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看《地名里的青岛》(三)
发布时间:2025-08-29 10:37 浏览量:2
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民政局青年干部综合业务能力,激励青年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市民政局为12名新入职干部赠送了青岛地名文化图书《地名里的青岛》作为入职礼物,期待他们通过地名了解青岛、融入青岛,进一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注入新生血液和青春力量。
《地名里的青岛》通过青岛地名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了青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城市发展脉络。借助这些地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青岛的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独特的文化风貌。
12位新入职干部通过阅读《地名里的青岛》,感悟图书背后的青岛地名和地名文化。近期,青岛民政公众号将选登部分新入职干部撰写的读后感,展示他们眼中的青岛地名文化。
地名:青岛的灵魂年轮——《地名里的青岛》读后感
2025新入职干部 孙怡璇
翻开《地名里的青岛》,那些镌刻着海风与山韵的地名忽然苏醒,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拼图,骤然拼出这座城市的精神轮廓。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岛人,这本书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与家乡血脉相连的隐秘通道。
地名是城市的基因链。幼时听长辈说“胶南”是胶州湾南岸的故土;后来路牌换作“黄岛”,见证这片土地融入更广版图;如今“西海岸”的招牌下,渔港与自贸区共生。从儿时的“胶南”到如今的“西海岸”,每个名字都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书中解析的地名里,胶州湾的咸腥与崂山的清冽交融,八大关红瓦与里院灰墙共生。带着海蛎子味的街巷名、藏着德式风情的路牌,编就青岛独有的文化密码。海洋的包容让欧式钟声与中式庙会共存,山岩的坚韧让城市在浪潮中稳稳立足——这些特质早已渗入骨血,成为辨识“我是谁”的隐秘印章。
地名是流动的编年史。“琅琊台”的夯土堆藏着秦汉的海盐;“灵山卫”的城砖记着明代抗倭的烽烟;“中山路”骑楼存着民国掌温。它们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历史。城市化浪潮中,老地名偶会被新地标覆盖,像沙滩脚印被潮水漫过,但青岛的智慧在于,让“团岛”渔歌与“蓝谷”科创报告共鸣,让地名成为连接古今的桥,而非隔断记忆的墙。
地名是精神的接力棒。“小青岛”灯塔曾为清末货船导航,如今仍照亮归航轮渡;“大珠山”石刻记着古人题咏,也刻着当代誓言。地名串起的不只是空间,更是精神传承。爷爷说“青岛人得有大海的肚量”,后来在“五四广场”见青年创客拼搏,才懂这份精神从未褪色——包容与勇毅,顺着地名脉络,早已成为我面对生活的底气。
合上书页,薛家岛渔港的汽笛声飘来。忽然明白,这些地名从不是冰冷符号,而是祖辈的叮咛、童年的歌谣、未来的期许。它们是青岛的年轮,刻着潮起潮落的故事;更是城市的灵魂,在岁月中保持着温热跳动。读懂了这些地名,便读懂了故乡——那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循着记忆找到归途的地方。
《地名里的青岛》读后感
2025新入职干部 欧子雨
当《地名里的青岛》带着淡淡墨香递到手中时,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不仅是这本书的读者,更可能是未来守护这些地名的执行者。身份的叠加,让这场阅读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任务本身,成为与自我职业坐标的对话。
第一章开篇便将青岛的脉络一寸寸铺展:从崂山到鳌山湾,从胶莱河到棘洪滩水库,每一个自然地名都是先民对山海形胜的精准标刻,我第一次读懂,我们日常经手的边界勘定背后,原来是千年地理叙事在当代的延伸。
紧接着,第二章带我跟着地名穿越四千年:龙山文化遗址的城子、秦汉烽火里的不其城、明清戍边的灵山卫……地名如年轮,一圈圈地将历史铆进大地。书中一句“虽然现在只剩下遗址,但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让我瞬间明白:保护地名,就是保护历史现场的索引。
大学路、太平路、登州路……第三章则将这些耳熟能详的街名还原成“路—人—事”的复合体:康有为故居让福山支路有了变法的温度,老舍故居让黄县路飘出《骆驼祥子》的煤烟味。此时的地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了城市共情的坐标。
第四章与第五章,将地名的视野引向未来:海尔路延伸出家电产业带,金家岭崛起为财富管理中心。地名像芯片,储存着产业升级的源代码。民政工作也不仅是命名,更是赋能,让地名成为城市品牌的接口。
过去,我总把编纂地名志等同于资料归档。如今才明白,《地名里的青岛》本身就是一次鲜明的文化宣示:它告诉社会,地名不是用旧即弃的便利贴,而应是政府与公众共同守护的城市印记。这本书的出版,也正是地名保护从理念走向制度化的里程碑。
当青岛不再仅是东经120°、北纬36°的地理坐标,而是由万千地名编织的文化密码,我们民政人恰是守护这套密码的当代“解读者”与“续写者”。我愿做其中平凡的一笔,让每一次勘界、每一次命名、每一次更名,都成为城市记忆的增量而非损耗。因为我们写在图纸上的,不只是汉字,更是这座海滨之城留给未来的乡愁接口。
青岛地名的“新”与“旧”——《地名里的青岛》读后感
2025新入职干部 夏玉雯
漫步在青岛老城街头,吸引我的不仅有如画般的山海风光,还有那些以城市命名的街巷,让一位异乡人在青岛也能找到“家乡”,同时我又不由得好奇这种命名方式的由来,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尝试在书中寻找答案。
《地名里的青岛》内容丰富而翔实,书中有对山川河海的详尽描述,对历史遗迹的系统梳理,对交通变迁的细致考证,更有对文化地标的生动刻画,堪称一部全面的青岛城市导览攻略。我从中得以窥见青岛不止“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怡人美景,更有藏在地名背后的沉重历史与人文底蕴。
令我感悟最深的是青岛地名中的“旧”与“新”。所谓“旧”,是其厚重的历史印记。从德占时期的“阿尔贝特街”,到日据时期的“大村町”,再到如今的“安徽路”,一条条以城市、地区命名的街道,都是这座城市的历史缩影。这也回答了我的疑问,每一次路名变迁都是国家命运与城市记忆的交织,新的命名既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阴影,又宣示着国家主权和文化认同。
而青岛地名的“新”,则在于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起源于上世纪初的青岛里院,旧街区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赋予新的价值。承载着美好向往的平康五里、泰福里等地名被保留,改造修整后融入了市民生活和文旅体验,成为城市历史的藏本,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地名成为观察地域文化的窗口,旧的历史获得了新的命名,新的地标保留了旧的标签,青岛地名在新旧交织中彰显历史变革和地理人文。《地名里的青岛》不仅解开了我最初的疑惑,更让深刻我体会到研究和保护地名,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地名工作从来不是简单命名更名,而是关乎国家主权、文化传承、日常生活、文旅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基础民政工作。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管理地名,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挖掘地名内涵,则有助于赓续文脉,讲好青岛故事。
地名——铭刻于大地之上的编年史
2025新入职干部 李雨桐
翻开《地名里的青岛》,那些熟悉的街道、山峦和海湾的名字又鲜活起来。因着求学的缘分,我在青岛呆了五年。无数次,我拖着行李箱走出青岛站,坐在小麦岛的海边看日落,在台东夜市里挤过熙攘的人群,这些地名不仅是我大学生活的时空坐标,更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载体。
青岛地名是独特的。以“八大关”及其十条关路为例,以长城重要关隘命名,城区里却集中了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这也使得八大关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地标。这种看似矛盾的命名,实则成就了文化上的和谐,恰恰体现了青岛城市性格——它既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着本土文化的底色。
在城市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进程中,老地名悄然消逝,新地名不断涌现,这既是时代推进的必然,也承载着文化记忆更迭的隐痛。《地名里的青岛》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变迁的记录,更在于其对地名文化脉络的梳理。太平路、登州路等老城区的街巷名称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肌理与温润的市井气息,它们延续着人们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地方归属感,而新城区的命名,如高新区、蓝色硅谷,则往往体现出一种面向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开阔视野,命名中透露出活力与对未来的想象。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将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地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式的系统性保护,也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新地名赋予人文内涵和审美品格,在命名机制中纳入公众参与、文史论证和长远规划,让新名称既能体现时代精神,也能经得起文化意义上的审视与沉淀。
地名,是铭刻于大地之上的编年史,它无声地留住了青岛的来时路,更迭之中,又将这座城引向怎样的未来。在历史积淀的温情与现代多元的浪潮之间,每一个名字的诞生与存续,都是一场持续的文化谈判。当民政工作者审批一个地名时,他们不仅在填写一份行政文书,更在参与塑造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谱系。这或许正是地名管理的社会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