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记忆】鄂尔多斯地名:东胜区罕台庙乡的73个村名来历
发布时间:2025-07-29 16:34 浏览量:1
罕台庙乡:位于东胜区中部,东靠羊场壕乡,北邻达拉特旗青达门乡,西连柴登乡,南接布日都梁乡。全境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19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26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罕台庙村。“罕台”,系蒙古语,意为“有最高山丘”。因村东北罕台川东岸有座山丘名叫“罕台银得尔”,海拔1519米,系当地最高点,故得名。清同治年间,这里曾修建寺庙,蒙古语称“罕台苏莫(庙)”。辖10个村民委员会,7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罕台庙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庙梁。清末,在庙周围居住少数农民,租种庙香火地维持生活。
庙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高氏从陕西省府谷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罕台庙。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更名庙梁。
罕台庙塔:民国五年(1916年)靳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罕台庙。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到名庙塔。
布拉格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郭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
刘家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刘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刘姓居多,取名刘家渠。
隆盛兴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隆盛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迁来的杨民和府谷迁来的孙氏在此定居形成村落。
隆盛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在此地设旅蒙商号“隆盛兴”而得名。
常胜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阎氏在此开设旅蒙商号“常胜西”,后来开垦建村。解放后人们沿称常胜西。
罕台庙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原通称罕台庙。解放后为了便于区分村社,此社位于罕台庙川,故得名。
油房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戴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隆盛兴。民国初年在此建立油房,取名油房渠。
温家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夏家渠。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迁来的李、温、贺氏等形成村落。
夏家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因夏姓居多,取名夏家渠。
温家湾: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温氏从达拉特旗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民国年间因温姓居多,取名温家湾。
前布拉格沟:清光绪年间蒙古族在此居住。“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水渠”,因此地有水泉,故得名。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分前、后布拉格。
贺家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贺氏从神木迁此定居。民国年间因贺姓居多,取名贺家塔。
布拉格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安家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府谷迁来的李、郝氏在此定居形成村落。“布拉格”,系蒙古语,意为“水泉”。因此沟有一水泉,取名布拉格。“补芦沟”译音不准,1982年地名普查时规范为今名。
安家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安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因安姓居多,取名安家梁。
布拉格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
徐家渠:民国二年(1913年)徐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后期因徐姓居多,取名徐家渠。
孙家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孙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因孙姓居多,取名孙家渠。
薛家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薛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因薛氏居多,取名薛家沟。
问家湾:清光绪年间问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因问氏居多,取名问家湾。
田家渠:民国五年(1916年)田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后期因田中氏居多,取名田家渠。
郝家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郝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拉格沟。民国年间因郝姓居多,取名郝家渠。
阿布亥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阿布亥。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府谷迁来的陈、张、田氏等在此居住形成村落。“阿布亥”,系蒙古语,意为“小姐”。传说,早年有位王爷的女儿,路经此地被洪水淹死,故得名。
阿布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氏从府谷迁此定居。
郝家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屈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问家湾。民国十四年(1925年)郝氏从府谷县冯家滩迁此,取名郝家渠。
问家湾:清光绪年间,问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问家湾。
哈达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哈达图”,系蒙古语,意为“有石头的地方”。清代,蒙古族在此居住,以地形取名。
刘家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氏从神木过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阿布亥。解放后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渠。
大顺壕: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因地形为南北直壕,故名大顺壕。
新分社:1980年,由李家圪台分出,命名新分社。
李家圪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大顺壕。解放后因李姓居多,故名李家圪台。
张家塔: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氏从河北省邢台县到此经商,当时通称阿布亥。民国年间因张姓居多,取名张家塔。
田家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田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阿布亥。民国年间此地建有十龙庙,取名十龙庙渠。后因田姓居多,取名田家渠。
元圪旦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布日都。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刘、橄氏等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此地有一座圆形土丘,故取名元圪旦。
布日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赵氏从陕西省府谷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布日都”,系蒙古语,意为“绿洲”。早年,此地水草丰美,故取名布日都。
大顺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因地形为南北直壕,故名大顺壕。
元圪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此地有一座圆形土丘,故取名元圪旦。
壕赖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李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壕赖”,系蒙古语,意为“咽喉”。早年,蒙古族在此居住,以地形特点而取名。
上杨家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元圪旦。解放后因杨姓居多,取名杨家渠。1983年分为上、下杨家渠。
下杨家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
西布日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赵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布日都。解放后,从布日都分出部分农户,取名西布日都。
宋家坡: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宋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元圪旦。民国年间因宋氏居多,取名宋家坡。
海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刘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此地位于阿布亥沟畔回水湾处,故得名海湾。
吕家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刘四眼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刘四眼塔。民国五年(1916年)吕氏迁此定居,解放后因吕姓居多,更名吕家渠。
刘家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刘家渠。
撖家塔: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撖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撖家塔。
杜家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杜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杜家坡。
九成功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九成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李、丁、王等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光绪三十年(1904年)此村居住9户农民,其中1户办起商号“九成功”,故得名。
九成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此村从神木、府谷迁来9户农民形成村落。其中1户办起商号“九成功”,故得名。
丁家山:清光绪年间李、丁等户从神木、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原通称九成功。民国年间因丁姓居多,取名丁家山。
王家村: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取名王家村。
油房圪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韩氏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九成功。解放后在此建油房,故取名油房圪台。
王元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元从府谷县迁此定居,民国初年逐渐形成村落,当时通称罕台庙。后取名王元渠。
苗家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罕台庙。民国元年(1912年)苗氏从府谷县迁此,因苗姓居多,取名苗家渠。
杨五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杨五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罕台庙。民国年间取名杨五渠。
板素壕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杜家渠。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东北锦州来的满族佟三、佟四弟兄在此买下一片地,从此形成村落,当时通称板素壕,也叫佟家壕。清末建村时因村旁有座敖包叫“贝子音敖包”,由此得名板素壕。“板素”为满语,“贝子”的讹传,是清代的爵号。
杜家渠:清光绪年间杜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板素壕。解放后因杜姓居多,取名杜家渠。
板素壕: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佟三、佟四弟兄从东北锦州迁此定居形成村落,
前油房壕:清光绪末年曹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板素壕。民国十五年(1926年)刘氏在此建油房。解放后分为前、后油房壕。
后油房壕:清光绪末年,白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板素壕。
李家壕:清光绪末年,李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板素壕。解放后分设村社取名李家壕。
武家圪堵:清光绪末年,武氏从神木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板素壕。民国年间因武姓居多,取名武家圪堵。
苗家圪台:清光绪末年,苗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板素壕。民国年间因苗姓居多,取名苗家圪台。
乌德呼舒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后乌德呼舒。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神木、府谷的苏、武、王氏等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乌德呼舒”,系蒙古语,意为“门嘴子”,因地处沟门而得名。
前乌德呼舒: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苏氏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乌德呼舒。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分为前、后乌德呼舒。
后乌德呼舒: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氏迁此定居,当时通称乌德呼舒。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分为前、后乌德呼舒。
宝贝沟:传说此地的山头挖出金马驹和银骆驼而取名宝贝圪瘩,圪瘩附近有条沟,故名宝贝沟。
乔家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乔氏从府谷县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土盖沟。民国年间因乔姓居多,同时住在梁上,取名乔家梁。
刘家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狗儿从神木县迁此定居,取名刘狗儿沟。解放后因刘姓居多,更名刘家梁。
苏家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苏氏从准格尔旗铧尖乡迁此定居,当时通称土盖沟。民国年间因苏姓居多,取名苏家沟。
特尔格沟:解放后形成村庄。“特尔格”,系蒙古语,意为“车”。
全和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苏五洞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同时设商号“全和功”,故得名。
色连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驻淖尔沟。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放垦时,从神木、府谷迁来的郝、刘氏等在此定居形成村庄。“色连”,系蒙古语,是“萨拉嘎”的变音,意为“岔子”。因此地有几条汇入罕台川的沟岔,故得名。
淖尔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淖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
杏树墕: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形成村落,当时通称色连。民国年间此地有7株杏树,取名杏树墕。
李家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色连。民国年间因李姓居多,取名李家渠。
前色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李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色连。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分为前、东、西色连。
东色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杨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色连。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分为前、东、西色连。
西色连: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杨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色连。解放后,为便于区分村社,分为前、东、西色连。
聂家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此地设有旅蒙商号“同兴旺”,以商号取名。光绪三十年(1904年)聂氏迁此定居。解放后因聂姓居多,更名为聂家渠。
郝家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郝二小从府谷迁此定居,当时通称淖尔沟。民国年间取名郝二小墕。解放后更名为郝家渠。
资料来源:《东胜市地名志》1987年。2000年,撤销县级东胜市,改设县级东胜区。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