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战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很多人答错
发布时间:2025-08-08 16:29 浏览量:2
昆阳,牧野,泗水,城濮,这一串地名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读书人都曾翻检过,可惜真正讲明白这四场战争彼此间的关系、因果和实际历史分量的讨论却是不多的。事情发展起来也没那么规整,哪有那么整齐的兴替曲线!
先说昆阳。王莽的“新朝”倒台,许多人会习惯性以西汉大限来描述,但这其实不是一码事。昆阳之战,是一小撮绿林赤眉所举的旗抗击王莽集团的决定性一役,新末的西汉正统其实早已崩坏。人人都说昆阳一役直接保西汉,可实际上,昆阳打败的是王莽这个强借过时理想尝试自立自强的倒霉蛋。“西汉”的基础早在更始帝手头时已七零八落。绿林、赤眉,甚至一群自诩天命在身的流民,卷入一场注定分崩离析的权力拉锯。王莽死,秦末式的军阀割据又上演了。昆阳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太对,骆驼的骨头本已碎得差不多了。
牧野之战就更有戏剧性。武王伐纣,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有趣的是,“上朝大胜,下朝灭亡”这套说法,夹杂了点坊间调侃。事实却不是那么一锅端:商纣王其实不是被牧野一役直接打没的。牧野的胜负是压倒性的,但商纣王自杀于鹿台,商朝残部残喘在东方,抵抗数年不过最后也难逃“亡”。历史课本往往只讲决战,刻画出刀起刀落的戏剧快感,但商末江山的衰微,是本已无根浮萍,这一下才彻底罢了。牧野不是一记重锤那么简单,更像推倒最后一层帐幕,有时人心散了王朝早已是空架子,你信不信?
泗水之战就麻烦了。大家常常记错。“泗水”听着有点南方味,是不是东晋咋咋呼呼又掉队了?其实,泗水之战主角是前秦和东晋。苻坚自信兵多势大南下,浩浩荡荡。结果淝水逆转输了个底掉。败局一成,北方前秦的复合民族帝国基础直接崩裂。后来的割据、混战,如五胡十六国,就是从这里彻底开始。南方还真没什么大变化,东晋就地打坐,北地才是风云激荡。怪不得后世文人一边说东晋保留了“汉家血脉”,一边又承认北方混乱,话说回来真没谁在意那些残破山河的百姓到底想去哪。
至于城濮之战。晋楚争霸,不就是翻来覆去的中原戏码吗?可没有那么多前因后果,全靠自己争口气。晋文公名声很大,他当年流亡多时,回来后能与楚大国硬碰,以弱胜强,被人传颂了几百年。真正意义上“称霸”,很多功绩反倒不是在战场上堆出来的,但城濮一战确实打出了“资格”。打赢楚国,也许只是侥幸,也可能真是将才加命数。霸主这词,用得早了些?有点道理,偏偏历史就喜欢提前下注。
有一种说法认为:所有的春秋战国战争都服务于后来“天下一统”的大叙事。但亲历者未必在意。他们有的只是活下去,有的是野心膨胀。比如晋文公,他估计没预想到立下“霸业”后自己的大国终将被分家、两汉兴替也未必有人设想过会演变成后来的世局。这种盲区很难弥补,后人看得太过清楚反而觉得无趣,但局中人,更多的是惶惑。
再回头琢磨一遍,四场战争有个共性:都被后人习惯性赋予象征意义。似乎昆阳一战是汉家复兴的象征,牧野是“天命反转”的证据,泗水是南北分裂的起点,城濮奠定霸业。这些“象征”其实没多少历史参照价值,更多服务的是后来的舆论、政权合法性。你觉不觉得这种硬往里塞逻辑的习惯怪怪的?
有意思的是,这四场战争几乎没有谁是真正的大好人或大恶人。推翻王莽的有大批流寇、割据者;商纣王也有自己的忠臣良将;东晋能抵住前秦,恰恰是因为苻坚太激进,草率决断。晋文公领兵致胜,大半靠对方失误。历史的裁判席其实没人坐得稳,情况随时会变,前一刻胜利来得太快,后一刻风向却不一定。
前段时间有个历史研究者在微博(数据来源新浪微博2023年12月21日)做了一项投票,问“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参与人数两万三千,49%认同“统治阶级腐化”,24%认为“外敌入侵”,27%说是“诸侯离心”。这个数据有意思,却也暴露了大多数人甚至没注意历史本身的多维度。实际上,战争胜负之外,经济系统崩溃才是王朝更迭最终归因。很多时候一场大战是表皮变化,内部其实早烂透。
而且引发战争胜负的,有时候根本不是“谁更善战”。昆阳之战刘玄手下一帮乌合之众,靠一场惨烈的决死突围吓跑王莽重兵。泗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很大部分得力于北方军队内部崩溃厉害。牧野也一样,纣王的军队,“倒戈”成为压倒胜败的关键。至于城濮,楚军头脑一热被晋军玩了声东击西。
现代技术分析或大数据都想“破解”古代用兵之道,其实多半扯淡,事情本来就是偶然叠加。你说昆阳那会儿没有互联网,所以信息不流通?当然有传递系统,烽火、驿传、口信。可还是乱成一锅粥。牧野其实就是“兵变+政变”的复合体,不存在所谓“天命护体”,更奇妙的是,最终赢家也未必能笑到最后。
不少人爱拿后来的“群雄割据”来对照春秋战国,其实两者完全不同。春秋谁都要礼制名分,不肯推倒旧秩序;汉末三国则是彻底碎了规矩。城濮那种尊王攘夷式的争霸方式,后来再也没人信了。要说这些战役的结果对于“历史进程”有多大意义,有点难说清楚,更多时候只是一次偶然、一阵风。
细节上看,这几场大战,实际失误也很多。比如苻坚本人低估了士气,晋文公险些兵败,王莽起初根本没看清对手。可历史书卷上没耐心写那么细,一句“定鼎”或“称霸”就全交代了。实际上,主将们的失误常常被掩盖,真正获胜的多半也是凭了运气。甚至“乱世出英雄”这事儿,有时不过机缘巧合。
再拉近点说,2024年3月知网发布的《古代战争史实分析报告》(编号CNAH2024-01-341)指出,重大历史转折点,但凡涉及大规模民众动员、财政金融动荡,其实早已有深层制度性危机。泗水之战前的北方人口流动、暴动反复,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牧野前夜,商都周边叛乱一起一伏。昆阳前的农民起义和赤眉、绿林的割据,也难以挽回。
当然,也得承认,有些事情不是一场战争能解决的。比如晋文公立足中原之后,却很快被更庞杂的世局裹挟,霸业转瞬即逝。你说东晋赢了泗水就真的长久安逸了吗?并没有,后头依然动荡。昆阳守住了汉家却挡不住新一轮分裂。说这些战役“决定命运”未免太浪漫。
可历史偏爱讲英雄。牧野、昆阳、泗水、城濮,每次胜局都被渲染成个人荣光。实际上赢者未必都是赢家,晋文公称霸不久,家族就因权力分配而走向分裂;东晋虽扛住了前秦,却也始终脆弱。
综上——其实都无非是历史中没完没了的循环。真说哪个战役“决定”了王朝命运?能这么绝对吗?
每当提到晋文公城濮完胜,史家喜形于色,可不过是偶然加运气。王莽倒台,昆阳之间,彼时彼刻局中人未必有“救世”觉悟。牧野一役,最后的赢家也只是赶上了末班车。
**倒来倒去,不过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战争只是历史浮现的浪花,真正的变化,可能根本没人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