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榆林?202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09-02 16:18 浏览量:1
大河奔涌,刻写黄土千仞;长风浩荡,卷起大漠孤烟。长城蜿蜒,如龙脊横贯塞上;驼铃远去,似余音回荡千年。
榆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传承。
『何以榆林?』
是黄河与长城在此深情交汇,孕育出中华文明的雄浑底色;是农耕与游牧在此千年对话,编织出多元一体的民族图景;是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在此碰撞激荡,雕琢出苍茫壮阔的地理史诗。
『何以榆林?』
是四千年前史前遗址点燃的文明星火,照亮华夏早期文明的曙光;是九边重镇的绵延边墙,铸就中华民族的坚韧脊梁;是红色陕北孕育的革命火种,改写近代中国命运的壮阔篇章。
『何以榆林?』
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史诗——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间,镌刻着文明的深度;在大漠绿洲的生态奇迹中,彰显着奋斗的力度;在能源基地的澎湃脉动里,贡献着时代的厚度;在非遗民俗的千年咏叹里,流淌着文化的温度。
『何以榆林?』
它以边塞雄城的气魄,守护着中华版图的北疆锁钥;它以能源重镇的担当,支撑着现代中国的工业脊梁;它以文化名城的自觉,传承着多元融合的中华文脉;它以生态治理的奇迹,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中国画卷;它以时代先锋的姿态,挺立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雄浑篇章。
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岁月的笔触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刻下深刻的纹路,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黄河滔滔,奔腾不息,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裹挟着岁月的泥沙,也承载着榆林的千年文脉。
坚韧、豪爽、包容、进取的精神特质,涵养了榆林文脉深沉厚重、雄健昂扬的文化内核。
黄天厚土,文脉赓续。榆林之风,源远流长。
榆林,有这样的历史文脉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百代之过客。
文脉,是城市的灵魂,是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回响。五千年仰韶文化,四千年龙山文化,三千年边塞文化,悠悠岁月沉淀下榆林无与伦比的深厚文化底蕴。
四千多年前,石峁先民以巨石为器,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间镌刻下龙山时代的文明秘辛,石砌皇城、精美玉器、人面石雕,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个璀璨的早期都邑——石峁遗址。四千多年后,这座“石破天惊”的石头城,用数不尽的珍贵文物,揭开了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为“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增添了实证。
从秦朝上郡故地走来,榆林自古便是大漠孤烟起、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雄关,金戈铁马踏破寒沙,烽燧狼烟守护家国。历经千年沧桑,朝代兴替在此留下深刻辙痕,孕育出厚重的长城文化与边塞精神,成为中原与塞外文明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
统万城这座世界唯一的匈奴故都,虽已湮没于黄沙,但其“崇台密室,雕梁画栋”的昔日辉煌,仍从残垣断壁中透出苍凉之美,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见证者和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被誉为陕西“第十四朝古都”。
△六楼骑街——文昌阁
△六楼骑街——万佛楼
△六楼骑街——星明楼
△六楼骑街——钟楼
△六楼骑街——凯歌楼
△六楼骑街——鼓楼
榆林古城,是中国北方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也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治所。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明武宗驻跸榆林时曾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古城之内,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着昔日的繁华。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六座古建由南至北纵列排开,形成独树一帜的“六楼骑街”历史风貌格局,承载着城市悠久的文脉。
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到“塞上碑林”红石峡的摩崖石刻群;从米脂的杨家沟革命旧址,到佳县神泉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诞生地;从佳县的白云山,到吴堡的黄河古渡……榆林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深度。
岁月悠悠,榆林作为历史悠久的边塞重镇,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展。从古代的军事要塞,到如今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榆林绘就了现代化都市的璀璨画卷,展现出这座城市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无限的发展潜力。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串联起榆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脉。
榆林,有这样的坚韧儿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榆林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榆林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榆林的传奇故事。
榆林作为中原与塞外的交融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民族聚居之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期的民族融合历程,也塑造了榆林人包容豁达的性格。他们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中,营造出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
两千年前,“中华第一勇士”蒙恬驻守“上郡古邑”“秦汉名邦”绥德,“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列障连城,锁钥中原北门。
一千年前,范仲淹镇守麟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下边塞诗篇的千古绝唱。麟州杨家世守边陲,忠勇传家,彰显着榆林儿女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
在革命战争年代,榆林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众多革命先辈的坚实足迹。一百年前,李子洲在绥德播下革命火种,刘志丹、谢子长在此创建陕北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保存了“落脚点”和“出发点”。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程,在榆林的8个县33个村庄战斗工作,留下了不朽的革命印记。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绥德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聚集之地,见证着榆林人民浴血奋斗的革命历史。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在无声地诉说着榆林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这种革命精神,已然成为当代榆林文化传承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部分。
今日之榆林,一座座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拔地而起,亿吨级煤炭、千亿方天然气、世界级煤化工项目,擎起“中国能源之都”的时代旗帜,为华夏大地注入澎湃不息的能源动力。
但榆林人没有忘记生态的伤痛——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是中国治沙史上的奇迹。70年来,榆林人民以“愚公移山”之志,种下4500万亩林草,使860万亩流沙披上绿装,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昔日“沙进人退”,今朝“绿进沙退”,榆林,书写着黄土高原上最动人的绿色奇迹。
不屈的精神塑造了榆林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赋予了榆林人坚韧的品格、包容的胸怀和不断进取的心态。一代代榆林人,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榆林精神。
榆林,有这样的精神血脉
北依广袤大漠,借长城古道连接中原与塞外;南望关中沃野,经黄河水系融入华夏文明。黄土的深厚、资源的丰饶,赋予了榆林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与边塞文化的交汇之地,也铸就了榆林文脉独特的基因底色。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榆林境内奔腾而过,孕育出独特的黄河文化。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这些城市因河而兴,因河而盛,孕育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也牵系起千年的文脉。二人台、陕北秧歌、吴堡水船等民间艺术形式广为流传,是黄河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榆林人民智慧的结晶。
长城,中华文明的脊梁,在榆林大地蜿蜒千里,如巨龙盘踞于大漠与黄土之间。境内保存下来的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分布于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市区,总长度约1500多公里,墙体、墩台、关隘星罗棋布,见证着两千余年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也铭刻着民族交融的沧桑足迹。
历史在城墙上低语,民俗在节令中绽放,祈愿在艺术中升腾。扎根于黄土大地,悠悠岁月雕琢出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回响,绽放着民俗的华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层层沉积的黄土,堆积成雄浑厚重的高原。错落有致的陕北窑洞依山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冬暖夏凉,质朴实用,是陕北人民适应环境、智慧生存的象征。这片土地,既是地理的高地,更是文明的厚土。
在这片雄踞西北的厚土上,浩瀚文明如江河奔涌,润泽着广袤山川。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横山腰鼓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榆林大地熠熠生辉,剪纸、石雕、面花、泥塑等民间工艺,根植于百姓生活,以朴素的语言表达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艺术,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着榆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对家乡的眷恋。
一代有一代之榆林,一代有一代之担当。
近年来,榆林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非遗活化、文物利用、文旅融合。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上大步迈进,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非遗、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模式,让传统非遗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以非遗为载体,将千年榆林文脉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体验的现代文化盛宴。来自大江南北的特色秧歌与异国风情的舞蹈艺术齐聚一堂,各展风采,同台竞技,用多元文化的交融生动诠释了“非遗无界”的深刻内涵,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深切感受到榆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与独特魅力。
一场场对外交流展演,让秧歌、说书、腰鼓、民歌等文化瑰宝,走出榆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常态化开展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让一座城区别于另一座城的深层印记。阅读,是文明温柔的延续。
近年来,榆林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阅读可感、可及、可享,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全市建成13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296个、文化馆分馆108个。建成城市书房43个,剧院11座,新型文化空间233处。全市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403个,其中乡镇(街道)201个,村(社区)320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395万册,年文献外借量达150万册次,年流通人次超410万人次。同时拥有海量的数字图书资源,充分满足读者需求。各种形式的新型文化空间、服务点、24小时城市书房、职工书屋、农家书屋、微型书屋等不断涌现,阅读图书更加便捷,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受到群众普遍赞誉。推出涵盖榆图讲坛、书韵榆图、幼儿绘本小骆驼故事绘、亲子阅读、展览体验、手工体验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让文化惠民落地生根。
从民间口传到典籍守护,从非遗展演到全民阅读,文化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今日榆林奋楫前行。而今,新一代榆林人正以实干与创新,传承文化基因,勇立时代潮头。以巩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打造“非遗之城”为抓手,以“文旅搭台、商贸唱戏”为思路,以“促进文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目标,紧紧围绕“一核三带”旅游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力推动“文旅+百业”深度融合发展,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愈发闪亮。
文明的刻度,从不只以经济丈量,更以思想的深度与知识的温度标记。当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从物质积累走向精神建构,从资源驱动迈向文化引领,一场关于阅读、记忆与未来的盛会,便注定在此交汇。
9月4日至7日,202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将在榆林举办。图书馆,作为民族记忆的守护者,是公众智慧的孵化器,是城市文明的标配,更是精神共富的基石。
当书页翻动,风起陕北,一座城市的文脉在字里行间苏醒,而中国图书馆的未来,也正于城市的灯火中徐徐“开卷”。榆林,将以开放之姿承接文化之托,以厚重之基回应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