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落榜就掀了王朝?古代三个“考场弃子”,差点改写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5-09-08 20:00  浏览量:4

前言

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长安朱雀大街的积雪里,混着未干的血迹。

一个曾三次科举落榜的盐商之子,正骑着高头大马闯进承天门,身后将士喊着“天补均平”。

而二十年前,他连贡院的大门都差点进不去。

他叫黄巢。那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本是他落榜后题在客栈墙上的泄愤诗(据《唐摭言》),没成想真成了杀回长安的预言。

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把科举当“登天梯”,可偏偏有人被这梯子摔下来后,转身就掀了整个戏台。

今天就聊聊这三位“考场弃子”:他们没中过进士,却凭着落第的怒火,差点把三个王朝的天给捅破。

一、黄巢:从盐商之子到长安新主,三次落榜烧出的“黄金甲”

你可能不知道,黄巢最初的梦想,根本不是造反——他想当的,是大唐的官,哪怕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县尉。

唐懿宗咸通初年,19岁的黄巢第一次走进长安贡院。

他爹是曹州有名的盐商,家里银子堆成小山,可“商人子弟”在唐朝就是科举的“贱籍标签”。

那会儿科举不糊名,考官看到“黄巢,曹州盐商子”,笔都没动就划了叉:“商贾逐利之徒,也配沾染圣贤笔墨?”

结果可想而知,黄巢名落孙山。

他不服气,回家苦读三年,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第二次进长安赶考。

这次他托人给主考官献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想显显才气。

可主考官转头就把名额给了吏部侍郎的侄子——那小子连“五经”都认不全,却凭着老爹的关系稳占进士名额。

黄巢站在朱雀大街上,看着新科进士胸前的红花晃眼,再看看自己磨破的靴子,突然明白:这科举不是考才气,是考你爹是谁。

第三次落榜时,黄巢已经28岁了。他在客栈土墙上题下《不第后赋菊》,把笔折成两段:“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长安,考不进,我就杀进来!”

他早摸透了大唐的命门。

唐朝后期盐铁专卖严,黄巢家靠贩私盐起家,和各地盐贩、流民混得熟。

他知道,天下的苦日子,一半是苛税逼的,另一半是科举不公憋的。

那些和他一样落榜的书生,比如尚让、皮日休,肚子里有墨水却没出路,后来都成了起义军的“笔杆子将军”。

乾符二年,王仙芝在濮阳起义,黄巢带着私盐贩子队伍响应,口号喊得狠:“天补均平!”

这话一喊,流民、落第书生、不满的小吏全往他这儿涌。

短短五年,起义军从几千人涨到几十万,一路杀到长安。

广明元年冬天,黄巢攻进长安,唐僖宗早带着嫔妃跑了。

他站在大明宫龙椅前,想起当年贡院考官的冷眼,觉得可笑:那些看不起盐商之子的人,如今连皇宫门都摸不到。

可他忘了初心——恨科举不公,却没想着改;骂权贵垄断,自己当“大齐皇帝”后,还是把大官分给亲信,把落第的委屈变成新的特权。

没两年,唐朝节度使反扑,起义军内部分裂,尚让投降,皮日休战死。

中和四年六月,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自杀,手里还攥着半张落榜名单,墨迹晕开像一滴眼泪。

大唐的悲剧,从来不是“盐商之子反了”,而是“一个本想当官的书生,被逼得只能反了”——制度堵死了他的路,他就只能拆了制度的墙。

二、李密:隋末落榜生的瓦岗传奇,差点取代李世民的男人

比黄巢早两百多年,李密更是个“可惜”的落榜生。

他本可以靠家世当大官,却偏要考科举证明自己,结果落榜后成了隋末最猛的起义军领袖,差点让李世民没机会当皇帝。

李密出身北周贵族,爷爷是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弼,按隋朝“门荫制度”,不用考试就能当皇帝的贴身侍卫,一辈子吃喝不愁。

可他跟家里人说:“靠爷爷的功劳当官,算什么本事?我要考秀才,让天下人知道我李密的名字,不是靠祖上庇佑。”

开皇二十年,22岁的李密走进洛阳贡院。他学问真好,《左传》《汉书》背得滚瓜烂熟,考场上挥笔而就,信心满满等放榜。

可榜单上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隋代秀才科极严,不仅考文采,更重“规矩”。

考官说他“爱交江湖朋友,不拘小节,非清流之选”,直接刷了他。

更寒心的是,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这样的贵族子弟,根本不用考科举,靠门荫就当柱国将军,还嘲笑他“自讨苦吃”。

李密气坏了,跑到杨素家门口骂街,说他“靠祖上垄断官场,不是真本事”,结果被家丁抓了。

杨素见他有骨气,没杀他,劝道:“科举是给穷人设的圈套,你有家世,何必凑热闹?”

李密梗着脖子:“我要的不是官,是公平!凭什么他们不用考就能当官,我有本事却不能上榜?”

这话传到隋炀帝耳朵里,皇帝觉得他“不安分”,撤了他的门荫资格。

李密走投无路,只能隐姓埋名流浪,一边读兵书,一边结交江湖好汉——他知道,隋朝的日子长不了,科举不公只是隋朝的一个疮。

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找李密当谋士。李密献了三计:“上策取涿郡断后路,中策取长安据险守,下策攻洛阳胜负难料。”

可杨玄感不听,觉得洛阳打下来有面子,结果兵败被杀,李密成了通缉犯,逃到瓦岗寨(今河南滑县)。

瓦岗寨首领翟让是粗人,本不想收留“白面书生”,可李密一开口就震住他:“你以为占个山寨就够了?我能让你当隋末霸主!”

他给翟让出主意,先打荥阳,夺取兴洛仓——那是隋朝最大的粮仓,粮食够几十万军队吃十年。

翟让照着做,真拿下了兴洛仓。李密打开粮仓分粮食,老百姓喊他“李公”,纷纷投奔。

瓦岗寨一下子成了最大的起义军,兵力超过百万。

李密又让文人祖君彦代笔写《讨隋炀帝檄文》(据《旧唐书·李密传》),骂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连隋朝官员都偷偷给瓦岗寨送消息——很多官员当年也是落榜书生。

大业十三年,李密成了瓦岗寨“魏公”,手下有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这些猛将,离洛阳只有一步之遥。

可他犯了和黄巢一样的错——忘了为啥反隋。

他觉得翟让碍眼,设鸿门宴杀了他;重用隋朝投降官员,冷落落榜书生,“笔杆子”们心寒离去。

洛阳之战,他被王世充打败,猛将投奔李渊。李密也去投奔,却耻于当小官,偷偷联络旧部谋反,最后被唐将盛彦师杀于熊耳山,死时才40岁(据《资治通鉴·唐纪一》)。

李密的遗憾,不在于没当上皇帝,而在于他反抗了“不公的制度”,最后却成了“制度里的新特权者”——初心一旦丢了,再强的队伍也会散。

三、洪秀全:四次落榜烧出的“拜上帝教”,太平天国的成与败

清朝道光年间,广东花县的洪秀全,比黄巢、李密更执着——四次考秀才,四次落榜,最后烧了孔子牌位,创立拜上帝教,差点拆了清朝半壁江山。

洪秀全出身农民家庭,爹是佃农,把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村里先生都说:“洪家这孩子,将来肯定能中秀才,当大官。”

道光八年,15岁的洪秀全第一次考秀才。他写得顺,觉得能中,可放榜时名字排在最后,落榜了。

考官说他“文章虽通,品行不足”——其实是他没给考官送礼。那会儿清朝科举舞弊成风,秀才名额早被富家子弟预定,农民子弟除非文章惊天动地,否则没机会。

洪秀全没灰心,接着考,可第二次、第三次还是落榜。每次落榜都大病一场,念叨着:“为什么?我明明比富家子弟写得好!”

道光十七年,29岁的洪秀全第四次进考场。监考老秀才都夸他“文章有气魄”,可放榜时还是没他的名字。

他拿着落榜通知书,眼前一黑倒在地上。醒来后疯疯癫癫,砸了孔子牌位,写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这科举,我不考了!这孔子,我不信了!”

他没疯,是想通了——清朝科举根本不是为穷人开的。既然科举不给出路,就自己造一条路。

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在广州看到《劝世良言》,里面的“上帝”“人人平等”让他眼前一亮。他改了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说自己是“上帝的二儿子”,要“建立人间天国”。

他写《原道醒世训》(据《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说“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和黄巢的“天补均平”、李密的讨隋檄文一样,都是被制度逼到绝路的呐喊。

拜上帝教很快吸引了大批信徒: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要么是没地的农民,要么是落榜书生,都觉得“天国”是他们想要的日子。

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在金田(今广西桂平)起义,国号“太平天国”。起义军戴红头巾,拿大刀长矛,不到三年就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都。

太平天国最盛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大片土地,兵力超百万。洪秀全还改了科举规矩:废除八股文,考自己写的书,连女子都能考试。

癸好三年(1853年),广东姑娘傅善祥考中女状元,成了东王府簿书,帮杨秀清处理文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女状元(据《太平天国史·傅善祥传》)。

可没几年,洪秀全变了。他住进天王府,里面有上千妃嫔,一顿饭上百道菜,筷子都是金的;把“天国”土地分给亲信,忘了“天下一家”的承诺;和杨秀清争权,引发“天京事变”,杀了两万多太平军将士,连石达开家人都没放过。

那些跟着他反清的落榜书生,要么被杀,要么心寒离去。

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洪秀全在天王府自杀。他儿子洪天贵福被俘后说:“我爹以前总说要平等,可后来他住的房子比清朝皇宫还大,根本不管我们死活。”

洪秀全最讽刺的地方,是靠“打破不公”起家,却靠“制造新不公”覆灭——他恨透了科举特权,最后却活成了特权本身。

四、制度之殇:科举为何总在制造“掘墓人”?

黄巢、李密、洪秀全,三个落榜书生,横跨三朝,都差点推翻王朝。科举不是选人才的“好制度”吗?为啥总造“掘墓人”?

答案很简单:科举是“权力分配游戏”,失去公平,就有人掀桌子。

1. 录取率:1%的希望,逼疯99%的人

古代科举录取率低得离谱。唐代进士科每年录20-30人,全国考生几万,录取率不到1%;隋朝秀才科37年只录10人,比考清华北大难十倍;清朝秀才录取率5%左右,很多人考到白头还是“童生”。

更要命的是,这1%的名额还被士族垄断。唐代五姓七家占近一半进士名额;隋朝进士多是关陇贵族子弟;清朝“旗人科举”单独划线,旗人考中难度比汉人低十倍。

你想,寒门子弟十年寒窗,千里赶考,忍强盗、瘟疫,结果名额早被权贵内定——换作你,能不恨?他们不是输在才华,是输在出身,输在制度不公。

2. 舞弊:从“行卷送丝绸”到“指甲刻字”,腐败成潜规则

古代科举舞弊花样百出,代代相传。

唐代“行卷”是“走后门”。杜牧考进士,先给宰相李德裕幕僚送两匹丝绸,幕僚才递上《阿房宫赋》,李德裕打个招呼,杜牧没考就内定(据《唐摭言》);崔颢直接把诗送给唐玄宗,当场赐进士,连考场都没进。

宋朝搞糊名、誊录,可考官和考生约“暗号”,照样认得出卷子;明朝“南北榜案”,考官偏袒南方考生,被朱元璋杀了十几人;清朝考生把《四书》抄绢帕缝内衣,甚至刻指甲上(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乾隆年间“丁酉科场案”,主考官柏葰收银子,把不合格卷子当合格的,被咸丰砍头——可舞弊还是禁不止,中了科举就能当大官,谁不想走捷径?

李密落榜,是秀才科“重德行”被权贵操控;洪秀全落榜,是没送礼;黄巢落榜,是“商人子弟”被歧视。他们一开始都信“靠才华能突围”,希望碎了,才成反抗者。

3. 阶层固化:科举成了“世袭的外衣”

科举看似“寒门上升通道”,其实是士族世袭的“外衣”。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不屑考科举,靠门荫当宰相,还嘲笑考科举的人“没骨气”;隋朝杨玄感靠爹杨素的关系当大将军;清朝和珅靠世袭爵位进军机处,不用考科举。

权贵子弟享受特权还骂科举“没用”;寒门子弟被科举折磨还幻想“考上改变命运”。这种矛盾像火药桶,只要有人点燃,就会爆炸。

五、历史启示:当上升通道堵塞,王朝就危险了

黄巢、李密、洪秀全的故事,给古代帝王提了醒:科举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公平。上升通道一堵,再强的王朝也会被落榜书生掀翻。

宋代就吸取教训。宋太祖规定“考官回避,试卷糊名誊录”,把进士录取率提十倍;宋仁宗设“特奏名”,多次落榜的考生能被赐“同进士出身”(据《宋史·选举志》)。

比如柳开考五次没中,靠“特奏名”当官,成了宋代文学家。

这些改革让宋代很少有落榜书生造反——不是书生没脾气,是宋代给了他们希望。

王安石变法时,想打破“门荫世袭”,规定“官员子弟必须考科举才能授官”(据《宋会要辑稿·选举》),可触动士族利益,变法失败。

反观唐、隋、清三朝,科举不公只是灭亡的“催化剂”——唐朝被藩镇割据掏空,隋朝栽在隋炀帝穷兵黩武,清朝被鸦片战争和土地兼并拖垮。

而科举不公,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尾

黄巢死在泰山狼虎谷,手里攥着半张落榜名单;

李密被杀于熊耳山,怀里揣着讨隋檄文;

洪秀全自杀在天王府,桌案上放着没写完的《原道醒世训》。

这三个落第书生,用一生证明:科举不是梯子,是筛子——筛掉的不是庸才,是不愿向潜规则低头的脊梁。

一个好的制度,不是让所有人成功,而是让所有人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要是当年给他们公平的考场,他们或许会成忠臣,不是掘墓人。

历史总相似,可总有人不吸取教训。

但没关系,被制度逼到绝路的人,总会给制度敲响警钟——哪怕代价是粉身碎骨。

金句:

“所谓理想,就是哪怕自己成不了光,也要撕破黑暗,让后来者能看到希望——黄巢、李密、洪秀全没做到,但他们的反抗,让后来的王朝,不敢再把公平当儿戏。”

互动话题:

如果你是三次落榜的黄巢,看着权贵子弟白卷中状元;

或是四次考秀才未果的洪秀全,连饭都吃不起。

你会接着考,还是像他们一样掀桌子?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黄巢传》《新唐书·选举志》

2. 《隋书·李密传》《隋书·地理志》

3. 《太平天国史》(罗尔纲著)及《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4. 《文献通考·选举考》

5. 《唐摭言》(王定保著)

6. 《宋史·选举志》《宋会要辑稿·选举》

7. 《资治通鉴·唐纪一》

8.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著)

9.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