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渡江南进|新刊预览
发布时间:2025-09-24 15:55 浏览量:1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一直是当代文学的重要题材。军旅作家高建国在长篇报告文学《渡江南进》中,以解放军“南线战略”的形成与调整为线索,用战略学眼光观照“渡江南进”在战争迷雾中演进的奇迹,以丰赡的材料,展现确凿而生动的史实,以深入的分析,宽领域、大纵深地描绘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搏战,重新阐释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主题。
渡江南进
文|高建国
历史的前提是真相,而信史必定素面朝天。
——题记
窑洞灵光——马背上的神来之笔
那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1947年3月18日晚离开延安,在陕北的沟壑梁峁间辗转迁徙六个多月,于9月23日抵达葭县(葭县1964年改称佳县)神泉堡,在这个小小的驿站停了下来。
黄河自莽莽昆仑集流汇溪,一路东向遇吕梁山掉头南下,左晋右陕中分黄土高原,形成七百二十公里的晋陕大峡谷。坐拥“明五暗二两厢六”窑洞群的神泉堡,即嵌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
陕北转战半年,这个马背上的司令部指挥千军万马,于南北两线绝地反击,解放战争由此翻山过坳、扭转乾坤,呈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喜人局面。此前三周,9月1日,毛泽东在葭县朱官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方针指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注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0页。]
中外观察家已经注意到,内战爆发之初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人民解放军,正全力出击外线,力促攻守转圜。而扭转历史车轮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运筹于交战双方大本营的战略。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周恩来时问:“你对蒋介石如何评价?”曾经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这样回答:“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
自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到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革命的每一段历史,都令人信服地印证了周恩来对他的这一评价。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天空,有两颗并不对称的行星,于风云际会间留下高低互见的轨迹。回首毛泽东和老对手蒋介石沙场鏖战的历史,蒋介石虽然在战术上经常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在辽沈和淮海战役中,把诸多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兵团填进覆灭的陷阱,但在战略上,有时也能达到与毛泽东对话的高度。
1946年6月24日,蒋介石终于撕下“和平”的假面具,公开宣称“四十八小时以后将有惊人之举”。两天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围攻中共中原军区部队,打响了全面内战第一枪。
这场典型的非对称战争,国共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均不可同日而语。国民党从日军手中接收火炮一万二千余门、军舰一千四百艘、坦克装甲车五百四十三辆、机枪近三万挺、步枪六十八万余支、手枪六万余支、战马七万匹,足以装备八十个步兵师、十个炮兵师、六个骑兵师、七个装甲团。接收军舰的排水量,相当于抗战前国民党海军全部舰只总吨位。内战爆发时,国民党拥有正规军八十六个整编师(军)、二百四十八个旅(师),总兵力达四百三十万人,而中共军队仅一百二十七万人。
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初,曾大言不惭地宣称,只需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取得胜利。1946年10月17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宣布:“五个月之内打垮共军。”同一天,南京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也对《中央日报》记者夸下海口:“我想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中共军队。”
历史确曾让国民党狂妄了一把。是年底,解放区版图大变:苏中和豫皖解放区沦为敌后;晋冀鲁豫解放区失去四十六座县城;张家口、承德失守,致关内外联系阻断,中共中央驻地陕北侧后处于国民党军的严重威胁之下。西北彭德怀部、华北刘伯承和聂荣臻部、山东陈毅和华中粟裕部、东北林彪部,均被压缩在狭小区域。
不过,历史见证了中共武装力量——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武装,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逆势生长。
内战爆发三个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的一百九十三个旅,被歼二十五个。
内战爆发六个月,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宿北反击,歼灭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二万一千人,鲁南战役又歼整编第二十六师、整编第五十一师和快速纵队五万三千人;晋冀鲁豫野战军继巨金鱼战役歼敌二万八千人后,汾孝和豫皖边战役再歼敌二万八千人。
失地存人的解放军非但没有被“打垮”和“解决”,反而由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七万人,迅速增长为二百二十三万七千人,并在大兵团协同作战中,获得了对敌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宝贵经验。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军以三十四个旅二十五万余人,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五天后,毛泽东踏上转战陕北征程。
彼时中国,权倾东南,势蕴西北,黄河犹如战略大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国共双方的战略对弈棋布星陈、金鼓连天。
在“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阔居高堂华屋的蒋介石,以“黄河归故”构筑从风陵渡到济南上千公里的“黄河防线”,遏阻我军,在南线实施中间防御、两翼进攻的哑铃形“黄河战略”,维持在陕北和山东的强力攻势。
而在陕北靖边小河村,蜗居窑洞的毛泽东已熟筹破敌之策。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实功者,常于西北。”从东南转至西北的中共勃兴之势,印证了西汉司马迁揭示的历史轨迹。移师陕北十载,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赓续了当年在江西瑞金铸造人民共和国雏形的探索,极目大河上下,科学分析中日两国国情国力,石破天惊地提出了震动中外的持久战理论,攀上了战略创新高峰。
在战争的大棋盘上,战术家弈子,战略家弈势。
1946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南线和北线战略计划(南线指华东、晋冀鲁豫和西北晋南、榆林、宁夏诸战场,北线指东北、晋察冀、晋绥诸战场),决策“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指南线晋冀鲁豫、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合力出击津浦路徐蚌段及其两侧地区和蚌浦段及其东侧地区,乘胜渡淮南下),“北线夺取三路四城”(指北线晋察冀、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和保定、石门、太原、大同四城)。毛泽东驰电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决定由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形成南线作战的基本力量盘。[注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284、292页。]11月21日,毛泽东提出:“过去至今已歼灭了三十八个旅”,“经过半年到一年,消灭他七八十个旅”,“达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注3:《毛泽东年谱》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51页。]
执政资源在彼,军事经济实力较弱,即使与国民党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战争初期,毛泽东的战争图景设计仍着眼“长江以南”。
毋庸讳言,实施“南进战略”是一次惊险跳跃。局外人很难揣度到的是,国共博弈的焦点是战场摆在谁家地盘,交战双方由谁“管饭”。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把战场摆在解放区,打上个一年半载,国共双方数百万军队和民夫,单是人吃马喂就会把解放区吃垮。毛泽东对此洞若观火。还在井冈山反“围剿”时,他就针对蒋介石“以吃代兵”的把戏,提出内线依托根据地大量歼敌,同时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实施反攻。陕北过招,毛泽东照旧依计而行。
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敌我兵力悬殊以十倍计,毛泽东却誓言不打败胡宗南,决不离开陕北!3月29日,清涧县枣林沟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共中央机关和警卫部队改称“昆仑纵队”,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纵队司令任弼时取职务谐音化名史林。4月13日,昆仑纵队转移至靖边县王家湾(今属延安市安塞区),改称“三支队”。
7月10日,毛泽东在小河村代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罗荣桓、高岗电,掀开了大军南渡构想的盖头:“第二年我军任务: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在第二年计划顺利完成条件下,第三年,山东太行两主力即可向长江以南发展……”[注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134—135页。](按:山东太行两主力,指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这一计划,勾勒了南进战略两翼齐飞构想最初的轮廓。
转战陕北途中,一个袖珍版图书馆与马背上的司令部并辔而行。便携式木箱中,毛泽东延请的战略大师各领风骚:孙武的《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挥师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基本稳定了陕北战局。
6月8日晚,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九军中将军长刘戡率四个半旅,根据电台测定方位,兵分两路扑向毛泽东所在的安塞县王家湾,进至距离不足十里的寺湾村,我军才发现。毛泽东率仅有四个警卫连的“三支队”冒滂沱大雨转移,天色微明来到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小河村。毛泽东一行刚想歇脚烤衣服,侦察员来报,敌已窜至十几里外的王家湾,于是再度启程西移。10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支队司令任弼时下达三条命令:不准说话,不准打火抽烟,用绳子捆住牲口的嘴不让它叫。毛泽东骑的小青马马掌磨坏,他心疼自己的坐骑,一路下马徒步跋涉。雨夜行军中,向导迷了路,任弼时急命另寻向导。行至墩儿梁,前卫部队与刘戡部两千多人迎头相撞!隐蔽沟底的毛泽东,已听见敌军长官的叱骂声和骡马嘶鸣。突然,敌军向沟底扫射。指挥员判断敌系虚张声势,未下令部队还击,避免了一场兵力悬殊的遭遇战。毛泽东及“三支队”在天赐湾居留七日,又重返小河村。
7月21至23日,周恩来、任弼时与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王震、贺龙及远道而来的陈赓等十四位在陕精英,于小河会议上一睹毛泽东擘画的宏图:“对蒋的斗争,计划用五年解决。”“蒋介石搞了个黄河战略,一个拳头打山东,一个拳头打陕北,想迫使我们在华北同他决战。可他没想到,自己的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呢,给他来个针锋相对,也还他一个黄河战略:紧紧拖住他这两个拳头,然后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注5:《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483页。《解放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蓄势反攻的战略布局开始浮出水面。小河会议期间,毛泽东于23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邓陈粟谭(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华东局电:刘邓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陈赓纵队“指挥太行纵队、五师、三十八军共七万余人,8月下旬出豫西,建立鄂豫陕边区根据地,吸引胡宗南一部打运动战”;陈士榘、唐亮所部以一部钳制邱清泉、吴绍周,“放手歼击陇海线上及其以北地区分散孤立薄弱之敌”;“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叶陶两纵,指叶飞任司令员的华野一纵和陶勇任司令员的华野四纵),“广东纵队受叶陶指挥随同南下,并请考虑组织东南分局,子恢、鼎丞、曾山前往主持。”[注6:《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147—148页。]
29日,毛泽东又致电刘邓陈粟谭等人及华东、邯郸局:“两个月内山东全军仍在内线作战,两个月后准备以叶纵再加他部取道皖西或苏中,相机出闽浙赣,两个月内派干部或小支队先去。”[注7:同上,第158—159页。]
同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拟制通令,嘉奖刘邓大军鲁西南战役大捷,通报全军是役“歼敌正规军九个半旅及四个师部,毙伤俘敌五万余人”的辉煌战果。当日,毛泽东又代中央军委起草三个A级电报,再电刘邓陈粟谭、华东局、晋冀鲁豫中央局并告陈谢彭(陈赓、谢富治、彭德怀):“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注8:《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213页。]此电预示着,中共中央已经做出战略决策,不等敌重点进攻被完全粉碎,也不等我军在数量上超过敌人,果断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此前,1947年4月27日,中央军委即发出指示,要求在冀鲁豫边及晋东南方向预备船只,准备南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注9:《解放战争纪事》,姚夫、李维民等编写,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对于战略进攻,毛泽东有着深邃认知和独特敏感。
1942年10月上旬,斯大林格勒战局悄然生变:6月28日开战后攻势如潮的德军颓势乍显,处于战略退却的苏军一部突破德军包围。这一细微变化没有逃过毛泽东的眼睛。他断定,苏德双方攻防开始转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机已在眼前。他接连给《解放日报》写了三篇社论,第一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阐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果然,到1943年2月2日,此役收官时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起保持的攻势局面,成为扭转“二战”东部战线局势的转折点。不过,同盟国从防卫作战转向战略性进攻,是以苏、英、美三大战役胜利(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指挥第八集团军歼灭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近六万人,扭转北非战局,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毙伤日军二万五千人),导致与轴心国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后发起的,而直出大别山,则开创了世界正义战争非优势条件下展开战略进攻的先河。
此时,刘伯承、邓小平挥师取得鲁西南大捷征尘未消,深夜接到陕北急电,两人从附注的“阅后立即销毁”,看出陕北乃至战略全局的风云紧急。于是,一个扭转时局的决定诞生了:部队停止刚刚开始的休整,义无反顾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军史,为这一气势磅礴的进军留下如是记录:
6月30日夜,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二、三、六纵共十三个旅十二万余人,从山东阳谷以东之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之临濮集间一百五十余公里间,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转入外线作战,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序幕。
面对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性转折,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惊呼:中国发生了“六卅事件”!这一惊人事件,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突破!
那是一场极为壮阔的艰难行军。8月17日,刘邓大军过黄泛区。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回忆,“蒋介石为了阻止我军南下,数月以前虽然把黄河当作‘四十万大军’改回故道去了”,可黄泛区内依然“淤泥无际,浅处至膝,深则及脐”。一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旅,靠牛拉人推炮车或将重装备化整为零肩扛徒涉,当天硬是蹚过了近二十公里宽的黄泛区,又一鼓作气渡过沙(颍)河,把死亡和覆灭远远抛在自己身后。虽说不得不忍痛丢弃了若干重装备,但出其不意的战略转兵,毕竟吹响了转守为攻的号角。蒋介石这才察觉刘邓军系有意识南进,急忙调兵到汝河南岸布防,企图实施南北夹击。当天,国民党军掘开兰封(今兰考一部)境内贯台前鹅湾、辛庄两处黄河大堤,口门宽达百余丈,长垣、滑县、濮县堤防尽皆冲毁,河水灌入解放区。
中原进军艰难竭蹶,陕北转战亦履险蹈危。8月16日,毛泽东率已改称“九支队”的中共中央机关,冒雨从米脂县陈家岔到葭县乌龙铺,夜半至曹庄风雨大作,无法前行。前有黄河,后有追兵,毛泽东和“九支队”步入了转战陕北五个月来最凶险的境地。在村头曹发家窑洞磋商行动路线,毛泽东主张迎敌西进;而沉默的“骆驼”任弼时却力主向东过河暂避,两人爆发激烈争论。毛泽东说:“要过你们过,给我留一个排就行了!”
一生喜到中流击水的毛泽东,其战略思维亦与水有缘。长征路上,毛泽东重返红军指挥岗位,即背倚河川演绎奇谋,书写“四渡赤水”这一终生引为骄傲的得意之笔。此刻在陕北,毛泽东却一改故辙,视黄河为不可触碰的战略底线,几度背水迎敌决不东渡,甚至不惜冒兵家之大忌侧水转兵。3月25日,青化砭战役后,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均劝毛泽东东渡黄河。他摆摆手说,我是不走的,我一走,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增加那里的压力。我要牵着胡宗南在陕北转,把他拖死!枣林沟会议,毛泽东复陈誓不离陕决心。有人主张增兵陕北以策安全,毛泽东说:“再调部队,群众就更负担不起了!”小河群英会,陈赓再劝毛泽东东渡,说旅长们都要求来陕北护卫,毛泽东仍不为所动。
这片割舍不下的高天厚土,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共移师西北建党建政新的试验田。一身赴鼎镬吸敌重兵于陕北,减轻各解放区压力并鼓舞军民,何尝不是统帅胸中的一腔豪情!
党中央转战陕北与刘邓挺进大别山,虽远隔千里又声息相通。时任豫皖苏区党委书记段君毅回忆:刘邓二位首长十分关心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一天,司令部找我们几个同志谈问题。吃饭时邓政委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们今天破例吃一杯酒,因为今天收到党中央的电报了。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安然无恙,我们表示庆贺!
枣林沟的春天空蒙而迷离。为便于与胡宗南“泡蘑菇”(按“蘑菇战术”是毛泽东提出的一种战术思想,即在陕北战场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与胡宗南部进行周旋,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毛泽东将除《辞海》《辞源》外的图书,连同中央文件资料转往绥德籍警卫战士马汉荣家“坚壁清野”,后又送往河东山西临县三交镇。
陈毅说:“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陕北这个棋盘上下棋,黄河为界,举手无悔。”黄河,已成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命运之河!
风雨曹庄,周恩来提出先向北走,再出敌不意西进。贺龙接中央军委“诱敌解围”电令,与习仲勋的西北局机关冒雨沿螅蜊峪东行,由部队掩护在葭县城东渡过黄河。胡宗南以为中共首脑机关渡河东去,遂命封锁黄河。彭德怀派许光达三纵在乌龙铺一带抗击刘戡援军,接应“九支队”向葭县以北转移。
毛泽东葭县履险,调动刘戡部数万人追至黄河,将整编第三十六师中将师长钟松指挥的整编第一二三旅引向乌龙铺,为在沙家店聚歼该师主力创造了战机。8月17日,“九支队”抵达位于山腰的白龙庙。骤雨初歇,毛泽东坐在村前大青石上远眺黄河,轻松哼起京剧《空城计》唱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注10:《毛主席在佳县》,刘亚莲著,新华出版社2022年版,第26页。]
陕北始化险为夷,中原正破釜沉舟。8月23日,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机关及六纵进抵汝河北岸。阻师在彼,追兵在兹,刘伯承发令:“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鼓动:“要有叫花子烧铺草的精神!”两句惊天动地的口号,成为凝神聚气的旗帜和灵魂。部队不顾敌机轰炸扫射架设浮桥,于24日拂晓突破敌河防阵地。
26日,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中路七个旅六万大军,急进至淮河北岸河南息县小王湾村。此时,国民党军十九个旅正尾追而来,先头部队已向三十余里外刘邓大军后卫部队发起攻击,而负责掩护和策应中路大军的右路军三纵和左路军一纵,已从三河尖、正阳等地先期渡河。淮河横亘,追兵紧逼,怎样才能绝渡逢舟、逢凶化吉?刘伯承多次询问当地群众,均说汛期不能徒涉过河。部队只好多路找船,仅征集到十几条小船和木排,运力远远不够。最危险时刻,刘伯承深夜携长竿登木排勘察水情,发现河中可架浮桥。蓦然,希望奇迹般降临了——刘伯承看到,上游一战士牵马徒涉到达南岸!他当即下令:争分夺秒过河!天刚蒙蒙亮,部队循昨夜预设标志多路徒涉,8月27、28日两天顺利渡过淮河。或许是天佑劲旅,中路大军甫一过河,上游陡涨的洪水便呼啸而至。刘伯承回忆,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五师师长吴绍周率军赶到河边,看着安然渡河南进的刘邓大军,自己的队伍却被洪峰阻于淮河北岸,不禁望河兴叹:“共产党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逆势打开战略进攻新格局。邓小平说,我们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就愈有利。
9月5日,陈毅、粟裕抵山东郓城,于菏泽沙土集集中四倍于敌兵力,一举歼灭整编第五十七师,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和山东内线抽调四个师驰援鲁西南,有力策应了刘邓在大别山展开。
……
精彩全文请见《当代》2025年5期
全书四十余万字,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高建国,青岛市黄岛区人,军事学博士。代表作有纪实文学《本世纪无大战》《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等。作品曾获得百家期刊“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稿件复审:徐晨亮稿件终审: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