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其实是在替父母生病
发布时间:2025-07-17 18:49 浏览量:7
行医过程中,我见证了无数患者被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折磨得寝食难安,也欣喜于用中医之法帮他们重获安宁。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夏天的一个患者,小周,17岁。他因为学习压力和父母离婚,患上了抑郁症。
最初,他只是偶尔感到心慌、胸闷,后来症状愈发严重,常常莫名感到压抑、痛哭流涕,整夜失眠,还出现了头晕、手抖、厌食等症状。
当时,他第一次来诊时,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精气神:面色青黄,舌体胖大有齿痕,脉象细弦如丝。“总觉得胸口堵得慌,像压着块石头,” 他说,“我妈一辈子爱生闷气,现在我这毛病,跟她当年一模一样。”
孩子的 “郁”,藏着父母未宣的 “结”。
《黄帝内经》有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神,而 “神” 的传递,在家庭里往往悄无声息。
小周的母亲是位典型的 “隐忍型” 女性:丈夫常年在外,她独自操持家务,受了委屈从不说,只在夜里偷偷抹泪,白天依旧强装笑脸。直到后来发现丈夫出轨,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着手中撕毁的结婚证,小周妈妈陷入沉思,她说她这一辈子活得太失败了,没有守住自己心爱的人,也没能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责,在中医看来正是 “肝气郁结” 的根源。
《景岳全书》言:“郁证非单一情志所致,多由家庭情志相感而生。” 母亲的 “郁” 未得疏解,便像一粒种子落在孩子心里,借着日常相处的 “情志感应” 生根发芽。
初诊时,他的脉象 “濡缓无力”,舌淡苔白,与母亲的 “肝郁脾虚” 证型如出一辙 —— 就像《医宗金鉴》中说的 “母病及子,子承母气”,母亲未化解的郁气,通过日复一日的相处,悄悄 “传” 给了孩子。
最后我给小周开了 “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后下)、炙甘草、合欢皮 、远志。
“这方子不是直接治抑郁的,” 我告诉他,“是帮你把心里堵着的气顺开,把不属于你的情绪包袱卸下来。”
这是因为他的 “郁”,表面是自身气机不畅,深层是替母亲承载了太多 “未发之怒”和“未泄之悲”。
逍遥散的妙处,正在于 “疏肝不伤阴,健脾不滞气”—— 柴胡像一把温柔的梳子,把缠结的肝气理顺;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补上长期 “隐忍” 耗伤的肝血;茯苓、白术健脾,阻断 “肝郁传脾” 的链条。
服药半月后,他说胸闷轻了些,夜里不再总惊醒。二诊时,我在方中加了木香、香附,取《本草纲目》“香附乃气病之总司” 之意,增强行气之力。同时嘱咐他每天用陈皮、玫瑰花煮水代茶 —— 陈皮理气,玫瑰花疏肝,像在心里开了两扇小窗,让郁气慢慢散出去。
转折发生在一个清晨。他发来消息:“昨天我妈带我去见我的父亲了,我没像以前那样心慌害怕,反而安慰起她,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愣了一下,说没事,接着我们一家三口又坐在一起吃了晚饭,我感觉到久违的开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其实这类孩子的抑郁症,在中医看来多属 “郁证” 范畴。
治疗时,除了用逍遥散、归脾汤等方剂调脏腑,更要解开 “情志代际” 的结。
正应了老祖宗的那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不属于自己的郁气散去,身体的 “气机” 自然会回归平和。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孩子:总把 “我没事” 挂在嘴边,却常年面色沉郁;总在照顾别人的情绪,却连自己喜欢什么都答不上来;吃了很多药,抑郁症却总反复 —— 或许可以提醒他:小小的身体内,有没有藏着别人的情绪?
解开它,不必愧疚。为自己活一次,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