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中暑,有人溺水,有人心梗,高温下一定要注意这几点

发布时间:2025-07-08 00:02  浏览量:1

夏天一到,天气像是突然变了脾气,太阳白花花地往下砸,地面热得能烫脚,空气也像蒸锅里的水汽一样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高温天不只是难受那么简单,真是有的人热出了问题,有的人命都搭上了。你以为顶多就是出点汗、晒黑点皮肤?其实,中暑溺水心梗这些严重的事,往往就在你不以为意的一瞬间发生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平时运动多,不容易出事。可现实是,高温对身体的影响,跟你年纪、性别、体质统统都有关。有人晒一会儿就头晕,有人突然倒下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尤其是那种闷热潮湿的天气,汗都出不来,身体像被封死一样,危险就藏在这看不见的“闷”里。

中暑不是简单的晒一晒就晕了头,而是一整套身体失控的过程。当外界温度太高、身体散热受阻,体温升高到40℃以上时,大脑、心脏、肝肾等器官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时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甚至多器官衰竭。热射病就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高得吓人。如果一个人突然倒地、皮肤烫、又没出汗,那就是红灯大闪,必须立刻送医。

这时候有些人想着自己扛得住,或者喝点冷饮、吹吹空调就没事了。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中暑是个进阶的过程,轻微的热痉挛、热疲劳,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就进展成致命的热射病。

而且高温天人体本来就容易脱水,电解质紊乱加上持续高温刺激,心脏的负担会大大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慢病群体,更是高危人群。

说到高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热”,但真正危险的,是“湿”和“闷”。天气一闷,人就容易烦躁、出汗不畅,身体散热机制被打乱。这个时候,哪怕你在室内、哪怕有空调,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你发现自己头晕、心慌、恶心,就别忍了,赶紧找个凉快的地方躲起来,喝点含盐分的饮料,别光靠矿泉水撑着。

再说说溺水。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夏天热,去游泳、玩水不是很正常吗?怎么也跟高温扯上关系?其实,高温本身不会让人溺水,但高温会让人疲乏、注意力下降、反应变慢,加上水中温差刺激,意外就容易发生。

尤其是很多人在饭后、喝酒后下水,身体状态根本不适合游泳,肌肉容易抽筋,脑供血也不够,一旦手脚发软、头晕呛水,很快就可能沉下去。

别以为溺水时都会扑腾挣扎,其实九成的人溺水时是“安静”的。因为一旦呛水,声带反射性关闭、呼吸道被水封死,人根本没法呼救。再加上很多人喜欢去野外水域,水底情况复杂,水草、暗流、深浅不一,很多悲剧就是在这些地方发生的。

更重要的是,高温会增加心脏负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随之上升。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血管会扩张,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就变得频繁。

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是心跳加速、出点虚汗,但对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这就是压倒骆驼的稻草。心梗、脑梗这些突发事件,常常是在高温天突然上演的。

尤其是早上和傍晚,是心梗高发时段。很多人习惯早起锻炼,觉得凉快,其实这个时候气温还没升上去,但湿度大,血管收缩剧烈,心脏负担反而更重。

如果一早空腹运动、没有补水,很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而下午高温时段,身体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也是心梗、脑梗的高风险时间段。

高温不是吓唬人的“酷热”,而是实打实的“健康杀手”。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慢病患者的,一定要格外小心。老人身体调节机制差,感知温度不敏感,有时候已经中暑了自己都不知道。孩子则是水分流失快、代谢快,一晒一玩就脱水,回来就开始发热、精神差。

你以为开个空调就万事大吉?其实空调房也有坑。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环境中,身体的散热机制会被“欺骗”,出了门温差一大,血管突然扩张收缩,容易引发血压波动、心律异常

再加上空调房空气干燥,有些人一整天不喝水,结果还是脱水。高温天,千万别等口渴了才喝水,那时候身体已经缺水了。

除了身体层面的风险,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情绪问题。天气一热,人就容易烦躁、易怒,心理上的压力也会悄悄上升。

长期高温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焦虑、疲劳等问题。尤其是长期待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的工人、快递员、外卖员,他们的身体和情绪承受的压力都比常人更大。

说到底,高温带来的不是一个“热”字那么简单,它会让身体整个系统都受到挑战。从神经系统到循环系统,从消化系统到心理状态,几乎没有哪个器官可以躲过高温的“追踪”。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暴露、合理安排作息、适时补水、关注身体信号。

别把“中暑”、“溺水”、“心梗”当成别人家的事,在高温下,谁都没有“天然免疫力”。有时候,一口水、一顶帽子、一个避暑的决定,可能就是你和危险之间的分水岭。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1. 《热射病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

2. 《夏季高温环境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2021

3. 《我国溺水死亡的流行特征与预防对策》,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