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记忆】鄂尔多斯地名:东胜区布日都梁乡的47个村名来历
发布时间:2025-08-03 16:01 浏览量:1
布日都梁乡:位于东胜区东南部,东靠塔拉壕乡,北连羊场壕乡,西邻罕台庙乡,南接伊金霍洛旗哈巴克西、纳林陶亥两乡。全境东西长约24公里,南北宽约15.5公里,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布日都”,系蒙古语,意为“绿洲”。传说在300年前,此地水草茂盛,松柏遍地,故取名布日都。后失音写为板洞梁,1982年地名普查时规范为今写。乡政府驻地邵家沟。辖7个村民委员会,4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布日都梁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刀劳岱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榆林、神木、府谷的袁、张、韩氏迁此形成村落。
刀劳岱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高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刀劳岱”,系蒙古语,早年有个叫刀劳岱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放牧,故得名。后因年久将“岱”字略去,通称刀劳沟。1982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
布日都沟:清光绪年间张氏从神木县迁此,当时通称布日都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因张旦旦和主管放地的岳总办勾结,占了大片土地,从此形成村落。民国年间为便于区分村社,取名布日都沟。
袁家梁:清光绪年间袁氏从榆林县迁此,当时通称布日都梁。民国年间因袁姓居多,取名袁家梁。
韩家壕:清光绪年间韩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布日都梁。民国年间因韩姓居多,取名韩家壕。
杨家渠:清光绪年间杨氏从府谷县迁此,当时通称布日都梁。民国年间因杨姓居多,取名杨家渠。
邵家沟:清光绪年间邵氏从神木县迁此,当时通称布日都梁。民国年间因邵姓居多,取名邵家沟。
王家渠:清光绪年间王氏从府谷县迁此,当时通称布日都梁。民国年间因王姓居多,取名王家渠。
敖包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张家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刘、韩、张氏迁来形成村落。“敖包图”,系蒙古语,意为“有土、石堆之丘”。
张家梁:清光绪年间神木的张氏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敖包图。民国年间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家梁。
韩家沟:清光绪年间府谷的韩氏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忽沙图。民国年间因韩姓居多,取名韩家沟。
赵家沟:民国年间府谷的赵氏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敖包图。后因进赵姓居多,取名赵家沟。
王家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放垦后,神木的王氏迁此,当时通称忽沙图。民国年间因王姓居多,取名王家坡。
刘家渠:清光绪年间神木的刘氏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忽沙图。民国年间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渠。
郭家梁:民国年间郭姓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忽沙图。解放后因郭姓居多,取名郭家梁。
马家沟:清光绪年间马氏迁此定居,取名马家沟。
查干布拉格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张家畔。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白、张、杨氏等迁此形成村落。“查干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清泉”。原“昌汉不拉”译音不准,于1982年地名普查时规范为今写。
古日本绍荣:清道光年间此地居住蒙古人,取名古日本绍荣,形成村落。光绪年间高氏从府谷迁此,称官畔什劳(译音不准)。解放后因高姓居多,更名高家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古日本绍荣”,系蒙古语,意为“三个尖峰”,因此地有三座土丘而得名。
张家畔:清光绪年间张狗子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查干布拉格。解放后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家畔。
寨子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放垦后,神木张氏迁此。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此地建东区寨子,取名寨子梁。
杨家坡:清光绪年间杨氏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查干布拉格。解放后因杨姓居多,取名杨家坡。
张家渠: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府谷龙答子梁迁此,当时通称查干布拉格。解放后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家渠。
白家渠:清光绪年间白氏从府谷哈拉寨迁此,当时通称查干布拉格。民国年间因白姓居多,取名白家渠。
刘家渠:清光绪年间刘氏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查干布拉格。民国年间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渠。
郭家渠:清光绪年间高氏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查干布拉格。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郭氏从府谷迁此,取名郭家渠。
乌素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史家渠。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杨、边等氏迁此形成村落。“乌素图”,系蒙古语,意为“水源丰富”,因此地有常流水而取名。
史家渠:清光绪年间苏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乌素图梁。民国年间因史姓居多,取名史家渠。
边家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边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贾明沟,因此处曾建有贾明庙而得名。民国年间因边姓居多,取名边家塔。
白家渠: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白氏从榆林县迁此,当时通称乌素图。民国年间因白姓居多,取名白家渠。
杨家梁:清光绪年间解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乌素图梁。民国年间杨姓居多,取名杨家梁。
刘家村:清光绪年间刘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灶火壕。解放后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村。
灶火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居民点。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府谷的李玉成、赵氏迁此形成村落。“灶火”,系蒙古语,为“珠合”,汉意“炉灶”。其境有一条沟,蒙古语原名“珠哈达布孙扎木”,意为“运盐路上建有灶火”。民国初年,汉人称为灶火壕。本地人说,此村原来就是汉地名,确是从府谷通往杭锦旗运盐路必经之路,运盐的车夫在此挖有许多临时做饭的灶火,故名灶火壕。
居民点:清光绪年间冯氏从神木沙沙庙迁此,当时通称灶火壕。1962年规划为居民点,取名居民点。
郝家口子:清光绪年间郝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灶火口子。民国年间因郝姓居多,取郝家口子。
屈家壕:清光绪年间屈氏从神木屈家梁迁此,当时通称灶火口子。民国年间因屈姓居多,取名屈家壕。
油房壕: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灶火壕。后李玉成建有商号“玉成泉”,民国年间叫玉成圪卜。解放后此地建起油房,取名油房壕。
赵家渠:清光绪年间赵氏从府谷迁此,当时叫塔布呼都格沟。解放后因赵姓居多,取名赵家渠。“塔布呼都格”,系蒙古语,意为“五眼井”。
吉劳庆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杜家渠。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刘、张(广生成)、王(恒元成)开办商号,同时兼放土地,形成村落。“吉劳庆”,系蒙古语,直译“持缰绳者”,指“驭手或御车者”,是达尔扈特部之一支的专称。其先辈为成吉思汗的侍从,后裔奉命专理成吉思汗生前骑乘用具遗物的保管和祭祀事宜。
杜家渠:清光绪年间杜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吉劳庆。民国年间因杜姓居多,取名杜家渠。
庙塔:清代此地建有喇嘛庙吉劳庆庙,光绪年间汉人居此,通称吉劳庆。解放后以庙取名庙塔。
庙渠:清光绪年间有汉人定居,当时通称吉劳庆,位于吉劳庆庙附近,故名庙渠。
二黄壕:清光绪年间王氏从府谷迁此,当时称二黄壕。后因王氏在此设旅蒙商号“恒元成”,取名恒元成圪卜。解放后恢复原名。因此地系黄沙土,流水也发黄,故名二黄壕。
乌兰陶勒盖: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府谷的王氏迁此,通称乌兰陶勒盖。“乌兰陶勒盖”,系蒙古语,意为“红土丘”,因土质呈红色而得名。
宝贝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奥氏从府谷迁此逐步形成村落。传说此地的山头挖出金马驹和银骆驼而取名宝贝圪瘩,圪瘩附近有条沟,故名宝贝沟。
补洞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张、刘氏迁此买地落户,形成村落。“补洞”,系蒙古语,意为“野猪”,早年蒙古民族取名。
达尔汗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打坝渠。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郭、刘氏迁此形成村落,通称补洞沟。“达尔汗”,系蒙古语,意为“神圣的”。
打坝渠:清代为蒙古族的住地。“打坝”,系蒙古语,意为“山岭”,以地形取名。
戏台壕: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补洞沟。民国初年(1912—1922年)农民在此盖起戏台,每年五月在此唱戏,后取名戏台壕。
白家壕:清光绪年间张三贵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补洞沟。民国初年因白姓居多,取名白家壕。
邬家塔:清光绪年间邬氏从河曲迁此,当时通称补洞沟。民国年间因邬姓居多,取名邬家塔。
刘家渠:清光绪年间刘氏从神木迁此,当时通称补洞沟。解放后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渠。(也叫檀树墕)
乔家渠:清光绪年间通称补洞沟。解放后因乔姓居多,取名乔家渠。
油房社:清光绪年间张氏从府谷迁此,当时通称补洞沟。民国三十年(1941年)张、刘两户在此建油房两座,解放后取名油房村。
达尔汗壕:清光绪年间张广生和张栓其从神木迁此,建商号“广生成”,当时叫广生成壕。“达尔汗”,系蒙古语,意为“神圣的”。旧时指被免除徭役赋税的人,这是指守护成吉思汗陵的达尔扈特部。此地原属达尔扈特部之“上吉劳庆霍洛”的地盘,故得名。
资料来源:《东胜市地名志》1987年。2000年,撤销县级东胜市,改设县级东胜区。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