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过、赢过、输了 刚成为老赖的王健林和我们一样在周期里浮沉
发布时间:2025-09-28 11:50 浏览量:1
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一条消息在财经圈传开了。
企查查的信息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它的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法院限制高消费了。
同一件事里,万达集团和万达地产还因为欠债,被法院强制执行了一点八六亿元。
那个曾经站在中国商业最顶端,张口就说“一个亿是小目标”的人,如今被写进了执行名单。
一个时代的句号,就这么落在了裁定书上。
——
回头看看,王健林和万达走过的路,像一条抛物线。
二零一六年,是那条线的最高点。
那一年,万达集团收入两千五百四十九点八亿元,总资产快到八千亿元,员工十三万人,全国二百八十座万达广场像金字塔一样扎在各个城市。
那真是个黄金年代,王健林的名字和“首富”绑在一起,他讲话,台下坐的都是认真记笔记的人。
万达广场开到哪儿,哪儿就成了新中心。
那时候,他说话的底气特别足,好像整个经济的节奏,都由他来掌控。
那时候,我们大概都和王健林同样的心情。
扛着百万甚至千万的房贷,眉头都没皱一下。心里笃定得很。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工作嘛,跳个槽,薪水翻倍是常事。日子看着紧,可未来敞亮,仿佛只要踩准节奏,财富就是一条笔直向上的线。
——
可转折来得太快,就像一场龙卷风。
二零一七年七月,一场万达清仓大甩卖开始了。
十三个文旅项目、七十七家酒店,分别卖给了融创和富力。
外面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是断臂求生,也有说这是转型轻资产。
但谁都明白,这是没办法的事。
高杠杆撑得太久,钱链子绷到了极限。
卖出去的不只是项目,还有万达曾经的气势。
那一年,万达的“元气”确实伤了。
虽然二零一八年财报说利润回到了卖之前的水平,可那更像是短暂回稳。
真正的麻烦,藏在账本深处,藏在商业地产越来越难变现的现实里。
——
到了二零二四年,万达商管交出一份看着还行的半年报:收入二百四十四亿元,比去年涨了百分之七;归母净利润六十七亿元;总资产五千九百二十一亿元。
数字还在,但已经没了当年的气势。
更让人唏嘘的是二零二五年公布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业绩:二零二四年收入二十一点一亿元,比去年少了百分之十八点一九,亏了六点八六亿元。
一家上市公司,从赚钱到亏钱,就几年时间。
不只是数字下滑,是整个体系在松动。
曾经的“万达系”光环,正在一点点褪去。
——
王健林当然不至于因为这次限消,就彻底趴下,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是,曾经的高峰,应该是再也回不去了。
前一阵子老王的照片和视频传出来,他头发花白稀疏,身形保守,眼神里没了当年那种锐利的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沉的疲惫。
说话时语速慢了,动作也缓了,再不见当年挥斥方遒的气势。不是简单的老去,是一个人被现实反复捶打后的松弛与沉默。
老王这一辈子,像一部浓缩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沉浮录。
从部队转业,从零开始,在房地产最火的年头抓住机会,把一个小公司做成全国巨头。
老王敢想敢干,敢砸钱,敢说话。
他说“先定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这话成了网络热词,也成了他的标签。
那时的老王,站在山顶,往下看。
可谁能想到,几年后,他会因为一点八六亿元的债务被法院执行,被限制坐飞机、住星级酒店。
“小目标”,现在回头看,竟有点命运开的玩笑。
——
人这一生,爬到高处之后,往往就开始往下走。
王健林不是个例,他是很多人的影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达到自己的顶峰——工作顺利,家庭安稳,信心满满。
可顶峰之后呢?身体不如从前,机会变少,竞争更激烈,外面环境说变就变。
王健林曾以为万达能一直扩张,能靠一个模式吃一辈子。
可经济规律不讲情面,市场不认名气。
再大的企业,也扛不住周期的碾压。
——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规律。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均值回归”。
意思是,任何特别高的增长,最后都会往平均水平靠。
均值回归不是惩罚,是修正。
它告诉所有人,没有永远的高速增长,没有不破的泡沫。
王健林的“小目标”思维,其实是线性外推——以为过去能闭着眼挣一个亿,以后就能一直挣。
可现实是,经济是波动的,行业是有周期的,企业是会老的。
——
再往大了说,这不也是社会发展的写照?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也有它的高峰和低谷。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
很多人像王健林一样,在浪潮里起来。
可现在,人口红利没了,投资越来越难见效,增长模式必须换。
过去靠土地、靠基建、靠借钱扩张的路,走不通了。
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一次“均值回归”。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扩张到收缩,乐观到冷静。
王健林的今天,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转型期的缩影。
他代表的那一代人,曾是增长的引擎,现在却成了调整的一部分。
——
更深层看,这其实是“反脆弱”理论的现实版。
纳西姆·塔勒布说,真正的强大,不是顺风顺水时多风光,而是在逆风时能不能活下来。
当一个企业太依赖一种模式,太相信自己能控制一切,反而变得脆弱。
一旦环境变了,整个系统就晃得厉害。
而真正的“反脆弱”,是能在打击中站起来,像竹子一样,弯了还能弹回去。
王健林被限消,当然不是终点,但至少说明,他和万达还没完成这种转变。
——
普通人看到王健林被限消,第一反应可能是感慨,或者当个笑话看。
可仔细想想,他的命运和我们差多少?
我们谁没在工作上拼过命,谁没为一个项目熬过夜?
我们谁没想过财务自由,没想过人生巅峰?
可生活总会出其不意。
一场病,一次裁员,一次投资失败,就能让所有计划打乱。
王健林的“小目标”塌了,和普通人房贷断供、创业失败,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都是理想撞上现实,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风险。
我们,或许都在为曾经的过度乐观乃至亢奋,还债。
——
所以,王健林的故事,不该只被当成富豪落魄的谈资。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的可能结局。
它提醒我们,不管站得多高,都要对周期有敬畏,对风险有准备。
风光时,别忘了留条后路。
低谷时,也别彻底放弃。
被限消的王健林,也许正坐在办公室里,盘算着下一个“小目标”。
这一回,他大概不会再那么轻松地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