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副省长挺东风!新能源智能网联冲刺,全省汽车要领跑?

发布时间:2025-07-17 01:43  浏览量:1

湖北人聊汽车,绕不开东风;中国汽车聊转型,绕不开湖北。7月14日,湖北省副省长程用文直奔东风公司,一句话砸出来:“以更大力度推进东风公司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这话听着是官话,实则是给湖北汽车产业下了“冲锋令”——东风要是跑不起来,湖北汽车这条大腿可就真悬了!

一、东风不是“普通国企”,是湖北的“汽车命根子”

先掰扯个冷知识:湖北人每10个就业岗位里,就有1个跟汽车相关;全省工业增加值,汽车产业占了近1/5;就连武汉街头跑的出租车,10辆里有8辆是东风的。你说东风对湖北意味着啥?不是简单的“纳税大户”,是真金白银的GDP,是千家万户的饭碗,是湖北在全国工业版图里的“腰杆子”。

但这两年,“腰杆子”有点软。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30%,东风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才15%;比亚迪一年卖200多万辆新能源车,东风旗下的岚图、纳米、东风风神加起来才刚过20万;就连隔壁的安徽,靠着蔚来、奇瑞,新能源汽车产量都快追上湖北了。以前东风是“带头大哥”,现在新能源赛道上,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后浪”都快把大哥拍在沙滩上了——再这么下去,湖北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怕是要保不住。

副省长这次调研,第一站就扎进岚图工厂,问生产、问研发、问市场,说白了就是看:东风到底有没有“打翻身仗”的底气?岚图CEO卢放估计手心都冒汗——毕竟去年岚图销量刚过5万辆,跟理想L系列单月2万辆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程用文副省长说了句关键话:“准确把握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翻译成人话:别盯着眼前的销量焦虑,要看清楚新能源、智能网联这两条“生死赛道”,你东风跑在最前面,全省的小兄弟才能跟着喝汤。

二、副省长的“三化”指令,藏着湖北汽车的“救命符”

座谈会上,程用文副省长提了三个关键词: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这“三化”听着眼熟,但放在东风和湖北身上,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得很,却必须往下摁。

先看“智能化”。现在的汽车早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是“带轮子的超级计算机”。特斯拉靠自动驾驶抢市场,华为问界靠鸿蒙座舱圈粉,就连新势力们都在卷“城市NOA”“代客泊车”。东风呢?去年推出的某款新能源车,车机系统还在用三年前的芯片,语音助手反应比老年人用智能手机还慢。程用文说“紧盯客户需求”,客户现在的需求是啥?是开车不用摸方向盘,是坐在车里能刷剧、能办公、能点餐。东风要是再在智能化上“慢半拍”,别说高端市场,就连10万级家用车都要被比亚迪、五菱抢走。

再看“高端化”。以前东风靠“东风日产”“东风本田”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合资品牌的核心技术、高端车型,话语权都在外方手里。就像东风日产的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混得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干脆“卖身”给东风自己运营——可没有核心技术,光靠换个标就能高端起来?难!程用文说“塑造新优势”,这优势只能靠自己造。岚图为啥要啃高端SUV、MPV市场?就是想从“东风牌”里撕出个“高端标签”。但实话实说,岚图追理想、蔚来,就像中学生追大学生——差距不小,但不追就永远没机会。

最后是“绿色化”。这可不是简单的“多造电动车”,是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回收的全链条绿色。湖北有武汉“车谷”、宜昌锂电之都、荆门循环经济基地,按理说产业链基础不差,但问题出在“散”。比如电池,湖北有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武汉基地,但正极材料、隔膜这些关键部件,还得从江苏、广东买;电机,东风自己能造,但高端扁线电机的专利,还捏在外国公司手里。程用文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说白了就是要把这些“散珠子”串成“项链”——让东风的整车研发、亿纬锂能的电池、华中科大的电机技术,在湖北本地就能“结婚生子”,而不是各玩各的。

三、产业链协同:湖北汽车的“朋友圈”得这么建

程用文副省长有句话特别实在:“以东风公司为纽带,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话戳中了湖北汽车产业的“老毛病”——以前东风当“大哥”当惯了,总想着自己吃肉,不给小弟分汤;小弟们也习惯了“等靠要”,东风给图纸就生产,不给就躺平。现在不行了,新能源赛道是“团战”,不是“单打独斗”。

举个例子:特斯拉在上海建超级工厂,不仅自己年产200万辆,还拉来了100多家配套企业,从电池到内饰,本地化率超过95%。结果就是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一飞冲天”,2023年产量占全国1/5。湖北呢?东风的新能源车,电池靠宁德时代(福建),芯片靠高通(美国),连座椅面料都有30%要从浙江采购。不是湖北没企业,是这些企业跟东风“不熟”——东风的研发部门在武汉,零部件采购却在广州总部,本地小企业想接订单?门儿都没有。

现在副省长要东风当“纽带”,就是逼着东风打开“朋友圈”。比如岚图搞新车型研发,不能自己关起门来画图纸,得拉着武汉的光庭信息(智能座舱)、襄阳的骆驼股份(电池回收)一起干;东风风神要降成本,得优先采购荆州的法雷奥(车灯)、十堰的东风零部件(底盘),而不是舍近求远找外地供应商。只有这样,湖北的汽车产业链才能从“东风一家独大”变成“大家一起胖”——东风吃肉,小弟们喝汤,汤里再加点料,最后熬出一锅“湖北汽车浓汤”,香飘全国。

四、政策红包够不够?企业还缺啥“硬通货”

程用文副省长说“优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项目全周期服务”,这话听着暖心,但企业更关心:政策红包是“口头支票”还是“真金白银”?

湖北这几年没少给汽车产业发红包:2023年出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真金白银补贴研发;武汉“车谷”给新能源车企最高1亿元落户奖;襄阳对电池回收企业免税……但企业最怕啥?怕政策“一阵风”,怕部门“踢皮球”。有个湖北本地零部件企业老板吐槽:“去年申请研发补贴,跑了5个部门,盖了12个章,最后钱到账时,项目都快黄了。”

副省长说“靶向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这个“靶向”就得往这些痛点上打。比如能不能建个“汽车产业服务专班”,企业遇到用地、融资、审批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人;研发补贴能不能“即报即审”,别让企业等得花儿都谢了;智能网联汽车要测试,能不能开放武汉三环线作为“无人车试验场”,让技术落地速度再快一点?

但话说回来,政策只是“催化剂”,企业自己得有“造血能力”。东风最大的问题不是缺政策,是缺“狼性”。以前靠着合资品牌“躺赢”惯了,现在要自己下场拼新能源,总想着“慢慢来”“稳一点”。可汽车产业转型是“生死赛”,比亚迪一年投200亿搞研发,蔚来把总部搬到合肥,人家都在“拼命”,东风要是还“佛系”,政策红包发得再多,也填不满落后的坑。

五、从“东风牌”到“湖北造”,这步棋能不能赢?

有人说:湖北押宝东风,是不是太冒险了?万一东风转型失败,全省汽车产业不就塌了?这话有道理,但换个角度想:湖北不押东风,还能押谁?

全国汽车产业现在是“战国时代”:上海有特斯拉、上汽,广东有比亚迪、广汽,安徽有蔚来、奇瑞,浙江有吉利、极氪……每个省都在抱“龙头”。湖北的家底就是东风,不把东风扶起来,难道等着别的省来“收割”?

其实东风不是没机会。论技术,东风有50多年造车积累,军用越野车技术全国顶尖,现在转型新能源,底盘调校、整车安全这些“老本行”还是有优势;论产业链,湖北有武汉“光芯屏端网”、襄阳“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十堰“商用车之都”,从芯片到整车,基本能实现“省内闭环”;论人才,华中科大、武汉理工大每年培养上万名汽车工程师,人才储备不比上海、广东差。

缺的就是“临门一脚”——把这些优势捏合起来,让东风从“湖北的东风”变成“中国的东风”。就像程用文副省长说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这不是喊口号,是要让东风在新能源赛道上,重新找回当年“东风吹,战鼓擂”的霸气。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湖北人对东风,感情深着呢。上世纪60年代,十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十堰,在山沟里造出第一辆东风卡车,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现在,东风要在新能源赛道上“二次创业”,湖北人照样愿意给它鼓掌、给它加油。但掌声和加油不能当饭吃,东风得自己争气——把智能化搞上去,把高端品牌立起来,把产业链串起来。

副省长的“冲锋令”已经下了,东风要是跑起来,湖北汽车就能跟着起飞;要是还磨磨蹭蹭,别说引领全国,怕是连“中部老大”的位置都保不住。毕竟,汽车产业的江湖,不相信眼泪,只相信速度。东风,该踩油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