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消失的秘密:戈壁滩上的“东风”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3 00:39 浏览量:1
1958年春,朝鲜半岛的硝烟刚散,汉江岸边的重建工地上,志愿军第20兵团的战士们正帮老乡盖房子。突然吹起的紧急集合号,让铁锹叮当落地——命令只有一句话:“立即停止所有工作,携带随身装备集结。”
没人知道要去哪。火车在夜色里哐当哐当跑了七天,车窗被黑布蒙得严严实实。有老兵扒着缝隙瞅,只见铁轨两边的树越来越稀,最后连草都少见,只剩黄茫茫的土。
“这是往哪开?”新兵小李拽着班长的袖子。班长叼着没点燃的烟,瞅着车顶上的机枪:“少问,跟着走就对了。”
火车在荒无人烟的小站停下,换乘卡车往沙漠里钻。风卷着沙粒打在车厢板上,噼里啪啦响。走了三天,眼前出现几顶帐篷,一个左臂留着枪疤的将军正站在沙堆上——是孙继先。
“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工程兵特种部队’。”孙继先的声音被风吹得发飘,“任务?保密。但记住,比在朝鲜打鬼子还重要。”
没人知道,这十万大军,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美国特务在中朝边境蹲了两年,连个影子都没摸着。国内的亲戚写信,地址总被退回,上面印着“查无此人”。
孙继先心里装着个天大的秘密。1957年冬天,他在朝鲜接到杨勇的电话,“回北京,毛主席要给你派新活儿”。总政办公室里,肖华把一张图纸推过来,上面画着个尖尖的铁家伙——导弹。
“建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你当司令。”肖华的手指点在地图上的戈壁,“这里,额济纳旗,没人烟,适合干大事。”
孙继先捏着图纸,手心冒汗。他打了半辈子仗,从强渡大渡河到抗美援朝,啥硬仗没见过?可导弹这玩意儿,连摸都没摸过。“我是大老粗……”话没说完,肖华打断他:“毛主席说,你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958年正月,勘察队踩着半米深的雪进了戈壁。白毛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火辣辣地疼。孙继先裹着老棉袄,跟战士们一起啃冻成硬块的馒头,就着雪水咽。有次车陷进沙窝,他带头挖沙子,冻裂的手淌着血,染红了铁锹。
选址定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最近的村子在两百公里外。战士们住地窝子——在沙地上挖个坑,顶上盖点草,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晚上躺下来,能数着星星睡觉,可风一刮,沙子就从缝里钻进来,早上起来嘴里全是沙。
最缺的是水。卡车跑三天才能拉回一车水,先紧着机器用,人喝的水带着股土腥味,沉淀下来能积半缸沙。有个新兵渴极了,偷偷喝了发动机水箱里的水,拉了三天肚子,孙继先知道了,把自己的水配额让给了他。
苏联专家来了又走了。1960年夏天,他们突然撤走,带走了所有图纸,连个螺丝钉都没留下。工地上的技术员急得直哭,孙继先把大家叫到一起,指着靶场的方向:“他们能搞成,咱中国人也能!没图纸,就自己画;没资料,就拆了样机一点点摸!”
战士们跟技术人员拧成一股绳。烧砖缺黏土,就去几十公里外挖;架电线缺杆子,就用骆驼运木头;计算数据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打,几十个人轮着算,算错了从头来,草稿纸堆得比人高。有个老会计,算弹道参数时突发脑溢血,倒在算盘上,手里还攥着笔。
孙继先的儿子后来听老兵说,那会儿将军很少睡囫囵觉。白天在工地转,晚上跟技术员研究图纸,烟抽得凶,手指熏得发黄。有次沙尘暴埋了半座仓库,他带头挖了一夜,第二天咳得直不起腰,照样站在工地上。
1960年11月5日,戈壁滩的风停了。一枚“东风一号”导弹竖在发射架上,像支银色的箭。孙继先站在指挥台,左手攥着望远镜,右手的表针滴答响。倒计时结束,导弹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拖着烟柱冲上蓝天。
“成功了!”欢呼声响彻沙漠。孙继先抹了把脸,不知是汗还是泪。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消失的十万大军,在这儿干成了惊天大事——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
后来有人问孙继先,那三年苦不苦?他总是笑:“比起强渡大渡河,这点苦算啥?咱当兵的,就是要让国家腰杆硬起来。”
那些消失的日子里,战士们写家信,地址只能写“甘肃信箱第X号”。家属们不知道男人在哪,只知道他们在“干重要的事”。直到报纸上登出导弹发射成功的消息,有人对着照片里的沙漠发呆——那沙丘的形状,像极了丈夫信里描述的样子。
这支“失踪”的部队,用三年时间,在戈壁里种出了“东风”。他们没留下名字,却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挺直了腰杆。
这支消失的大军,是沉默的脊梁。他们把青春埋在沙漠,把名字刻进国之重器。没有他们在戈壁滩上的坚守,就没有后来的“两弹一星”。那些被称为“失踪”的日子,其实是用热血和汗水,在为国家的安全铺路。
(文献来源:《孙继先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航天史(第一卷)》(中国宇航出版社,2006年版)、《额济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上一篇:胜负彩第25106期大势:德乙首轮主场优势大
- 下一篇:祥子买得起新洋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