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凉凉!许家印547亿资产被冻结禁售,恒大清盘连家属都跑不掉
发布时间:2025-09-26 06:26 浏览量:1
委任安迈企业咨询公司全面接管他的资产。这意味着许家印和他的团队彻底出局,失去所有操作空间,连拖一拖的机会都没有了。
恒大今日的清盘绝非突发事件,而是从2021年恒大集团的正式暴雷就有苗头了。只是如今法院的耐心与信任被消耗殆尽,这回动真格的了!
这次香港高院对恒大清盘案的处置,并未简单下达指令,而是委任黄咏诗与杜艾迪这两位资深会计师作为共同接管人。
更为关键的是,法院还指定了keithHO监督律师,构建了“接管人操作,律师监督,法院裁决”的三角制。要求接管人必须定期向法院汇报进展。
是因为许家印公开对香港法院的藐视,一直不配合,他拒不遵守法院此前下达的资产披露令,没有如实申报价值超过五万港元的所有资产。
早在今年四月,彭博社就披露,清盘人已察觉许家印意图隐瞒资产细节,并因此紧急向法院申请恢复聆讯,意图加快进程。
然而,许家印的律师团队说“案情极为复杂敏感”为由,成功争取到更多准备时间,本是一次成功的“缓兵之计”。
但香港高等法院不吃这一套,不再接受任何辩解,判决从“清盘”直接跃升为“强制接管”。接管范围不仅包括恒大集团及许家印个人名下资产,更延伸其他所有公司资产。
此次不仅下达清盘令,还同时发出全球禁制令,冻结许家印名下逾77亿美元资产,是为防止他通过跨境转移资产来逃避债务责任。
当许家印的律师以“任命接管人过于严苛、干涉私人事务”为由提出抗辩时,主审法官当场驳回。
在如此巨大的债务危机面前,还以“干涉私人事务”为由抗辩,确实荒唐之极
因为恒大的危机早已不是许家印的“私人事务”。它关乎成千上万债权人、购房者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债务人已无权将庞大资产仅仅视作“私产”而自行处置。
香港法院委任独立接管人,并构建严密的监督机制,他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将“保障债权人权益”这一原则从口号变为现实行动。
此前许家印方面拒不披露资产的行为,已让法院和债权人高度警觉,怀疑许家印将资产被转移或隐藏因此。此次清盘力度更大,连许家印前妻丁玉梅都没跑掉。
如今接管人的首要职责便是立即“锁定”资产,全面接管公司的印章、账簿及管理权,从物理和法律上切断原管理层的操控渠道。
通过要求定期汇报并处理利益冲突,法院确保了清算过程的透明与公正。
去年1月香港高院清盘就开始了,当时便委任了清盘人,黄咏诗、杜艾迪清盘,此次针对许家印及她的前妻丁玉梅的资产接管令,是清盘工作必然深化与升级。
到了3月清盘人以公司名义起诉许家印、夏海钧等前高管乃至他的前妻丁玉梅,核心诉求是追回2017至2020年间依据虚假财务报表所发放的约60亿美元薪酬与分红。
当初通过虚报财报疯狂“分红”,本质是控股股东与管理层将上市公司视为“提款机”的短视行为。在“高增长”幻觉下,他们或许认为风险遥不可及,将公司资产通过“合法”薪酬形式装入个人腰包。
香港与伦敦法院七月对丁玉梅发出资产冻结令。两个月后英国法院的“允许丁玉梅每月支取两万英镑生活费、且支付35万英镑律师费,但这在巨额资产冻结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
今年5月丁玉梅想试图申请闭门聆讯的举动,这是一场失败的法律策略。她以“保护子女免受舆论影响”为由,希望将诉讼细节不要公众视野之外,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然而,法官敏锐的她背后意图,不仅断然拒绝,而且还指出,她只是混淆视听”、拖延司法程序的把戏罢了。
最终责令丁玉梅承担诉讼费。
更引火烧身的是,同期爆出她通过五家离岸公司豪掷近5亿港元购入伦敦33套豪宅。在债务未解之际如此操作,一旦被认定为试图隐匿或转移资产,她看似隐秘的操作便会从“保护伞”变为“放大器”,立即引发法院更严厉的审视。加剧法律困境的证据。
许家印在聚光灯下意气风发,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似乎刚刚启航。谁曾想,十五年后,2024年8月25日,恒大走完了16年的上市路,正式退市,为这个时代画上了休止符。
恒大退市不仅是他自身的溃败,更标志着一个房地产狂飙时代的彻底终结。昔日“首富”的光环与如今帝国崩塌的落寞,形成了天上地下的残酷对比。许家印的时代,以最惨烈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在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黄金年代,这种激进扩张使其迅速做大规模,
然而,这种模式本质脆弱,极度依赖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和融资渠道畅通。一旦市场行情转向,销售遇冷与融资枯竭的双重压力便接踵而至。高负债从扩张的“引擎”瞬间变为压垮骆驼的“巨石”,长期隐藏的流动性危机、债务违约等问题全面爆发,最终导致其经营根基崩塌。恒大的退市,实则为盲目举债扩张的时代敲响了警钟。
就在恒大集团深陷清盘之际,其旗下最优质的的资产——恒大物业迎来了关键进展。尽管母公司已然崩塌,许家印目前仍通过CEJHOLDINGS间接持有恒大物业51.71%的股份,在股份出售前仍是法律意义上的实控人。
市场对此反应迅速而积极。9月12日物业板块复牌后,股价一度飙升逾38%,充分显示了投资者对这块资产脱离恒大困局、独立发展的强烈看好。至9月19日收盘,其股价稳于1.20港元,市值约130.8亿港元。
这一估值,正是吸引多家意向方在九月上旬向清盘人发出收购要约的根本原因。清盘人已计划于十一月前后展开实质性谈判。此番出售若能成功,不仅能为恒大债务清偿注入宝贵现金,更是恒大物业自身重获新生的起点。
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在行业寒冬中,恒大物业展现出罕见的韧性:上半年营收66.47亿元,实现小幅增长,净利润达4.91亿元,且手握27.78亿元现金,在管面积近6亿平方米。这份“能盈利、现金流稳定、资产轻”的财报,使其成为恒大庞大废墟上最亮的资产。
恒大物业的稳健表现,为清盘人提供了难得的谈判筹码。若能成功出售,不仅能为核心债务清偿注入决定性资金,更可能成为整个恒大系资产处置的风向标。
若其能顺利出售,债权人方能挽回部分损失,这远比所有资产一同沉没要好。
许家印及其管理层必须为他曾经做过的策略承担后果,这是对无数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基本交代。然而,一个时代的落幕,未尝不是另一个时代的起点。恒大事件的深刻教训,正倒逼整个房地产行业进行刮骨疗毒式的转型。
告别高杠杆、高负债的盲目扩张模式已成为共识,未来的发展逻辑将必然转向“稳定”与“可持续”。这预示着行业将进入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与现金流安全。衷心希望其他企业能以恒大为例,真正吸取教训,摆脱路径依赖,探索出一条稳健发展的新路,将行业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不仅是企业的求生之道,更是对经济社会稳定的应有担当。#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