扒着鄂尔多斯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东西长400公里,最宽的地方有50公里,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

上世纪80年代,这儿可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到处都是沙丘,刮起风来能把人吹跑,全年降水就几十毫米,连仙人掌都得很难存活。

可谁能想到,30年后这里居然冒出大片绿洲。站在高处往下看,沙丘像被人剃了头,一道道网格沙障把黄沙框得整整齐齐,沙蒿、沙打旺从网格里钻出来,连柠条都长得有半人高。

曾经6000平方公里沙漠变成了绿洲,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沙丘高度降了一半,以前能埋卡车的大沙丘,现在顶多没过膝盖,植被覆盖率更是疯涨到53%!

以前这里十年九旱,现在夏天能连着下好几天雨,沙丘低的地方还能积出小水洼,连青蛙都来这里产卵了。据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库布其沙漠土壤变得松软,有些地方甚至能种玉米、土豆。

库布其沙漠是如何变绿洲的呢?1988年,当地牧民看着沙化越来越严重,连羊都没草吃,非常着急。有人试着在沙子里插麦草方格,没想到它能锁住沙子。

后来经专家指导,搞起“网格沙障+植物固沙”的。先在沙丘上扎1米见方的麦草格子,把流动的沙子圈住,再往格子里种沙蒿、沙柳。这些植物根系能扎到地下好几米,下雨就拼命喝水,天干了就休眠,硬生生在沙窝里扎了根。

当地人还发明的“甘草治沙法”,甘草耐旱,根茎在沙子里能向下延伸好几米,既能固沙又能当药材。牧民们在沙漠里种甘草,一亩地能收几百斤,卖了钱又能买更多树苗,这不就成了“治沙赚钱两不误”。

现在库布其的甘草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头,不光固住了沙子,还为当地百姓创收。而且生态一好,动物们也都回来了。以前除了骆驼,想在这里见着活物比登天还难。现在,狐狸在沙丘上窜来窜去,野兔蹲在草丛里啃叶子,连绝迹多年的獾子都回来了。

如今的库布其,早就不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死亡之海”了。响沙湾成了著名5A级旅游景区,干燥时滑沙可发出如蛙鸣至雷动的声响,素有“响沙之王”之称。

还有七星湖更绝,七个湖泊像蓝宝石撒在沙漠里,湖边芦苇荡里藏着野鸭,水里还有鱼跳。

每年秋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徒步,从恩格贝出发,三天走到响沙湾,白天踩着细软的沙子看日出,晚上躺在沙丘上数星星,中途还能在绿洲里喝口牧民熬的奶茶。

不过要去玩要注意带好衣物,沙漠里白天能热到30多度,晚上能降到10度以下,防晒霜和外套得同时备着。最好穿高帮徒步鞋,以免沙子钻进鞋子里。要是去徒步,一定要跟着向导走,别单独乱窜,以防走丢。

现在的库布其,一半是沙漠一半是绿洲,站在高处看,黄绿交界线像条蜿蜒的巨龙。当地人说,再治个二三十年,这里可能就真成草原了。谁能想到,连沙漠都能被人类“收服”。

这背后没有什么奇迹,全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浇出来的。他们在沙子里插的每一根麦草,种的每一棵树苗,都是给地球披的绿衣裳。

沙漠不是死的,只要肯下功夫,黄沙真能变黄金。你觉得再过20年,这里会不会彻底变成大草原?欢迎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