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的“高考”强省,如今都做生意去了
发布时间:2025-07-11 00:52 浏览量:1
福建这地方,地理上像个被大山包围的小岛耸在东南沿海,要说存在感,常年都在“闷声发大财”范围里。但拿考试这回事来说,你真别小看他们!有些人总喜欢只盯着长江以南的江浙苏杭,说那才叫科举摇篮。事实嘛,明清状元大多出江南,有人甚至自豪地把“状元”当家乡特产和人比。真这么绝对的事?福建人才不稀罕当面炫耀,低调得很,偏偏历史上他们高光时刻一大把,动不动还能吓得江南一哆嗦。
一聊起南宋,才知道福建人真是把“拼命读书”玩到了极致。公元1138年,三甲进士全被福建人拿下,状元榜眼探花无一漏网。当时皇帝都按捺不住好奇,问他们祖籍那地儿怎么会这么神奇?一个说家里有鱼,另一个捧了家乡清贫苦读的传统。老三一出场,白发苍苍,脱口成诗,感动得皇帝直掉眼泪,最后还抱得美人归。这不是小说情节,这是实录啊。
福建人的坚韧也就这样被雕刻进了时代记忆。谁能想到一个73岁的老人,考中进士之前活得像传说里的潦倒墨客?有时运气差点,吃都成问题。那种“拼到最后一刻都不服输”的狠劲儿挺难模仿。没有低头,也不装模作样。皇帝夸哪句就认哪句,真本事不在嘴上而是在笔下——真佩服。
再说到政策环境,不得不感慨。唐代那套靠人情“走后门”的公荐制,对远离政治中心的福建来说就是封死路。有关系的根本不用靠功夫,真才实学反而投了空。到了宋代,考试公平成了新政策,没有世家门第的暗箱操作。福建一夜之间成了新贵。因为拼真本事,他们不用再绕远走亲戚,靠的是家门口书桌上的苦读和厚重的藏书。不少史书直接用“龙门一半在福建”来夸,虽然有简单粗暴成分,其实也有点意思。
**数据说话才最有底气。宋代进士总数福建第一,全国不到三万人福建占了七千多。**其他东南省份远远落后。人均进士数量更吓人,福建比所谓的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都高出一大截。南直隶每万人只出三点几位进士,福建却能出十三点多位。当时福建三个县上榜进士数全国前三,晋江每万人差不多能出五十多个进士,只能用“离谱”形容。
越是靠近大海,地少人多,生活压力大,似乎越能逼出靠读书逆天改命的狠人。不是偶然,是必然。家里穷,田薄饭少,全村就指着科举这条道冲出命运的牢笼。福建从宋代起就是印书旺地,书楼遍地能形成习惯,代代相传。莆田的黄寿生家族好几个世代全中进士,这要搁现在,都可以写进族谱的醒目位置。
科举后期福建没有明朝时辉煌。明代后半期泉州莆田晋江三条教育聚集带逐渐被福州单极吸走关注。清初北方和江南风头更劲,但瘦死的骆驼依旧躺着也比别人高。福州依然能稳居全国第三,这成绩看上去放现在都不算差。现实其实复杂。泉州、莆田的科举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经济太发达了,重商之风越来越浓,大家都忙着赚钱,反倒把读书看淡了。赚钱可以换来一切,科举变得“没用”。晋江有钱了,人心思变,科举就变成了副业。
有趣的是,历史有时也会抬杠。明代福建的辉煌跟交通和经济有关系,但也有人坚持说主要还是风气出了名,重教、惜才的习惯扎根太深。不见得谁说得准,大家有各自坚持。就像泉州和莆田的“掉队”很难全怪商贸过繁。东南一度的战乱、迁徙也一直在暗中起着推手,真纠起来没完没了。有些事随便说说就过了,谁认真谁傻。
今天福建的老板多、企业家多,名牌鞋、民营医院到处是。你揪着问他们老家学霸多,他们笑笑,说你要鞋还是要医院?早年间谁的祖上不曾寒窗苦读?但谁又不是在给自己留个自豪的谈资呢?历史里找什么绝对的答案,总觉得自个儿说的不够真切。
翻过明清,数据又变了。清代江浙、江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福建的辉煌踪影慢慢收拢。但只要省考排名能跻身前列,福州人照样昂着头。省里大,人口也算多,整体形势起码不像北方有些省彻底靠后。唯一的尴尬也有:泉州、莆田曾经一骑绝尘,一下落得无声。明代漏风都能中进士,清代就剩个位数。
历史的走向,真是来回推拉。风景轮了一圈又一圈,福建曾经在科举里称王,后来热闹都让给江浙。谁说得准明天会怎么样?
这么多年的数据、故事、传说掺杂在一起,谁又能说哪种努力最靠谱?福建一路走来,拼过、落过、熬过,这股低调的狠劲还真无人能敌。考试从来不是单一结果,每个地方背后都是群体命运的流转。潮水涨落,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有些东西,记录下来就不会被忘掉。闽人在高考路上的那点倔劲儿,可能还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