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大同天镇县、阳高县的村名由来,读懂晋北的历史魂
发布时间:2025-10-24 22:54 浏览量:4
今天唠唠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和阳高县的一些村子。你别看这些村名普普通通,什么将军庙、薛三墩、水磨口、安家皂、守口堡、友宰……每个名字后面,都藏着老辈人的故事,踩着历史的脚印。
先说说贾家屯乡的将军庙村。这地儿现在看是个村子,早先可不叫这名,叫“峰崖沟”。名字一改,里头有一段让人心里头发热的往事。说是北宋那时候,潘仁美当主帅,杨继业当先锋,去攻打北京,结果吃了败仗,辽兵在后头紧追不舍。杨继业帐下有一员部将,腿受了伤,掉队了,落在后面。
走到一个山口,碰上不少逃难的老百姓,一打听,是有上千辽兵追杀过来。这位将军一听,气得不行,看了看山势,提着大刀就上山了,一个人挡住了辽兵的去路。那山路又窄又陡,辽兵人多也使不上劲,上去一个被他劈一个,就这么硬是扛了一天。到最后,实在是没力气了,为了不被活捉,这位将军拔出腰里的匕首,自尽了。辽将为了泄愤,还砍下了他的头。后来,逃过一劫的百姓们,感念这位将军的恩德,带着他的头颅,跑到天镇这地方的峰崖沟定居下来,还给将军修了座庙,塑了神像,叫“将军庙”。
时间长了,村名也就从“峰崖沟”改成了“将军庙”。你看,不知道这位将军姓甚名谁,但他为了百姓,能豁出命去,这种肝胆,就值得立个庙,让后人记住。这村名,记下的是一份恩情,一种舍身为人的气节。
再说说逯家湾镇的薛三墩村。 这村名,跟长城拴在一块儿。它原先叫“三墩子”,为啥呢?因为它紧挨着长城,边上就是第三个墩台,也就是烽火台。古代这墩台是放烟报信用的,叫“三墩子”,就是按地标起的名,实在。后来,大概是跟天镇县里头新平堡那边一个叫“三墩店”的村子重名了,不方便,就得改。
村里姓薛的人家居多,得,就叫“薛三墩”吧。这名字改得也直白,既没忘了老根儿——那个三墩,又加上了村里的大姓,好记也好认。从这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村子和长城是分不开的,祖辈辈生活在这儿的人,他们的日子、他们的根,就和这古老的边墙紧紧绑在一起。
天镇县谷前堡镇还有个水磨口村。 这村子来头更不小,北魏时候就建村了。早先的名字也威风,叫“镇口堡”。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个军事要塞,把守关口的。
史料上说,这堡子北魏时属畿内地域,唐朝属天成军,辽属西京大同府天成县,元属兴和路天成县,到了明朝,更是大同镇阳和道东路的重要堡子之一,管着二十一座边墩呢。清雍正三年设天镇县,据说这“镇口堡”的名字,犯了天镇的“镇”字忌讳,所以就改了。为啥叫“水磨口”呢?这名字的由来,网页里没有直接说明,但听起来可能跟当地的水流或者水磨作坊有关。一个名字的更改,背后是朝代的更迭和政策的影子。
这村子现在看着安静,历史上可是个繁华之地,堡子里曾经有二十多座庙宇,什么五道庙、龙王庙、城隍庙、真武庙、奶奶庙、观音殿……香火旺着呢。有一户老宅子的门楣上,还刻着“济世活人”四个字,那是当年一位叫叶世魁的神医,给县长治好了病,县长送的匾。你看看,这村名里,既有国家层面的边防大事,也藏着普通百姓悬壶济世的善行。
天镇县还有个安家皂村。 名字里带个“皂”字,这就有讲头了。大同好多村子名里都有“皂”,像云州区的孟家皂、利仁皂,阳高县的马家皂、东李家皂等等。这些叫“皂”的村子,古代大多是给军队养马的地方。
安家皂也不例外,它明朝正德八年的时候,就是天成卫下辖的安家皂堡。别看是个养马的军堡,这村子可不简单,文化气息挺浓。村里现存的老宅子,多是砖瓦房的四合院,门楼建得尤其讲究,上面的石雕、木雕、砖雕,内容多是“岁寒三友”、“福禄寿喜”这些,寄托着老辈人美好的愿望。
一个边塞的军屯养马之地,在厮杀的硝烟散去之后,人们依然追求着生活的安稳,盼望着子孙有文化、有出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挺打动人。
阳高县龙泉镇的守口堡村,这名字一听,也是军事关隘。“守口”,就是把守关口的意思。这地方在阳高县城西北七八公里的一个沟豁里,靠着猴儿山口,是明朝长城的重要关口和屯兵之所。村子就是围着堡子形成的,名字自然就叫守口堡了。
这里的历史很深,秦朝时叫雁门口,因为山太陡,大雁都难飞过去;汉代在这儿建高柳寨,屯兵戍守;金代叫墨谷口,还打过一场大仗;明朝嘉靖二十五年才筑了长城,建了城堡,正式取名守口堡。
这地方在明隆庆年间还经历过战事,蒙古俺答汗部从这儿入侵过,后来“隆庆议和”之后,守口堡又成了中原和蒙古地区“茶马交易”的一个大市场,当年也是“北来牛羊骆驼马,南来烟酒糖布茶”,热闹得很。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名字,既见证了刀光剑影的厮杀,也见证了化干戈为玉帛之后的商贸往来。
从打仗到做买卖,这名字记录的是历史的变迁,是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如今,守口堡成了旅游景点,春天杏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好看极了,吸引不少游客。这村名,可以说是从烽火狼烟走到了今天的繁花似锦。
阳高县友宰镇的友宰村,这个名字起得更有意思。它不像别的村子用姓氏或者地形起名,这“友宰”二字,听着有点怪,但里头有一段团结互助的佳话。明朝隆庆年间,俺答入侵,附近的村子都遭了殃,唯独友宰村,因为当时有一座坚实的土堡,躲过一劫。
村里有个在河南当知县的乡绅叫孙应辰,正好回家探亲,亲身经历了这事,他就提议,把这土堡用砖包起来,加固一下,以后更能防事。这想法得到了一个在朝里当御史的老乡张尔基的赞同,这两人就到处奔走呼吁,最后上面同意了,由在山西当官的另一个老乡孙应武负责,真就把这砖堡给修起来了,周四百丈多,高厚三丈四尺,挺雄伟。
这大工程能成,全靠朋友们出力,由友人主导、协力筑成的,所以就取名“友宰”。你看,这名字多好。它记下的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帮人为了家乡的安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情谊。这种邻里乡亲互相帮衬、共渡难关的精神,啥时候都不过时。
阳高县长城乡,这名字更直接,就来源于它境内那绵延的明代长城。这一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用“长城”做乡名,本身就是对那段金戈铁马岁月最直接的记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呼吸的就是边塞的风,看惯了长城的雄浑与苍凉。这名字,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液里。
阳高县狮子屯乡的狮子屯,这名儿来得有点神话色彩。这村子原来不叫这个,因为有棵大柳树,叫柳树村。后来传说,不知从哪儿跑来一雌一雄两只石狮子。两只狮子待了些日子,雌狮子先偷偷跑了,雄狮子一看,也在一个拂晓想溜,被一个早起拾粪的老人发现了。
老人拿起铁锹,把雄狮子的腿给劈伤了,把它给截住了。从此,这村子就改名叫狮子屯了。这传说挺有意思,石狮子本是镇宅护院的瑞兽,它们想跑,被村民留了下来,这里面或许也寄托了人们希望村子安稳、吉祥,能把好运和福气牢牢留住的心愿吧。虽然是传说,但也透着老百姓那种最朴素的盼头。
“武”的方面,太突出了。天镇、阳高这地方,处在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界线上,自古以来就是边防前线,是战略要冲。长城、堡、屯、皂、口、关……这些充满军事色彩的字眼,频繁地出现在地名里,就是这段历史最直接的证明。
将军庙的壮烈,守口堡、水磨口的关隘身份,薛三墩、长城乡与长城的依存,安家皂的军马饲养功能,无不诉说着当年烽火连天、保家卫国的边塞岁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坚韧、勇武和不屈的精神,为了家园安宁,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文”的方面,同样动人。在厮杀的间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安家皂一个养马的古堡,门楼上雕刻着“岁寒三友”,盼着“封侯”,向往着“福禄寿喜”和“康宁”。水磨口村废弃中医宅院门楣上“济世活人”的匾额,更是把“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价值刻在了门楣上,这比什么都珍贵。
友宰村的名字,则生动体现了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集体力量。而许多村名从最初的军事功能,到后来演变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村落,也正说明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繁荣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历史深处最恒久的声音。
- 上一篇:好喜欢这些带着潮湿的句子
- 下一篇:完 在东宫做了三年替身,我终于等到太子白月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