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遗珍——《丝绸之路文物(三》)原地封

发布时间:2025-07-15 14:10  浏览量:8

古道遗珍——《丝绸之路文物(三》)原地封

卢 云

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基本走向的三条陆上通道。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我们称为“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许多“遗物”,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国邮政分别在2018年5月19日和2021年6月12日分别发行了两套《丝绸之路文物》邮票。2025年5月18日发行《丝绸之路文物》邮票为第三组,展现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上4件珍贵的文物。

与以往不同,此套邮票选择在国际博物馆日发行,同时4件珍贵的文物都是中国各家博物馆馆藏珍品。该套邮票主题原地可以选择文物主管单位国家文物局(图1)。

图1

图1为国家文物局所在地北京五四大街甲31号沙滩邮政所(邮编100009)寄发封。

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1995年10月,中国和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乡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一处墓地上进行考古挖掘(图2、3)。考古人员挖开了一座两人合葬的古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发现即引起轰动,并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图2

图2为出土地新疆民丰兰城乡邮政所(邮编848505)寄发封。

图3

图3为出土地邮政启用“新疆民丰 尼雅遗址(临)”日戳寄发封。

其中一面色彩鲜艳的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是呈圆角的长方形,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锦上织着8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除去文字之外,还有用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形纹,方寸不大但内涵丰富。

这面织锦大小跟成人巴掌差不多,实际上是古代男子射箭时,胳膊上佩戴的一块保护膊,护膊的作用是防止弓弦反弹扫到胳膊,最后定名为汉代蜀地织锦护膊(图4)。

图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目前收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图5)。2019年8月,中国丝绸博物馆用2年时间复原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一台汉代提花机一勾多综式后,并复活了汉代的织造工艺技术。目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已成功复制3件,分别在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田地区博物馆展出。

图5

图5为收藏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乌鲁木齐老满城邮政支局(邮编830063)寄发封。

南北朝·神人纹银盘

1988年夏秋之际,在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靖远县北滩乡黄河渡口(图6、7),北山东街庄一农家新建房舍,在房基下发现这件神像纹鎏金银盘。经甘肃省博物馆鉴定为珍贵的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也是研究中西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后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图8)。

图6

图6为出土地甘肃靖远北滩邮政所(邮编730611)寄发封。

图7

图7为出土地邮票背景黄河渡口所在地甘肃景泰芦阳邮政所(邮编730401)寄发封。

图8

图7为收藏地甘肃省博物馆,兰州西津西路邮政支局(邮编730050)寄发封。

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珍宝,全称为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图9)。银盘口径31厘米,底径10.9厘米,高4.6厘米,重达3190克。经过专家鉴定,它是由纯银打造,表面鎏金,底部有圈足,采用了铸造、捶揲、模压、鎏金、浮雕等多种工艺。

银盘内壁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列置。外圈饰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蜜蜂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为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银盘中心为一高浮雕男性倚一花豹而坐,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罗马时代称为巴卡斯。这位神是植物与自然之神,但因酿酒而闻名,葡萄图案象征着他的酿酒原料。这个银盘是南北朝时期由罗马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中国的。东罗马帝国曾三次遣使到中国,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

图9

北周·凸钉玻璃碗

1983年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图10),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款国宝级文物——凸钉装饰玻璃碗(图11)。

图10

图10为出土地宁夏原州区开城邮政所(邮编756022)寄发封。

图11

此碗来自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直径9.5厘米,高8厘米,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吸引人眼球。碗腹深6.8厘米,最大径达9.8厘米,总重245.6克,通体呈现出淡黄绿色。更令人惊叹的是,碗腹上下错位排列着两周凸起的圆形装饰,这些装饰采用独特的烧吹技术制成,然后利用雕花技术进行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的整形,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

此外,碗的下腹和底部还附着一层金黄色的分化物,这层物质经科学检验属于钠钙玻璃,与波斯玻璃成份致。因此推测可能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玻璃制品。此碗不仅造型精美,而且晶莹剔透,器型完整,为我们提供了确定同类制品年代的重要参考。

固原作为丝绸之路西北咽喉门户,通过丝绸之路,这款玻璃碗流传到了中国,体现了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它不仅是我国出土萨珊玻璃器皿的代表,更是考察当时东西方贸易极为重要的资料,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见证。

凸钉装饰玻璃碗目前收藏在宁夏固原博物馆(图12、13、14)。

图12

图12为收藏地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文化西街邮政所(邮编756099)寄发封。

图13为收藏地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原州南城路临时日戳寄发封。

图14

图14为收藏地宁夏固原博物馆邮政启用宁夏固原 博物馆临时日戳寄发封。

唐·胡人牵驼载丝壁画

2005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唐代安国相王李旦孺人唐氏墓被发现,墓道两侧绘有50余平方米的大型精美出行图壁画(图15)。因现场条件所限,一些壁画上的土锈难以处理,因此被送到实验室进行清理。

图15为出土地河南洛阳古城邮政支局(邮编471023)寄发封。

2010年,在清理壁画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墨线勾勒的圆圈状图案,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清理完后面连着的线条。考古人员发现,绘制在唐氏墓墓道西壁一幅巨大的壁画,正中一匹高大雄健的骆驼昂首挺胸、抬蹄甩尾、阔步前进。骆驼背上,是捆扎好的丝绸卷和瓶子。前面牵缰绳的西域人高鼻梁、络腮胡,头戴尖帽,身着翻领长衫,脚蹬黑色高靿靴,正迈步牵驼,组成商队向西踏上丝绸之路的场景(图16)。

该壁画在洛阳地区的首次发现,为洛阳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提供了重要实证(图17),客观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场景和世俗风情,同时成为研究唐朝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该壁画目前收藏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图18)。

图17为丝绸之路起点重要文化遗址河南洛阳白马寺邮政所(邮编471013)寄发封。

图18为收藏地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洛阳邙岭路邮政所(邮编471000)寄发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