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新华社也发文了!武汉大学最新回应,正义终于要来了?
发布时间:2025-08-02 02:28 浏览量:1
闹大了!新华社也发文了!武汉大学最新回应,正义终于要来了?
几天前,一纸法院判决,让一桩沉寂许久的校园纠纷,再度冲上风口浪尖。
紧接着,武汉大学发布了一则通告,表示将对涉事的两名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复核。
一边是曾经被处分的男生肖某某,另一边是当初举报维权如今却面临学位论文审查的女主杨某某。
这出反转大戏,到底演的是哪一出?
这一切,还要从2023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武汉大学的图书馆里,杨某某发现对座的男生肖某某行为异常,怀疑对方在对自己进行不雅举动。
她用手机拍下视频,现场与肖某某对质,并让其写下了一封道歉信。
随后,杨某某将此事反映给了学校。
几个月后,因认为学校处理过慢,杨某某选择在网络上公开此事,一篇长文瞬间引爆舆论。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武汉大学迅速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理由是“存在不雅行为”。
处分一下,肖某某立刻被卷入网暴的漩涡,个人信息被扒得底朝天,甚至照片被做成遗像,生活与学业尽毁。
他被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肖某某的家人站了出来,称孩子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所谓的不雅动作,只是因为瘙痒难忍在抓痒而已。
一时间,舆论开始分化。
之后,杨某某将肖某某告上法庭,要求认定其构成性骚扰。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宣判,驳回了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判决认为,不能认定肖某某的行为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性骚扰。
这个判决,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了新风暴的起点。
网络舆论彻底反转,矛头齐刷刷地指向了杨某某。
愤怒的网友开始深挖杨某某的背景,很快,她的硕士学位论文被指存在数据造假、格式错误等诸多学术不端问题。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在判决和新舆情的双重压力下,武汉大学宣布,重启调查。
网络上的声音,早已吵成了一锅粥。
有人认为,肖某某总算沉冤得雪,法院的判决还了他清白,学校当初的处分就是为了平息舆论的草率之举。
也有人觉得,无论如何,杨某某最初勇敢站出来维权的行为没有错,只是后续的处理方式可能存在争议。
更有人指出,整件事里最该被审视的,是武汉大学。
从一开始被舆论推着走,快速给出一个模糊的处分决定,到现在舆论反转,又赶紧成立工作组说要重新调查,显得非常被动。
作为一个看客,也作为一个曾在象牙塔里待过几年的人,我的看法是,这出闹剧里,没有赢家。
先说肖某某。
因为一个在公共场合可能不太雅观的私人动作,被拍下视频,被定性,被网暴,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
即便今天法院还了他法律上的清白,那些精神创伤和名誉损失,又该如何弥补?
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再说杨某某。
假设她最初的感受是真实的,那么在一个可能受到侵犯的情境下,她选择留证、举报,这本身是法律赋予她的权利。
但从把事件曝光到网络,引发对另一个个体的“网络公审”开始,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当她享受着舆论支持带来的“胜利”时,也应该预料到,当潮水褪去,自己同样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最后,必须说说武汉大学。
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本应是规则与程序的守护者。
然而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却处处透露着“和稀泥”与“平息舆论”的思维。
当初的“记过处分”,通报里语焉不详,究竟是依据哪条校规,肖某某的行为具体如何定性,至今没有清晰的解释。
这种做法,既无法让被处分者信服,也未能给关注此事的公众一个明确交代。
如今启动复核,看似是直面问题,但更像是被新的舆论推着走的又一次“应急处理”。
一所大学的公信力,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摇摆和和稀泥中,被慢慢消耗掉的。
你的每一次“正义执行”,都可能是在给自己挖坑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看到不平事,拍下来,发出去,似乎成了伸张正义最快的方式。
这种方式确实在很多时候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但它也是一柄双刃剑。
肖某某在图书馆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或许确实不雅。
杨某某感到被冒犯,想要讨个说法,也合情合理。
但从她选择将一个可以通过校内程序、甚至法律途径解决的个体冲突,直接升级为一场网络狂欢开始,她就亲手点燃了一堆自己也无法控制的野火。
网络没有法庭的质证程序,也没有严谨的证据链要求。
它有的是情绪,是标签,是站队。
当“武大女生”、“性骚扰”、“本地有权有势”这些标签被贴上后,肖某某在网络世界里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真相是什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人们需要一个靶子来宣泄情绪。
而当法院判决让剧情反转,杨某某自己,也立刻成了新的靶子。
从“维权英雄”到“诬告者”,也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
这种由网络舆论主导的“正义”,是脆弱的,也是危险的。
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今天它可以把你捧上神坛,明天就能把你踩进泥潭。
当你试图借助舆论的力量去“公审”别人时,就要做好有一天自己也被同样的方式“审判”的准备。
程序正义,是保护我们所有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说个体在网络浪潮中的沉浮还只是个人选择的后果,那么,本应作为定海神针的机构,在浪潮中的摇摆,则更令人警惕。
在这场风波中,武汉大学的角色,始终有些尴尬。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学校接到举报后,能够启动一个独立、透明且严谨的调查程序。
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听取双方的陈述,调取完整的监控,而不是仅仅依据几段被剪辑过的视频和一封在胁迫下写成的道歉信。
如果调查后,能给出一个事实清晰、依据充分、适用规则明确的处理决定,并向双方当事人进行详细说明。
那么,即便这个决定无法让所有人满意,至少,它在程序上是站得住脚的。
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学校处理问题,不看舆论,只看事实和规则。
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为了“降温”而给出的模糊处分。
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短期看是平息了风波,长期看却是对自身权威的巨大伤害。
它让学生觉得,原来校规的执行是有弹性的,是会受到网络声量大小影响的同时,也让公众觉得,这所百年学府,在处理危机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公平公正,而是公共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强调程序?
因为程序,是约束权力的缰绳,也是保护弱者的盾牌。
它保证了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被多少人指责,你都有权利得到一个公平的对待。
当一个机构放弃了对程序的坚守,转而向舆论的压力妥协时,它伤害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当事人。
它伤害的是所有人对这个机构的信任,以及对规则本身的敬畏。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起发生在大学图书馆里的纠纷,是因为它像一个缩影,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命题。
归根结底,它让我们看到两件事。
第一,在愤怒上头、想要上网“伸张正义”前,请停一秒。
想一想你看到的是否是全部真相,想一想你发出去的文字和图片,会对一个具体的人造成何种无法挽回的伤害。
第二,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对规则和程序抱有最大的敬畏。
因为一个不被情绪左右、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的社会,才是对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保护。
请记住,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勇闯天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