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30年代的内蒙古,好似塞外江南

发布时间:2025-09-12 15:13  浏览量:1

一提到内蒙古,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蒙古包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风光旖旎,被誉为“塞外江南”。

内蒙古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等。

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到清康熙三年划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再到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兴衰变迁。

那么,过去的内蒙古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上世纪30年代,有摄影师来到内蒙古,拍摄到了独特的草原和人文风貌。笔者搜集其中一部分老照片分享给大家(黑白照适度上色),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30年代,热闹的甘珠尔庙庙会上,人们赶着牛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一名身穿军装的男子,从蒙古包前走过。

内蒙古草原上,这种牛车叫“勒勒车”,它是一种蒙古式牛车,车身小车轮大,是当地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

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些牧民不经常迁徙,于是就建成这种固定的蒙古包,坚固耐用。一个孩子正好奇地打量着摄影师。

30年代,内蒙古通辽莫力庙本堂,庄严肃穆。该寺庙位于西辽河的拐弯处,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

30年代,满洲火车站,一列火车停靠在站台上,一些乘客正等待上车。该站建成于1901年。如今的满洲里站是国际车站和客货一等站。

这是一位年轻的蒙古女子,长得很漂亮,面带微笑地坐在椅子上。身后的房屋不砖瓦房,而不是蒙古包。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体育盛会。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等比赛内容。照片拍摄于巴林右旗大板镇。

30年代,呼伦湖附近新巴尔虎右旗,一座蒙古包门口,竖牌上写着“阿尔泰面警察署”。几名当地人站在门口。

一名少年从井中汲水,倒进一个长方形的木头槽里,让牛喝水。不远处,两座蒙古包清晰可见。

30年代,大草原上一处毯子加工厂。房子外面的空地上,堆放着很多已经打包好的毯子。

30年代,巴林右翼旗公署审判庭门口,站着几名打官司的当地人。他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宣判的结果。

这是莫力庙内的两座喇嘛塔。左边是息诤塔,塔身四级八角形,右边是尊胜塔,三级圆形。基台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只石狮子。

3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林西县,一名男子赶着马车穿过西城门,城墙有些地方出现了断裂坍塌。当时的林西县隶属热河省。

林西县郊外,一头小毛驴正围着石碾转圈。由此可见,当时的牧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一名当地人蹲在两个圆形建筑前。其实,这是储藏牛粪的仓库。在过去的草原上,牛粪的多少是财富的代表。

30年代,内蒙古索伦。喇嘛庙正在举行祭典仪式,几名僧人头上戴着面具,造型独特,看上去非常神秘和震撼。

这张照片,拍摄于蒙古王爷王府前。数百匹马聚集在一起,非常壮观,也彰显着王爷的地位和实力。

30年代,一位老人正以干牛粪为燃料烧火做饭。蒙古草原上,由于树木稀少,风干的牛粪便成为了替代木材的最佳燃烧物。

30年代,喇嘛庙举行祭典的同时,还举办有马市。附近的牧民们将家里的马匹或牛拉到马市,在这里进行交易。

在一户人家的蒙古包外面,拴着两头骆驼。骆驼的旁边矗立着一座砖砌的奇怪建筑,外观像两口水缸摞在一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30年代,几名女子身穿盛装站在蒙古包前,她们将去参加喇嘛庙祭典。

蒙古包外,一名男子正在挤牛奶。这里的牛吃的是天然的青草,营养丰富,因此挤出来的牛奶风味更纯正。

这张照片,展示了蒙古包的外部装饰,看上去很讲究。蒙古包后面,是一个院落,建的有瓦房等。

在草原上,男子牵着“勒勒车”行走在小路上,车上还有棚子。勒勒车曾是牧民流动的家,它伴随着牧民迁徙的脚步,穿越草原翻越山岭。

30年代,内蒙古通辽白音太来郊外,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一支驼队正在踏雪前行。

在内蒙古的沙漠,一片亘古的苍凉。两个牧民骑着马从沙丘上疾驰而过,马蹄扬起了沙尘。

结束语:翻看这些内蒙古往昔风貌老照片,仿佛是在翻阅一部底蕴深厚的历史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承载着自然的雄浑与人文的深沉积淀。如今的内蒙古,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也积极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