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 “恒大” 已现形:资本泡沫下的生死时速
发布时间:2025-05-25 21:24 浏览量:19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警告正在成为现实 —— 汽车行业的 “恒大式危机” 已从预言变为具象的行业风险。2025 年 5 月,当恒驰汽车因 743.5 亿元债务被申请破产审查时5,当威马汽车被执行总金额突破 7.22 亿元、天际汽车第三次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79,一场由资本裹挟、财务造假与高杠杆扩张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正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悄然蔓延。
恒驰汽车的坠落轨迹作为恒大集团跨界造车的 “遗孤”,恒驰汽车的命运完美复刻了母公司的扩张逻辑:2019 年以 “买买买” 模式收购 NEVS、卡耐新能源等企业,2020 年一口气发布 9 款车型,豪言 “3-5 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然而到 2024 年 6 月,其累计交付量仅 1429 辆,现金储备不足 4000 万元,负债却高达 743.5 亿元56。这种 “PPT 造车” 与 “销量注水” 的组合拳,与恒大地产虚增营收、掩盖债务的手法如出一辙。更讽刺的是,恒驰 5 的供应商正泰电气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其申请的破产审查,让恒大汽车的 “皇帝新衣” 彻底被扯下。新势力的集体困境
威马汽车的破产重整、天际汽车的三次破产审查,暴露出行业普遍存在的 “恒大式” 病灶。威马 203.67 亿元的负债与 39.88 亿元资产形成鲜明对比,其 “降薪裁员 - 工厂停产 - 售后瘫痪” 的恶性循环,正是高杠杆扩张后的必然结果7。天际汽车虽获 7.5 亿元融资,但其绍兴工厂被拍卖、长沙工厂停工三年的事实,揭示出 “依赖政府输血” 模式的脆弱性910。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销量长期低迷(天际 ME7 年销量不足千辆)、技术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比低于 5%)、融资烧光后现金流枯竭。行业数据的危险信号
新能源车企的负债规模已达惊人程度:比亚迪负债 5954.6 亿元,蔚来负债 940 亿元,极氪汽车负债率更是高达 128%3。这种 “负债驱动扩张” 模式,与恒大地产通过高杠杆拿地的逻辑别无二致。更危险的是,部分企业通过虚增销量(如某新势力车企虚增 37 家供应商 18 亿元坏账)、续航虚标(宣称 1200 公里实际仅 600 公里)等手段粉饰报表,制造虚假繁荣2。资本裹挟下的商业逻辑扭曲
新能源汽车赛道的资本泡沫,催生了 “烧钱换规模” 的畸形生态。2024 年某新势力车企通过关联交易虚构订单,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但其真实销量不足万台2。这种 “估值越高 - 融资越多 - 扩张越快” 的循环,与恒大当年 “规模越大 - 信用越高 - 融资越易” 的逻辑如出一辙。更荒诞的是,部分企业将精力倾注于股价炒作而非技术研发,导致行业陷入 “PPT 造车” 怪圈 —— 某品牌宣称 2025 年量产固态电池,却连半固态技术都未突破。价格战背后的质量妥协
为争夺市场份额,车企将降本压力转嫁至供应链:铝换铁、非车规级芯片、压缩测试周期等现象频发。魏建军尖锐指出:“有些产品从二十二三万降到十二三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 10 万还能保证质量?”2这种恶性竞争不仅透支产业链利润(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 4.3%),更埋下安全隐患 ——2025 年国家质检总局报告显示,L3 级自动驾驶事故率较人类驾驶高 3.2 倍,其中七成事故源于传感器减配2。监管滞后与审计缺失
汽车行业的财务造假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恒大汽车当年聘请普华永道审计仍未能阻止财务造假,如今部分车企通过 “阴阳合同” 隐藏债务、虚增收入,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察觉1。魏建军呼吁的 “全行业审计” 尚未落地,而某些地方政府为政绩仍在为 “僵尸车企” 输血,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积累。淘汰机制的建立
市场出清已是必然趋势。2025 年 4 月乘用车销量环比下降 10%,头部企业比亚迪、吉利占据 84.1% 市场份额,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4。政策层面需建立 “僵尸企业” 退出机制,通过破产重整、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威马汽车的债权人会议已确认 33.76 亿元债权,其重整结果将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7。技术立身的回归
行业竞争需从资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CTB 车身等核心技术构建护城河,2024 年营收首超特斯拉,印证了技术路线的正确性2。魏建军提出的 “退出补贴倒逼盈利” 策略值得借鉴 —— 新能源补贴应逐步退出,迫使企业靠产品力而非政策输血存活2。监管体系的升级
亟需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管框架:财务审计:对车企实施穿透式审计,严查销量注水、续航虚标等行为,魏建军甚至主动提出 “自掏腰包为全行业审计”2;质量监管:强化零部件准入标准,杜绝铝换铁、非车规级芯片等乱象;消费者保护:完善新能源汽车 “三包” 政策,建立电池回收强制制度。
当恒大汽车的天津工厂被曝 “杂草丛生”,当威马车主因服务器停机无法启动车辆,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汽车行业的 “恒大式危机” 绝非危言耸听。汽车不是快消品,它关乎安全、民生和城市动脉,容不得半点虚假。正如魏建军所言:“没有利润支撑的创新,本质是对产业链的透支。”2
中国汽车产业若要真正走向全球,必须挤掉泡沫、告别忽悠。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现形,而穿上泳裤的人,才有资格角逐深海。这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淘汰赛,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从大到强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