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四阿哥?十四阿哥为什么败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23:56  浏览量:7

九子夺嫡,康熙

点开题目之前,我还以为是:为什么选择老四不选择老三。后来,发现题目是为什么选择老四不选择十四。

我就说一句:但凡有套《二十四史》,也知道康麻子就不可能把十四作为自己接班人。

哪有正常皇帝在自己晚年,把自己属意的接班人送到战场上去。万一接班人在外,自己先噶了,怎么办?大秦就是这么亡的。即便自己意外,万一接班人在战场出意外,或者打败了,又怎么办?退一万步讲,自己和接班人都不出意外,又打赢了战争,那又怎么样。姑且不说汉人王朝从来都是讲“人品贵重”“仁孝”,就是他们满人自己,野猪皮、顺治和康麻子哪个是凭战功获得的接班人资格?

所以,安排十四当抚远大将军王,就说明他根本不在康麻子内心的接班人考虑范围内。

要想理解康麻子为什么要选择老四,首先要知道在康熙朝以前,清朝就没有实施过太子制度。

之前,清朝的三次皇位更替,老皇帝在生前都没有确立过太子,继位皇帝都是在老皇帝死后,由贵族选举出来的。

这种选举皇帝的制度,对于早期还处于打天下阶段的清朝而言问题不大。但是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国家进入稳定期,仍然使用这样的制度,对政权稳定危险极大,而且不利于皇帝集权。

所以,姑且不论康熙是主观有上什么想法,还是迫于“三藩”之乱时的现实,康熙在继位后,选择通过立太子,改变清朝原先的皇位传承制度。但是这种改变是变相削了满清贵族的权,因为皇帝不再选举了。

通过这个前情提要,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第一,满清贵族对太子制度并不是很感冒,进而来说,对清朝的第一个太子,老二胤礽就不可能太尊重支持。第二,清朝高层对太子制度到底应该怎么玩,其实并不是很了解。

后面,康熙立了太子,老二胤礽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年仅两岁。后面,太子逐步长大,太子的弟弟们也逐步长大,围在太子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皇帝和太子关系就越来越差。一直到康熙西征噶尔丹、太子监国,太子一系列放飞的行为,让康熙彻底爆发。因为不知道太子制度该到底怎么玩,康熙下了一手特别的棋,他选择通过扩大其他儿子们的权势来制衡太子。在康熙的默许放纵之下,其他儿子们,特别是老八,利用满清贵族并不尊重支持太子的心态,拉拢势力、对抗太子。

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一废太子,等太子被废掉,康熙忽然发现老八的势力远远强过老二。特别是康熙明确对老八持否定态度以后,老八仍然在推荐太子中高票领先。康熙这才发现自己玩砸了。

如果让老八当太子,一个朝野归心的太子,完全可能让康熙重蹈李渊的覆辙。

所以,康熙这个时候顺势操作,战略重点变成了重点打压老八的势力。

这个时候,康熙顺势玩了一手神操作,先是干废老八的战略同盟老大,然后又复立太子。

虽然老二胤礽被废了一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复立的老二斗争的目标必然是老八一党。

等到老二、老八都得差不多,两败俱伤以后。

康熙上台,先是重新废了老二,然后痛骂老八是“辛者库贱婢”的儿子,否定老八继位的可能(这段是写进实录的)。

实际上,康熙五十二年以后,康熙默定的接班人选择范围内,实际上就两个人:老三、老四。

这两个人争宠的打法完全一致,就是保持低调、拼命在老爹面前表现仁孝,哄老爷子开心。

至于为什么康熙最终老四,而不是老三。

我觉得是有点偶然性,可能与发生在康熙五十六年的孟光祖事件有关。孟光祖是老三的门人,打着老三的旗号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十分活跃,不仅有拉拢官员的嫌疑,还肆意收受贿赂,很快就被康熙发现,严肃处理。孟光祖事件,无论是老三有意通过孟光祖拉拢外人,还是老三管理门人不力,说明老三要么阴险、要么无能,对于接班人的选择都是扣分项。

在孟光祖事件以前,老三可能是占优的,这明显的指标,按照康熙实录的记载,死前十年康熙每年都去老三、老四他们两家,但是头几年基本都是去老三家。孟光祖事件以后去老四家才逐步多了起来。

至于后面安排十四出征,很明显就是给默定的接班人顺利继位创造条件。

同样,也说明十四出征的时候,康熙可能已经在内心默定老四胤禛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