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运河区、新华区、沧县三地乡镇村名都大有来头
发布时间:2025-10-17 10:36 浏览量:3
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藏着咱们祖辈的活法、念想和骨子里的那股精神劲儿。
先说这运河边上的故事。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它流淌的不仅是河水,更是绵延的历史和沿岸人家的生计。
沧县捷地回族乡的捷地村,这“捷地”二字,就很有说法。这里是大运河和捷地减河交汇的地方,自古就是个“水旱码头”,曾经繁华得很。为什么叫“捷地”呢?老辈人传下来说,这跟乾隆皇帝有关。
乾隆皇帝东巡时在这里下船巡视减河分水闸,看到闸口处浪花翻滚,运河上桅帆林立,很是感慨,就即兴题了一首诗,诗里有一句“是亦见一徵,事在人为耳”。
意思是说,看看这水利工程,也是可见一斑了,事情的成功终究在于人的努力啊!于是,“事在人为”就成了捷地村的精神源头。你想想,在当年那种条件下,古人要开挖减河、建分洪闸,治理运河水患,没有一股子“事在人为”的闯劲和韧劲,哪能成事?如今,捷地村人依然守着这份精神,保护着运河边的古迹。
运河区小王庄镇的小圈村,这名儿听起来挺有意思。它是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满族人来这儿圈地建村,因为村子规模小,所以就叫“小圈”了。
“圈地”这个词,背后是清初那段“跑马圈地”的历史。这个名字,就像是历史留下的一個印记,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民族融合与变迁。
再看看运河区上河涯村。根据村里刘氏史碑的记载,明朝永乐二年,武德将军刘海、武节将军刘兴叔侄二人奉命北迁,在“长芦镇之南运河河堤上建村”,所以村子就叫“上河涯”(“涯”在当地方言里就是堤岸的意思)。刘家人在宅门外种下了一棵槐树,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这棵被称作“树王”的古槐依然枝繁叶茂,默默守望着运河和村庄。
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多次提到他家的庄园就在上河涯,庄园里的“水明楼”是登楼远眺运河帆影的绝佳位置。一个村名,把运河的军事功能、移民历史和文化传承都串了起来。
咱们再来看看那些藏在村名里的老理儿和美德。
沧县姚官屯乡的干河村,有一句流传了几百年的俗语——“学好上干河”。这话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学做好人,有出息,就去干河村看看,跟干河人学学。
为什么偏偏是干河村呢?这得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建村的时候说起。那时,为了方便来往的车马行人,村里的乡贤倡导,各家各户都热心出资在村北的小河上建了一座木桥,还在桥头设了个茶棚,给过路的人喝茶、纳凉。日子久了,过往的行人和周边百姓就管这个村叫“茶棚庄”。后来小河干涸了,村名就改成了“干河”。您看,这村打根上就带着一副热心肠。
沧县旧州镇的感化屯村,这名字一听就带着教化的意味。村子明朝永乐年间建村时,因为人少,叫“小屯”。到了清嘉庆年间,村里有户姓孙的人家,三儿子原本性子顽劣,后来被一位有学问的儒士耐心教导,慢慢变好了,还成了孝子。
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邻,事情传到了知州那里,知州就把村名改成了“感化屯”,就是希望孝道和教化的风气能在这里长存。一个村名,寄托了长辈希望后代知礼明义、孝顺善良的期盼。
新华区小赵庄乡的芦家园村,本名叫“卢家园”,最早是城东大户卢家的庄园。在明代,它还是沧州通往盐山县官道上的第一个“急递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时的官家邮政驿站。
这意味着芦家园村曾是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节点,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书信传递的岁月。更让芦家园出名的是,村里还出了一位“民国武状元”曹宴海,他在1930年的上海武术擂台大赛上力挫群雄,拿了第一名。从大户庄园到官道驿站,再到武林高手,芦家园村的故事里,有地方家族的兴衰,有古代邮驿的繁忙,更传承着沧州悠久的尚武精神。
说到尚武精神,沧县张官屯乡的狼儿口村,故事里则透着点沧州人的耿直和果决。这村宋朝时原名“慈乡”。金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运河涨水,为泄洪,沧县和南皮两县村民商议后,决定在村东作为两县界限的大堤上掘开一个二十多丈的缺口。
这个缺口被称为“狼口”,村子也因此改名“狼儿口”。这个名字,记录了下游地区为分担泄洪压力所做出的贡献和一段特殊的水利记忆。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村庄,有的村子虽然不大,但孕育的人才可不少,有的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运河区小王庄镇的官庄子村,这个村名听着就带点儿“官气”。没错,根据记载,明朝初年,确实有朝廷的命官在这里主持建立了村庄,所以最初就叫“官二庄”。
后来啊,村子在战乱里毁了。到了明朝万历末年,老百姓们在老村址东边一里地左右的地方,重新安家立业。村子虽然挪了地方,但名字还留着老根儿。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又有刘姓的人家在旁边建了个小村子,叫“小官庄”。一直到1972年,这两个紧挨着的村才合二为一,定下了现在我们叫的“官庄子”这个名。您看,一个村名,串起了明朝、清朝和现代,记录着分分合合的历史。
新华区曾经有个刘辛庄村(现在已经拆迁了),它的历史是华北地区回族同胞迁徙史的一个缩影。清朝光绪年间,河北沧州赵河村的回民刘隆芝、刘玉山父子迁居到此,后来刘玉山的儿子刘华云带领自己的三个儿子在这里建造房舍定居。
因为村子位于“前房子”(也叫骆驼房子)以北,所以旧称“后房子”。到了1942年,更名为“刘新庄”,60年代被简化为“刘辛庄”。从这个村子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迁徙与扎根的历程。
在沧州的老城里,曾经有一条名叫“尊德巷”的胡同(俗称孙家胡同),它虽然不是一个村庄,但其名称的由来和蕴含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铭记。这条胡同得名于明永乐年间兵部员外郎孙敬的宅邸“积善堂”。孙家世代乐善好施,救济乡邻,品德高尚,百姓为了表示尊敬,就将这条胡同称为“尊德巷”。
孙敬的朋友,才学兼备的曾棨,有感于孙氏的善行,将孙敬的居所取名为“积善堂”,以彰显其品德。许多朝廷重臣、文人墨客都曾为孙家的“积善堂”题诗作文,表达对孙家善行的肯定和对世代为善这种观念的认同。一条胡同的名字,承载的是乐善好施、尊崇美德的百年家风。
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您发现没有,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村名,其实就像一本本用最简练的文字写成的历史书。它们记录着古代的水利工程(捷地),记录着重大的历史事件(狼儿口),记录着官府的行政设置(旧州),也记录着家族的迁徙与繁衍(官庄子、刘辛庄)。
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咱们祖辈所珍视和推崇的价值观:比如感化屯的向善孝道,比如干河村的乐善好施,比如尊德巷里的积善之家,还有芦家园村传承的尚武精神。
- 上一篇:摊牌了,这警花老婆我不要了
- 下一篇:驼崮卸宝的风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