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关键性的投票,他都坚定支持了毛主席,建国后官至正国级
发布时间:2025-08-28 20:50 浏览量:3
毛主席当年可真不是“定海神针”。说起来,新中国的缔造者,他老人家后来是众星拱月。可往前倒个十几年,他在党内的地位,真比不上“打一盆水谁都端得走”。一边是外头枪林弹雨,一边是内里争权夺势,大风浪背后,还真有几回差点让他“靠边站”,凑不上一锅粥。
咱们都说,顺风顺水的时候看不出一颗心有多硬,能不能冲还得看泥泞的时候。你要真回头看看——毛主席当年那段时间,身边的人一下子都变得陌生。这会儿要比不是谁更有口才,也不是谁更有理想,而是谁能熬到最后,还能留下一口气。
倒霉事是一挂接着一挂。朱毛红四军好不容易打下苏区,结果外来的“专家”、博古、李德他们带着洋腔洋调来了,话语权慢慢就从毛主席手里滑走了。主席自己后来打趣——说他成了“臭木菩萨”,谁还搭理?可这玩笑底下,都是苦水。楼上一桌饭,推杯换盏;楼下他屋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要命的不是没人理你,而是你明白自己说的对,可就是没人听。
再说那第五次反“围剿”,李德非得比着苏联打对称战。结果眼瞅着部队一个个打散打烂,红军的伤亡数字翻跟头。到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准备长征,博古、李德心里还琢磨着把毛主席留在苏区,跟大部队切割。多亏周总理、陈云他们把话顶了回来。多少年后,你听毛主席讲起那时候的窘迫,眼里总还有点那股子冷。
长征开始,原本设计得挺美,要去湘鄂边和贺龙会合。没算准,国军布网如麻,湘江上一仗打得血肉横飞。当时红军减员过半,说实话,说一个“岌岌可危”还有点轻描淡写了。队伍里就有人想起——以前毛主席主导时部队赢了多少大仗,好些当时没采纳的提议,后来一一被验证。大家的心思像风向标似的,渐渐又转了回来。
主席这人,感情里真是有一份软。红军就是自家孩子,砸锅卖铁拉扯起来的,舍不得看着分崩离析。可就算明明知道路在那儿,他还得拿住主心骨,找上周总理、陈云这些靠得住的老兄弟,一起做工作,说服博古李德,别死磕国军防线,把队伍带进川黔边,找生路。真要靠一口气,哪里扛得住?
好在最后,方向拐了过来,部队脱离大难。但人心这玩意,光烧不熟,得反复折,才真能见真货。
再后来到了遵义,一仗打下来,有点议会味了。王稼祥带头,开了政治局会议。这种场合下,比的不是身位,是信。王稼祥站出来喊,应该让毛主席再领头。博古那一派果断反对,吵得天翻地覆。话说最后,数票,那可是真的悬——每一个举手,都像是在历史那根线头上打结。
陈云,这会儿手里攥着关键一票。按理说,他和王明一块儿留过洋,现成的交情。但他心里明白,这节骨眼,要的是能带出人命的领袖,可不是彼此递眼色的哥们。陈云把票投了出去。毛主席回来了。
要说这一次没翻船,日后红军能不能进得了陕北,能不能保得住火种,谁敢打包票?你说那一票值多少钱?算不出,但保命的、顶天的,是没法还原的赌注。
不过历史没那么干净利落。红军喘口气,党内风头人物又折了回来。这不,1937年王明回国,又唱起了共产国际的高调。毛主席在会议上和他顶上了劲。王明那一套洋腔标配句式:斯大林怎么说、国际怎么指示,碰上聂荣臻搞敌后,他照骂。一板一眼,压得不少干部喘不过气。主席扛着,全场冷若冰霜。更好玩的是王明玩合纵连横,在会上突然甩出名单,把周恩来、博古、王稼祥拉下,只留自己人。有人哗然,多数却照旧沉默。当官场遇到泥沼,比拼的从来不是谁声音响,而是谁能扛住心里那点怕事。
王明人虽走了,还隔三差五后院点火。这时候,毛主席觉得拉锯战消磨不起,得痛快解决。于是借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把投票摆上台面。这一回党内人马成了跷跷板,真等到陈云养病归队,就是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可王明没想到,陈云心早就不搅这摊浑水,还是给毛主席投了票。
后来陈云自己提了个小笑话,说有人还想用担架抬他去投票。他实际是在床上写了个“支持毛主席”。这场仗打下来,王明威风扫地,路线问题稳了。陈云明面上话不多,可他心里那杆称,自有分量。
陈云这人,很多时候就是一颗铁钉,关键时刻一点不软。到后来风起云涌的年代,关键的会下,他一点不糊涂。1977年,党中央是否让邓公复出,许多人还在端着杯子观望,华同志开会还提前打招呼,啥都不许提。陈云直接当众表态支持,临了才有人跟着说话。到三中全会,邓公顺利复出。这事往后看,哪能不说是陈云先揭开的盖子?
江青案子的处理更妙。许多人冤仇在心,恨不得就地正法。陈云却一锤定音,说“这是党内矛盾,不能杀”。即便下面人顶嘴,他一句“要是开了这个头,以后怎么收场?”把场子一压。有时候你真不能只顺着自己的痛快来,得要有人冷静明白,提防着党里头日后再遇到麻烦——老陈云明白这个道理。别嫌他唠叨,很多人现在还能坐下来议事,也要感激他没让一夜大火把根全烧了。
再说到财经。改革开放后,那点经济盘子,谁都没摸过底细。陈云脑子快、心思细,能手里攥住关键政策,把事情往安全的方向拧。要说1956年他就坐上领导席位,到后来又是余震不断,他都是大船上的压舱石。
这人一辈子不爱唱高调,也不争风头。有时候他投的那一票,或者小组会上那一句话,没啥火花带闪电,可是细水长流,谁也绕不开。想当初很多人只记得谁冲锋谁流血,其实,谁能在关键岔路口、灰头土脸的时候,挽回一份火种?陈云这样的人——不是常常风头出现在史书,也不动辄振臂一呼,可他留了底线,给了后人喘息的余地。
想起他的那些决定,你要说是激荡澎湃,其实就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谁知道,有些命运的扭转,偏是安安静静里过桥。留下来的,都是有时候看似不动声色的那一拨人。后世提他,绕不过一句感叹:风吹过泥土,得有人稳住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