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会盟:康熙彻底解决北方游牧威胁,外蒙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发布时间:2025-05-24 07:03  浏览量:2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1691年五月,内蒙古多伦诺尔的草原上,晨风轻拂,带来阵阵马蹄声。

在这个草原上,似乎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客人,但所谓客人,只是对于草原上牧民们‬而言,一个不怎么见过的人罢了,而对于这片草原的霸主来说,这个人,是他们新的主人。

他就是康熙。

康熙帝身披戎装,稳步登上高台,目光扫过喀尔喀蒙古的汗王与内蒙古四十九旗的盟长,在他身后,满洲八旗的士兵列阵严整,火器营的大炮在阳光下闪耀光芒。

过了一会,他们纷纷向康熙跪拜,自此,喀尔喀蒙古也正式归顺大清,列入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之中。

这就是著名的多伦会盟。

明末清初,蒙古民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地区,直接受清廷管辖,享有一定自治权,而‬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今蒙古国境内,漠西厄鲁特蒙古则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漠北和漠西两部与清廷为藩属关系,其汗王需接受朝廷册封,定期朝见皇帝,但内部事务则是‬高度自治的模式。

在三大蒙古部落中,漠西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四部: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准噶尔部,这个部落在整个清朝中前期,跟大清争锋相对,一度要崛起一个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被乾隆征服,准噶尔‬游牧于伊犁河流域。

第二个杜尔伯特部则是‬居住在额尔齐斯河两岸。

第三个‬土尔扈特部位于今塔城西北地区‬。

第四个‬‬和硕特部分布在今乌鲁木齐地区。各部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而‬这种分散的结构虽保障了地方自治,却也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强大部落常侵占弱小部落的牧场,导致西北边疆动荡不安。

十七世纪初,准噶尔部逐渐崛起,1629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威逼土尔扈特部,迫使五万余帐远迁欧洲伏尔加河流域,饱受沙俄奴役,1637年,和硕特部不堪准噶尔部的压迫,迁往青海游牧,巴图尔趁机扩张,将杜尔伯特部及其他残部纳入掌控,使准噶尔部成为厄鲁特蒙古的霸主。

1665年,巴图尔去世,其子僧格继承准噶尔部首领之位。

而‬僧格的异母兄长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做了非常愚蠢的事情,他们为篡位,谋杀了僧格,在他被除掉之后,僧格的同母弟噶尔丹,当时在西藏做喇嘛,闻讯迅速返回准噶尔,这个本来岁月静好的游牧青年,因此走上了一条复仇之路,也带领准噶尔部走上了逆袭‬之路。

回到了准噶尔部‬后‬,噶尔丹果断诛杀车臣,袭杀堂兄卓特巴巴图,并囚禁叔父,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

噶尔丹雄心勃勃,不满足于统领准噶尔部,他整合厄鲁特四部,训练精锐骑兵,准备向外扩张。

1686年,噶尔丹进攻和硕特部,引发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的冲突,土谢图汗曾出兵支援和硕特部,并与和硕特汗王结为亲家,因此与噶尔丹结怨,不久,土谢图汗收留了喀尔喀另一部札萨克图汗成衰的逃亡部众,双方发生争斗,札萨克图汗成衰被杀。

噶尔丹以喀尔喀不敬达赖喇嘛、杀死其“弟弟”成衰为由,决定对喀尔喀开战。

1687年,噶尔丹率领三万精兵,翻越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他的军队装备沙俄提供的火器,并有沙俄士兵协同作战,战斗力极强。噶尔丹的骑兵席卷喀尔喀牧场,掠夺牲畜,烧毁帐篷,使喀尔喀陷入混乱。

在很多人看来,蒙古的游牧民族似乎是一个整体,但事实上,蒙古的游牧民族政权纷乱不堪,每当游牧民族崛起威胁中原王朝,都是有一个强大的执政者统一了草原,而在噶尔丹彻底崛起之前,蒙古的各部落彼此都是敌人,征战的过程就是统一的过程。

有强敌来袭,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部暂时放下成见,先解决主要矛盾,日后再处理次要矛盾,他们联合迎战噶尔丹,而‬双方在尼列图至鄂尔会诺尔展开激战,持续三日。

但‬噶尔丹的骑兵凭借速度与火力优势,彻底击溃喀尔喀三部。土谢图汗率残部仓皇撤退,牧场沦丧,部众流离失所。

沙俄趁机诱降喀尔喀,承诺提供庇护,喀尔喀的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站了出来。

哲布尊丹巴‬表示,沙俄的宗教与习俗与蒙古族迥异,语言不通,服饰不同,难以久居、所以拒绝了沙俄的拉拢,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对内主张全体内附清廷,寻求长久庇护,这就是另一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毕竟再怎么打,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始终有些渊源。

而哲卜尊丹巴的爱国立场获得广泛支持,土谢图汗率领三十余名台吉、六百余名喇嘛及两万人口,向漠南蒙古投诚。

得知蒙古的变故后,康熙帝迅速采取行动。

他派遣尚书阿喇尼前往安抚,将喀尔喀难民安置在科尔沁草原,康熙帝下令调拨归化、张家口、独石口的仓储粮食,赈济喀尔喀的饥困。他还命内大臣费扬古和明珠送去银两、茶叶和布匹,帮助喀尔喀部众恢复生计。

康熙帝允许喀尔喀购买牲畜,重建牧业经济。这些措施缓解了喀尔喀的困境,也赢得了他们的忠诚。

与此同时,噶尔丹的扩张威胁了整个西北边疆,但康熙帝并未立即诉诸武力,他深知,边疆的稳定依赖于各民族的和睦共处。因此,他优先采取劝谕与安抚的策略。

既然噶尔丹的暴行使厄鲁特各部饱受苦难,那么康熙帝就派遣使者向受迫害的部族运送粮食、布匹等物资,表达朝廷的关怀,对于噶尔丹,康熙帝多次下旨,要求他撤兵、归还喀尔喀牧场,与邻部和平相处。

相比之下,康熙的仁慈就此体现了出来。

其实噶尔丹不是不懂这些道理,但是,沙俄‬给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其实噶尔丹背后站着的,就是沙俄。

在1689年时‬,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沙俄表面与清廷保持和平,暗中却向噶尔丹提供军火,噶尔丹的骑兵装备了沙俄的火枪,而且部分战役甚至有沙俄士兵直接参战。

也是这个缘故,让草原上的所有霸主,全部不信任噶尔丹,任凭噶尔丹实力再怎么强大,他们都要投靠大清。

1690年,内附的喀尔喀部众已达十万,管理难度日益增加。

此时迎来了多伦会盟的契机。

因为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再次浮上水面,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因旧怨相争,内部矛盾激化,康熙帝认识到,仅仅提供物资不足以长治久安,必须通过制度改革凝聚力量,于是‬他借鉴满洲会盟传统,决定在多伦诺尔召开盛大会盟,协调蒙古各部关系。

1691年,康熙帝亲率上三旗从张家口出发,与下五旗会师多伦诺尔。他命令八旗军队布营设哨,喀尔喀和漠南蒙古的兵马驻扎五十里外,严禁擅入。会盟首日,康熙帝设宴款待喀尔喀汗王与漠南盟长,亲自敬酒,联络感情。

到达了多伦的第二天,康熙没有怎么休息,他就立即检阅八旗军队与汉军火器营,展示清廷军威。

在这次阅兵中,康熙帝还亲自拉弓射箭,十发九中,全军欢呼,声震草原。

这也让草原上的战士们全部对他感到信服。

随后,康熙帝取消喀尔喀的传统王公名号,改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他将喀尔喀编为四十七旗,参照漠南蒙古制度,设参领、佐领管理事务,多伦诺尔会盟化解了喀尔喀的内部矛盾,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框架。

自此‬,喀尔喀与漠南蒙古结成联盟,成为清廷北疆的坚实屏障。

会盟后,喀尔喀部众获得稳定与安全。康熙帝派遣军队保护他们的牧场,防止噶尔丹的骚扰。他支持喀尔喀逐步返回漠北故土,恢复游牧生活。漠南蒙古与喀尔喀的协作,增强了清廷的边疆防御能力。

统一了喀尔喀蒙古之后,接下来就是对付噶尔丹了。

早在‬1690年时‬,噶尔丹率四万骑兵渡乌尔札河,进逼乌兰布通,这里‬距北京仅七百里,噶尔丹的野心毋庸置疑,对于噶尔丹的这个行为,康熙帝也毫不犹豫下诏亲征,他‬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允提为副将,出兵古北口。

而‬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兵喜峰口。

康熙帝统领中路军,驻波罗和屯指挥。

三征‬噶尔丹最经典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噶尔丹再次利用智慧布下驼城阵,用万余骆驼卧地为栅,士兵藏于箱垛后发射沙俄火枪,一时之间,噶尔丹的部队变成了强大的乌龟壳,攻守‬兼备,但是大清军队跟其他的游牧军队不同,清军以红夷大炮猛轰,击断驼阵。

骑兵冒硝烟冲过沮河,攻破敌营。

噶尔丹趁夜逃至科布多,仅剩数千人马,击败了‬敌人后,康熙帝没有赶尽杀绝,还‬仍施恩惠,赠银千两,派使者劝降,噶尔丹却派两千余人假意进贡,暗藏细作,窥探清军虚实。

1695年,噶尔丹劫掠巴颜乌兰,康熙帝发动第二次亲征。

他调动十万大军,分三路进击:

康熙帝率中路军出独石口,费扬古领西路军出宁夏,萨布素率东路军沿克鲁伦河西进。

1696年,昭莫多之战成为转折点。

费扬古在昭莫多设伏,诱噶尔丹进入密林。清军居高临下,弓箭与藤牌兵齐发,夹击噶尔丹的辎重。噶尔丹再次‬大败,丢弃驼马,仓皇逃窜。

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

他命费扬古和马思哈封锁噶尔丹的退路,将其困于塔米尔河一带。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屯兵阿尔泰山,承诺擒杀噶尔丹,而‬噶尔丹的儿子赛卜腾巴珠在哈密征粮时被维吾尔首领俘获。噶尔丹的亲信丹济拉和杜哈尔阿拉布坦相继叛离。

1697年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在左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尽,其叛乱彻底瓦解。

噶尔丹这个一手推动喀尔喀蒙古导向大清的草原传奇人物,最终还是败在了大清雄厚的国力之下,对于康熙而言,噶尔丹在某种程度上帮他完成了北方草原的防御体系,或许在康熙的心中,噶尔丹也并不是那么可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