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花170亿收回极氪,这步棋下得妙吗?

发布时间:2025-07-18 11:23  浏览量:7

最近中国的汽车圈,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大事。

7月15日,吉利汽车宣布,将花费超过170亿人民币,把自己不久前才送到美国纽约上市的“明星儿子”——极氪,给重新买了回来,变成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

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在干嘛?左手倒右手,玩资本游戏吗?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能就小看李书福和吉利这盘大棋了。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家庭内部资产调整,而是中国头部车企在“内卷”到极致的新能源战场上,一次深刻的战略进化。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这步棋的背后,藏着吉利怎样的深思熟虑?它又将如何影响那“年销300万辆”的宏伟目标呢?

告别“多生孩子好打架”,内部别再“打架”了

过去十几年,中国车企普遍信奉一个朴素的道理:“多生孩子好打架”。

通过创立一堆子品牌,像撒豆成兵一样,去抢占各个细分市场。吉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旗下吉利、领克、极氪、几何等品牌排成一排,从10万块的家用车到四五十万的豪华车,几乎全覆盖。

在市场野蛮生长的年代,这招确实好用。比如主打年轻和高端的领克,上半年卖了8.2万辆,累计销量快突破百万大关了;而高端纯电先锋极氪,成立短短三年,也已经交付了超过12万台车,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时代变了。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蓝海,而是刺刀见红的“巷战”。技术越来越像,价格战一轮比一轮狠,任何一点资源浪费,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时候,“多生孩子”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最要命的就是“内耗”。

你想想,极氪和吉利、领克,虽然品牌不同,但用的技术平台(比如大名鼎鼎的浩瀚架构)和很多供应链,其实都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可因为是独立公司,大家就要各自为战。

同一个技术,可能要搞两套研发团队去验证;同一种零件,本可以打包采购压低价格,却因为品牌壁垒,只能各买各的,议价能力大打折扣。说白了,就是“左右手互搏”,自己人跟自己人抢饭吃,力气都耗在家里了。

所以,吉利这次把极氪收回来,就是要彻底跟这种低效率的旧模式说再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不再满足于伸出五根手指去抓沙子,而是要把它们紧紧攥成一个拳头,集中所有力量,一致对外。

将极氪从一个独立的上市公司,变为和吉利银河并列的事业群,就是“攥指成拳”最直接的动作。

“1+1>2”的化学反应,销量和目标都涨了

战略调得对不对,市场会给出最诚实的答案。

从数据上看,吉利这记“组合拳”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已经产生了“1+1>2”的化学反应。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销量。根据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吉利整个新能源板块(包括吉利、领克、极氪)的销量,同比暴涨了126%!其中,极氪自己也同比增长了124%,势头非常猛。

正是这份底气,让吉利敢在年中就把2024年的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一口气提到了300万辆。这凭空多出来的近30万辆信心,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内部整合带来的效率红利。

这种红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和成本。

技术上,叫“反哺”。以前,极氪是冲锋陷阵的“特种兵”,有好技术、好装备,但想给后面的“大部队”(比如吉利银河)用,流程多,还隔着一层。现在好了,都是一家人,极氪在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积累的先进技术,可以更顺畅、更快速地赋能给集团内走量的品牌,让整个“吉利军团”的战斗力瞬间提升。

成本上,叫“规模效应”。你想想,以前极氪自己买电池、买芯片,可能一次就买几万套。现在跟着吉利这个年销数百万辆的“大哥”一起去团购,采购量上去了,跟供应商砍价的底气能一样吗?成本降下来,极氪的盈利能力就能改善,产品的价格也可能更有竞争力。

正如吉利在公告里说的,这次整合将为集团带来“重大的战略、运营及财务优势”。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个吉利”的野心,和一道难解的题

如果说,结束内耗、降本增效是眼前的目的,那么吉利这步棋更长远的图谋,是为了实现“一个吉利”的终极目标——打造一个真正能在全球舞台上和大众、丰田、特斯拉掰手腕的中国汽车集团。

在全球化的棋盘上,单打独斗的品牌是脆弱的。只有把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安全的供应链和强大的品牌合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次合并,正是“一个吉利”从口号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

当然,蓝图很美好,挑战也同样巨大。

摆在吉利面前最核心的一道题是:如何在技术共享、降本增效的同时,维持好不同品牌之间的定位差异,特别是保护好极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平衡难题。

举个例子,当售价20万的吉利银河,也用上了和40万的极氪同源的三电系统或智能驾驶方案时,消费者心里难免会犯嘀咕:技术都差不多,我为什么还要多花那十几万、二十几万去买极氪呢?

一旦技术上的差异被抹平,消费者感受不到价值的区隔,极氪的高端定位就可能被“稀释”,品牌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未来“一个吉利”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吉利如何巧妙地做好这道“平衡题”。或许,可以通过在核心性能参数上做出差异化调校;或许,可以在用料做工、售后服务、用户体验等方面,营造出不同层级的豪华感和尊贵感。

如何让技术共享的“效率”和品牌区隔的“价值”握手言和,将是吉利在冲向300万辆甚至更高目标的道路上,必须解好的一道题。

总而言之,吉利与极氪的这次合并,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宣告了那个靠品牌数量野蛮扩张的时代正在过去,一个追求体系化、精细化作战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步棋,有人说是神来之笔,也有人担心会稀释品牌。你站哪一边?你觉得,整合后的“吉利军团”,真能和特斯拉掰手腕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