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营商环境 】3000万工程款纠纷,法院“巧刹车”!这场调解为企业省下30万鉴定费……
发布时间:2025-07-18 10:59 浏览量:1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日,正阳法院民二庭庭长饶建通过精准把握企业司法需求,以调解的方式圆满化解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通过将刚性裁判转化为柔性治理,既减少了企业的诉讼成本,又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让法治成为企业安心经营的“护航者”和“压舱石”。
3000万纠纷背后:
两个企业的"难言之痛"
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正阳县某置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正阳县某小镇古街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正阳县某文创园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由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包施工,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如约开始了相关施工,相关工程大部分完成了交付,但在施工中由于正阳县某置业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拖欠巨额应付款而导致项目停工,同时给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造成了停工损失。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追要拖欠的工程款及利息,引发本次诉讼。
诉讼过程中,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出对其施工的案涉工程造价进行司法鉴定的申请。
"别急着鉴定!
咱们先坐下来算本'明白账'"
案件审理过程中,正阳县某置业有限公司对福建省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诉请的工程价款不予认可,要求对全部施工工程进行司法鉴定予以确定,而本案争议的工程造价高达3000万余元,鉴定费按照河南省建筑工程造价收费标准计算约30万元。
"司法鉴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承办法官饶建决定"踩一脚刹车"。经过仔细阅卷后,发现双方实质争议的仅为部分消防工程和少量未完工工程的价款,如果进行司法鉴定不仅会给当事人增加较大金额的鉴定费用支出,还会给企业在经济上雪上加霜,同时也不利于矛盾的解决。特别是案涉工程还涉及部分安置房,一旦启动鉴定程序,也会导致安置房的交付往后拖延,对民生也不利。
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
30万鉴定费省了,3000万纠纷解决了
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从诉讼成本、企业发展以及后期会出现的执行问题等各方面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最终终止鉴定程序,由双方当事人对有争议的部分工程,自行组织双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价款进行核算,双方达成结算协议,由法院根据双方的结算协议组织双方再次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法院据此出具了调解书。
法官说法
建设工程纠纷,调解比"一刀切"更有效!
这起案件里,法院没有"一鉴了之",而是选择"柔性解纷",背后是对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
鉴定不是"万能钥匙":建设工程纠纷中,工程造价鉴定确实是确定争议的重要手段,但周期长、费用高。对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鉴定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调解更能"救企业":本案中,双方争议占工程总造价比例不高,完全可以通过核对施工资料、技术人员核算解决。法院主动引导"算清明白账",既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更保住了企业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