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一名13岁初中生,在持续高温下走路上兴趣班,回家后倒地
发布时间:2025-07-20 18:15 浏览量:8
夏天热得像蒸笼,13岁男孩顶着大太阳走路去兴趣班,回家后突然倒地。
前几天门诊接诊一个紧急情况,13岁,男孩,家长说他中午走了二十分钟的路去兴趣班,没吃午饭,课上完走回来,还背了一包书,回家刚进门就“扑通”一声倒下了。
当时孩子脸通红,浑身大汗,呼吸急促,意识也模糊,吓坏了一家人。
这种天气,成年人都走不动路,更别说一个还在发育的孩子了。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年轻、身体好,顶多出点汗,不会出事。但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本来就不成熟,皮肤散热慢、出汗机制也没发育完全,碰上高温加负重,风险比大人还高。
我们常说“热晕了”,其实就是轻型热射病的表现。再严重点,不光会晕,还可能高烧、抽搐,甚至影响大脑功能。
这个小男孩就是典型的高温脱水+热应激,如果再晚送来一点,后果真不敢想。
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中不中”的事儿,其实这事儿不是非黑即白,它是有过程的。
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度脱水:口干、乏力、不想动,这时候只要及时补水、休息,问题不大。
但如果硬撑着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会出现核心升温,也就是体温超过38.5℃,伴随着头疼、恶心、注意力下降,这是热衰竭的信号。
再往后发展,意识模糊、晕倒、体温飙升到40℃以上,这就不是简单的中暑了,是热射病,这是急诊室里夏天最怕收的病人之一。
关键问题在于,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生病了。特别是孩子,很多时候感觉不舒服也不会说,家长一看还能走路,就没当回事。
我见过一个女孩,站在操场上晒了一个小时,回去洗个澡就睡觉,结果晚上高烧40℃,送到医院已经意识不清了。
别等身体报警了才想起查地图,只要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间超过20分钟,就应该开始注意身体有没有出汗变少、头发发沉、讲话迟钝这些小信号。
很多家长还是照常安排孩子上兴趣班、走路锻炼、户外活动,完全没根据温度调整节奏。
这不是锻炼意志,这是拿身体做赌注。
40℃的天气里,户外活动时间应该严格控制在早上9点前、下午5点后,避开正午高温时段。这不是说说而已,哪怕就提前或推迟一个小时,对身体的负担都能差出一大截。
出门前要提前补水,不是渴了才喝。建议孩子出门前喝200毫升温水,途中每15-20分钟补一次水,每次100毫升左右,保持小口慢喝,不要一口闷。
还有一点,别让孩子背太重的书包。大多数中小学生的书包都超过了体重的15%,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温下身体早就出汗脱水了,再加上负重,循环系统压力成倍增加,晕倒、虚脱、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很容易就来了。
穿衣方面,建议穿浅色、透气、宽松的棉麻衣服,别穿黑的、紧的、厚的,尤其别让孩子穿紧身牛仔裤、运动外套这些不透气的衣物出门。
吃饭也要注意,高温会导致食欲下降,但不能不吃主食。建议少量多餐,选择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搭配富含钾元素的水果,比如香蕉、橙子,有助于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有些家长还说:“我们小时候都光着膀子在地里疯跑,哪有这么娇气。”但现在的气温和以前不一样了,极端高温出现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你小时候的38℃,现在已经是45℃体感温度了。
还有人说:“孩子出点汗好,排毒。”这个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出汗是为了降温,不是排毒,而且出太多汗会加速体液流失,造成低钠血症,反而更危险。
再说一次,孩子身体的汗腺和循环系统还没发育完全,不能像大人那样“扛一扛就过去了”。
我家隔壁的一个邻居,初中生,夏天坚持每天跑步训练,突然有一天跑完回家倒在门口,醒来已经在输液了。他爸妈也是那种“孩子不能娇惯”的观念,后来吓得一整个暑假都不敢让他出门。
与其事后追悔莫及,不如提前防一防。尤其是现在,不光天气热,紫外线指数也高,晒久了不只是中暑,还可能晒伤、皮肤发炎,甚至影响眼睛健康。
你仔细想,孩子倒地前一整天的细节:没吃午饭、路程太远、天气太热、负重太重、水没喝够、衣服不透气、回来没及时休息,这每一项都在给身体加码。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倒地”了再抢救,而是从生活习惯上把这些“诱因”一点点减掉。
不要等身体撑不住了才想着去医院,平时多一点细心、多一点常识,很多事根本不会发生。
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运动安排,这些看着普通,才是真正的健康底子。
特别是现在这种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更要主动适应环境,不能硬套“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老思路。
孩子再小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理极限,不是说年纪小就“耐折腾”,别再用过去经验去衡量今天的风险。
说到底一句话:命是自己的,身体不会骗人。
这年头,天热不是小事,倒下就可能是大事。
你看个孩子走路去上个兴趣班,都可能倒在家门口,那你还敢随便出门不带水、不防晒、不补觉吗?
人啊,就怕“知道很多道理,却做不好一件事”。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能真把“预防比治疗重要”这句话,放在心里,不光还能做得到。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你关心的人。健康这事儿,不怕多说,就怕没人说。继续关注,我们一起守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底线。
参考文献:
[1]魏春艳,李建国.高温天气下中暑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11):869-871.
[2]张志强,刘玲.儿童高温中暑的风险因素及干预建议[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4):441-4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 上一篇:中国无人机独步天下
- 下一篇:大成弘远回报一年持有混合A近一周上涨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