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热射病离世,喝冰水或诱发心梗,自救方法你了解吗?

发布时间:2025-07-11 18:13  浏览量:1

盛夏酷暑之下,汗流浃背只是日常,但你是否想过,一瓶冰水可能成为“夺命凶器”?为什么一个健康的壮年快递员会因高温突然倒地,再也没有醒来?喝冰水解暑真的安全无害吗?当胸口如压巨石、呼吸困难时,是不是心梗的“前奏”?这些问题,关乎生死,却往往被忽视。

许多人误以为天热出汗多,多喝冰水有助降温,甚至有人在户外高温工作后,一口气喝下一整瓶冰镇饮料。但医学研究表明,剧烈温差刺激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发急性心梗。尤其在体温尚未恢复平衡的状态下,骤饮冰水更加危险。

热射病和急性心梗,在临床上虽属不同系统疾病,但在高温环境下却常常“联手出击”。热射病的本质是人体温控机制失调,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冰水引发的血管剧烈收缩,在某些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中,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温下的心脏,是一颗高负荷运转的“引擎”。西医认为,急性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引起。中医则认为,心梗属于“真心痛”、“胸痹”范畴,多因气滞血瘀、寒邪入侵、阳气骤衰所致。如果在体表汗孔大开时饮用冰冷饮料,寒气直入心胸,阻塞气血运行,正是诱发心梗的中医路径。

有研究显示,夏季是急性心梗的高发季节,尤其在7月到8月之间,病例明显上升。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心梗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到45岁人群发病占比逐年增高。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一旦发生急性心梗,如何自救成为关键。临床经验表明,黄金救治时间为发作后前90分钟。若出现持续胸痛、压迫感、呼吸困难、冒冷汗、恶心等症状,应立刻停止活动,原地休息,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可含服一片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

但很多患者在症状初期常常误以为是胃病或疲劳,错过最佳时机。这也是公众认知中的一个误区:“年轻人不会得心梗”、“心梗一定是剧烈疼痛”。部分心梗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胸闷、乏力,极易被忽视。

通过回顾那位37岁快递员的病例,医生发现他在发病前已出现头昏、恶心、出汗过多等热射病前兆,但因为工作压力大,他并未休息,反而选择快速补水并喝下大量冰水。遗憾的是,体温调节机制已失控,冰水刺激下心脏骤停,抢救无效。

预防热射病和心梗,关键是合理降温与科学补水。应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穿浅色、透气衣物,适当休息,饮水以温水为宜,分次小量饮用。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更应警惕高温环境变化。

从中医角度看,应重视“养阳气”、“避寒邪”。《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夏日不宜贪凉,尤其肠胃虚寒者,饮冷易伤脾阳,进而累及心阳。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温和为主,忌暴食冷饮。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户外劳动者、快递员、外卖员等高温暴露职业人群成为心血管事件多发人群。他们长时间户外奔波,饮食不规律,休息不足,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更易受到热射病与心梗的“夹击”。

在临床实践中,多名医生反映,近年来心梗患者年龄逐渐下移,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三高”病史,但生活习惯差、长期压力大、作息紊乱成为主要诱因。

公众不仅要关注基础疾病,还要关注“隐形危险因素”如熬夜、久坐、精神紧张、不合理饮食等。健康管理应从源头做起,建立定期体检、科学运动、心理调节等健康观念。

急性心梗的自救,不只是药物干预,更是意识的觉醒。当第一滴汗水落下时,就该提醒自己:“今天是否过热?”“是否需要休息?”生命往往败于忽视,而不是病痛本身。

从医学角度看,热射病与急性心梗虽非同因,但可形成“致命链条”。高温——出汗脱水——体温升高——冰水刺激——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梗猝死,这一系列过程,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完成。

医生呼吁,应加强对外卖、快递等高温职业群体的健康保障措施,如设立高温休息点、提供清凉饮品(非冰水)、加强健康教育等。国家近年来出台的《职业病防治法》《高温补贴管理办法》等政策,正是保障劳动者健康的重要举措。

医学不是冷冰冰的科学,而是关乎每一条生命的守护。那位倒在烈日下的快递员,或许本可以被救回,只要早一点认清症状,早一点科学应对。而这份“早知道”,正是我们今天所科普的意义所在。

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成为代价。让科学成为我们抵御高温与疾病的盾牌,以理性呵护每一次心跳。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韩雅玲,葛均波,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2):105-116.

[2]李耀辉,王红艳.热射病的识别与处理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9):1245-1250.

[3]王心源,刘海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4):4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