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的任弼时,现在都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么厉害

发布时间:2025-07-17 18:49  浏览量:8

毛主席曾说过:“在陕北是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但由于任弼时因为去世的太早,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他。

其实他可以说是堪称上可定国安邦,下能鏖战沙场的全才。

国士无双的任弼时,现在都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么厉害

1949年10月1日,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缓缓升起,礼炮齐鸣,山河肃穆。

这是一个注定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时刻,但此时有一位作为“五大书记之一”的领导人,却缺席于这一国家命运转折的历史现场。

他就是任弼时。

那天,他没有登楼,也没能站在城楼南侧的位置上,因为他病了,病得很重。

玉泉山,距城楼不过十余公里,他却无法靠近那面曾在梦中无数次升起的国旗。

高血压加糖尿病,多年积劳成疾,已经压垮了这位党内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红军老将的身体。

他从未真正休息过。长征时期,身患疟疾的他只能在担架上指挥;延安时期,任弼时就被医生反复警告要“停下工作”;可他停不下来,仍然带病参与整风、整军、整党工作。

1950年10月,共和国刚满一周岁,任弼时撒手人寰。年仅46岁。

他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后来许多人都不知道他。

可在建国前的党内、军内,任弼时的声望与地位都非常高。

任弼时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即转为中共党员。

18岁入党,21岁接替张太雷代理团中央书记,23岁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史上最年轻的“常委级”干部,迄今无人超越。

他是党早期的组织型人才,曾负责共青团系统整顿和白区地下交通体系建设。

1931年,任弼时27岁,成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核心领导之一,进入苏区中央局常委。那年中央局八人名单中,他位列第二,仅次于项英,排在毛主席、朱德、周恩来之前。

1934年春,湘赣边区形势骤紧。蒋介石调重兵围剿苏区,任弼时与王震、肖克率部突围,数次击溃敌军追剿,赢得战略主动。

7月,红十七师、红十八师合编为红六军团,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贵州会师,组成长征先遣队,向西北突破。

次年,红三军改编为红二军团,任弼时出任政委。

红一方面军政委先是毛主席,后由周恩来担任;红四方面军为陈昌浩;而红二方面军的政委,只有任弼时一人。

朱老总对红二方面军评价极高,他说过:“二方面军始终都是好的,听指挥的。”

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在川康边境会师。张国焘试图另立“中央”,图谋分裂党和红军。

任弼时看出其野心,与贺龙、朱德等联名反对,成为公开与张国焘对抗的关键力量之一。

张国焘曾多次设局欲排挤甚至陷害任弼时,但终究未能得逞。

会师后不久,中央决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仅七人:毛主席、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张国焘、任弼时。

能在三大方面军中脱颖而出,任弼时的资历与判断力早已得到全面验证。

“党内的老妈妈”

1940年春,任弼时告别南方,回到延安,正式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党中央机关人事、后勤、调度、制度调整、干部晋升、工作纪律,乃至食堂谁吃大灶、谁吃中灶、谁分到小灶,都归他管。

当时的延安,并没有今天人们想象中的浪漫与从容,人少,事多,资源紧张,节奏紧凑,容不得半点疏漏。

来找他的人多,有的反映问题,有的请求调动,有的单纯是情绪失控。他总是耐心听完,仔细处理。

没几个月,大家就公认他是“党内的老妈妈”。

到了1943年3月,为加强中央集体领导,党中央成立书记处,成员仅三人:毛主席、刘少奇、任弼时。

任弼时由此正式步入党和国家的第一代核心层。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这是抗战胜利前夜最重要的一次政治会议,关系到中共下一步的战略走向和组织体系重构。

在这次会上,任弼时高票当选书记处书记,成为“五大书记”之一,与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并列。

抗战胜利后,形势突变。1947年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大兵压境,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三人被迫率领党中央机关向陕北腹地转移。

彼时的任弼时,身体状况已极为虚弱,医生多次警告不能再长时间劳累。

但在转战途中,他不仅要承担中央支队司令员职务,还要负责党内通信、物资调配、安全部署、会议安排。

有人形容,中央支队中他是身体最差的人,却是最忙的人。

同行者不乏年轻干部,但真正把要全局事务抓得稳、处理得细、执行得快,缺了他还是不行。

进入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任弼时虽多次病倒,却仍旧坚持每日与周恩来一同整理战役物资调拨,筹备三大战役作战计划。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能做到前后衔接、补给精准,除了一线统帅指挥得当,后方统一调度也是关键。

他在极度虚弱中坚持值班,每次会议前通宵整理文件、核对人名、补充材料,安排军区与各地支援物资的运输和接收。

毛主席后来回忆:“在陕北是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任弼时16岁入党,46岁病逝,整整30年,把全部的青春、意志和体力交付给了中国共产党,交付给那个从黑暗中摸索而出、几经生死的中国革命。

这三十年,他经历过敌后潜伏,参与过长征突围,负过伤,挨过冻,也长期患病。但在党内,他从不以资历自居,更未因功绩邀功。

他低调到近乎“隐身”,却是组织体系中极少数能贯通青年、军队、组织、思想、路线多个系统的关键人物。

有人说他话少事多,有人说他管得细,其实他只是格外认真。

红二军团整军建党那会儿,一位老同志曾向他表达敬意,说他功不可没。

他当即摇头拒绝,说:“你说得太过了,我没有做这么多的事情,这都是党中央领导正确,是红二军团同志们集体努力的结果。”

1949年春,全国即将解放。

他本该稍作休养,但依旧抱病投入新中国筹建的最繁重阶段。

当时,党中央急需制定关于财政、生产、人民负担、城市管理、知识分子等重大政策。

许多文件都是他带病审阅,逐字修改。他知道时间不等人,国家不等人,病也只能往后放。

4月1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任弼时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讲到一半,他脸色苍白,气息不稳,只能由他人代讲。

他没有再坚持,而是被迫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年底出发前,他提出两条要求:随行人员最少、经费尽量节省。他说:“我们国家刚刚解放,能省一分是一分。”

他谢绝带家属,婉拒配备翻译,说:“我自己会讲俄语。”他身上只带一件皮大衣,说春天穿的衣服就不添置了,“说不定到春天,就病好了,能回来了。”

到了苏联,他一边治疗,一边催促回国。1950年4月,病情稍有缓解,他立刻向党中央递交申请,要求返京工作。

医生给出的限制是每天不超过三四个小时。他接受了这个安排,却立刻致信毛主席和书记处,请求加时。

毛主席勉强同意他每天工作四小时。

可他哪里听得进去。回京后第一周,他就把工作时间加到五小时;再过几天,又要求医生批准每天八小时。医生不同意,他仍然坐进办公室,文件一摞摞批,会议一场场开。

有时连身边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说:“任老,休息一下吧。”他摆摆手:“耽误不得。”

1950年10月,朝鲜战火爆发前后,他连续参与讨论,统筹相关文件,日夜不休。

10月25日凌晨,他突发脑溢血被送入医院,27日因抢救无效在北京病逝,年仅46岁。

46岁,对常人来说,是事业刚起、经验渐成的年纪,实在是太过可惜。

任弼时逝世后,毛主席沉痛地亲自扶着任弼时的灵柩,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

为了纪念任弼时,主席还亲笔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在他的追悼会上,叶剑英元帅评价道:

任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