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温引起的情绪中暑

发布时间:2025-07-08 23:15  浏览量:1

连日来,全国多地被高温热浪包裹,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也持续处于40℃左右高温的“炙烤模式”。

西湖苏堤

最近几天,杭州火车站连续发生两起自杀事件。

一,杭州东站卧轨事件。

7月5日16时34分许,G7545次列车驶入杭州东站即将停靠25号站台时,一名旅客突然跳入股道。列车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因距离较近刹车不及,与该旅客发生碰撞。车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中心,将该旅客送医救治。

二,杭州南站坠楼事件。

7月7日15时30分许,旅客汪某(男,42岁,持当日G2331次杭州南至余姚北车票)在杭州南站候车室二楼商业区,自行爬上二楼护栏扶手并跳下。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将汪某送至医院进行抢救。

这两人自杀,引发公众对高温天气下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极端高温是否会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两起自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恰好是一天中气温很高的时段。

气象数据显示,杭州7月上旬的高温日数已打破近十年同期纪录,连续五天最高气温都在40℃左右,体感温度更是逼近50℃。这种罕见的持续高温,不仅容易导致人体中暑,更在悄悄侵蚀着人们的情绪堤坝,导致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即情绪中暑。

为啥高温天气会导致情绪中暑呢?

在人体这个精密的“仪器”中,大脑下丘脑扮演着“双重指挥官”的角色——它既要监控体温变化,通过出汗、血管扩张等方式维持37℃左右的恒温;又要调节情绪波动,平衡兴奋与抑制的神经信号。在适宜的温度下,这两项工作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但当遭遇持续高温时,下丘脑就会陷入“超负荷运转”的困境。

医学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5℃,人体散热效率会急剧下降。此时下丘脑需不断向汗腺、皮肤血管发出指令,促使身体通过大量出汗降低体温。这种高频次的“指令输出”会消耗大量神经资源,就像一台同时运行多个大型程序的电脑,难免出现“卡顿”。为了优先保障体温调节,下丘脑会主动抑制部分非必要功能:比如减少饥饿信号的传递,这就是为什么高温天人们常觉得“没胃口”的原因;再比如降低情绪调节的敏感度,让大脑进入“简化模式”。

当高温持续超过人体耐受极限,下丘脑的“简化模式”就可能演变成“紊乱模式”。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而掌管冲动行为的杏仁核却异常兴奋,导致人变得易怒、焦虑、暴躁、缺乏耐心。临床数据显示,情绪中暑的发病率会随气温升高而上升:当温度超过38℃时,焦虑症就诊人数会增加23%,冲动行为发生率则上升18%。那些本身就存在心理压力的人,在高温催化下,更容易走向情绪崩溃的边缘。

看不见的“热应激”:高温如何放大心理压力。

高温对心理的影响,远不止“情绪烦躁”这么简单。它更像一种持续的“热应激”,通过生理、环境、社会三重维度放大人们的心理压力。

从生理层面看,高温会导致人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血清素、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减少,人会陷入莫名的低落;而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升高,则会加剧紧张感。这种化学失衡,让本就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更难控制情绪。

环境层面的连锁反应同样不可忽视。持续高温导致的停电、交通延误、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会间接增加生活压力。有调查显示,高温天气下,通勤时间每增加10分钟,人的焦虑指数就会上升5%;而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暴露在热浪中,出现情绪问题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

更隐蔽的是社会层面的“温度歧视”。老年人、低收入群体、户外劳动者等群体,在高温中面临的风险更高——他们可能缺乏充足的降温设备,或因工作性质不得不承受酷热。这种“温差”带来的不公感,会进一步加剧心理失衡。

杭州两起自杀事件中的当事人,我们虽无法知晓其具体困境,但可以推测,高温或许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对“情绪中暑”:给心灵降降温的实用指南。

面对高温引发的情绪危机,我们既需要个人层面的自我调节,也离不开社会层面的支持体系。

对普通人而言,预防“情绪中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物理降温,尽量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外出,室内保持通风,通过温水擦浴等方式维持体感舒适。

其次是营养调节,多喝温开水、绿豆汤等补充电解质,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B、镁元素的食物,帮助稳定神经。

第三是情绪管理,每天留出15-30分钟“静心时间”,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一旦出现持续烦躁、失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从社会层面看,公共场所应加强对高温天气下人群的关注。像火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可设置“清凉休息区”,配备降温设备和心理疏导志愿者;用人单位需落实高温作业保护措施,避免因过度劳累引发情绪问题;社区则可针对老年人、独居者等群体开展定期探访,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危机。

杭州两起事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高温天气下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盲区。

当热浪席卷而来时,我们不仅要给身体防暑降温,更要为心灵撑起一把“遮阳伞”。因为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