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说书人

发布时间:2025-07-08 23:15  浏览量:1

文:骆驼

日子如同钟摆,简单重复地过着,只有那钟鸣声,不时让人感到生活的余味。

过去的河沥溪,芜屯公路从镇上穿过,路旁的门店一家挨着一家,七十二行几乎样样都有。走在路上,铁匠铺里“叮当、叮当”的击打声,油坊榨油师傅的“嘿、嘿”号子声,还有白铁社的敲打声和五金厂的锻打声不绝于耳。更有印染店浸好色晾在路边的染布,有风吹来随风飘舞,不时贴在行人脸上,在看不到树木的街上算是一道景观。

镇子的西马路,老天主教堂前杂货店的门口,一个中年男子,正专注地给人修着电筒。这人个头不高,身板结实,眼珠黑大,皮肤黝黑,国字脸上蓄着八字胡,人称老魏。他目光如炬,嗓音浑厚有磁性,是镇子上讲大鼓书的艺人。

老魏是地道的镇子人,解放前学的说书,有个老伴叫英子。英子身材修长,生的端庄清秀,只是有条腿走路不能弯曲,听人说是过去大户人家的丫鬟。英子出门会梳妆一番,乌黑的长发在后脑盘个粑粑髻,罩上发网再插一簪子。俩人成家后镇子解放了,生活上靠老魏修电筒、配钥匙、说书挣些钱,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老魏的修理铺就一长桌,一头紧靠着马路旁的电线杆,另一头挂几串钥匙坯,桌上摆有几把旧电筒和配钥匙的台虎钳,抽屉里放些工具。不管有事没事,铺子前总是围着好多人,一些闲着的街民喜欢听他说些旧闻趣事打发时光,直到英子送饭来才散去。老魏所以把修理铺设在杂货店门口,只因西头那块晒场大的空地,是他说书的书场。

老魏守的这书场,每每放晴的晚上,中间置一案桌,桌上放一柄折扇、一把紫砂壶和一方堂木,案桌前面摆着十来条长板凳。只要天好不冷,总有人听他说书,当然天热听书的人最为多了。

夏天,雨过天晴的夜晚,天上星星清晰可数,镇上的人洗完澡,热的睡不着出来晃悠。一些闲着没事的人和听书迷会径直来到书场,他们中有穿着睡衣的,也有穿大裤衩的,有手捧茶杯的,也有摇着芭蕉扇的,来到书场互为打个招呼找个地儿坐下。

这时书场外,一个身子长、个头不高的小子,胸前挎个木方盒迈着碎步,用他那近似老旦的嗓音吆喝着“香烟—瓜子”。看到有人买烟赶忙过去,见买烟的人向盒子里扔过来零钱,喜悦地应到“好呢!《东海》香烟三根!”看到有小孩拿钱跑过来,嗲声地附和着“哎哟!一包瓜子拿好了!”

当月亮走到书场上空,不远处传来清脆的钟声,身穿褐色短袖对襟衬衫,白色宽大吊八寸裤子,梳个大背头的老魏走到案桌前。他连手扶着案桌,看到长椅上坐满了人,四周还站了些人,不免兴奋地拿起堂木击打在桌上,只听“啪”的一声震响,书场即刻静了下来。只见老魏甩开手中折扇随即将它收回怀里,然后小跨左脚伸出左手,做一亮相姿势后大声说到,“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即刻,听书的人全都贯注着老魏,这会儿他放下左手撑在案桌上,从然地摇着手中的折扇,亮响浑厚的嗓音。

“话说那宋朝崇宁四年,就在今天石口的芦溪村,当年的惠云禅寺内,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一边剃度,一边默念着‘座下有莲花,花谢花开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间如大梦,梦生梦死到头来梦梦虚幻’……这个看破红尘的少年便是以雄辩扬名,禅宗史上‘看话禅’派创始人,被宋孝宗赐名‘大慧禅师’的高僧宗—杲。”说到这老魏把“宗杲”两字拉的又长又响,随后压低嗓子接着说到,“这话又回到宋元佑四年,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这天,当年桥头村村口的牛头山脚下,一茅屋上佛光环照,虽是正月初六,整个村子静的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响。突然,一婴儿的‘呱呱’哭声从茅屋传出,将山村的寂静打破,一介草民奚介是喜得贵子……”老魏说着将打开的折扇收起放下,两手撑着案桌稍许停顿后,面带笑容地说,“有了儿子的奚介,那是分外高兴,请来乡里的高人给儿子取名昙晦。为了让儿子日后成龙发达,夫妻俩是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攒下钱来将儿子送到村外的学堂念书,而昙晦这孩子天资聪慧,在学堂那是既用功又玩皮……”老魏不由得仰望星空,转而伤感地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就在昙晦十二岁那年,奚介夫妇相继生病离开人世,可怜小小年纪的昙晦一下成了孤儿”老魏稍作停顿赓续说到,“不过幸好有舅舅收养了他,这让失去双亲的昙晦重获新生。”这时,老魏再次拿起折扇轻轻打开,在胸前摇了几下继续说到,“不想,一天昙晦与学童打闹,却将砚台砸到走进学堂的先生头上,扔出去的砚台不仅砸伤了先生的头,还砸破了先生的帽子。先生气愤地喝住昙晦,拿出戒尺就打。昙晦知道是自己的错,便一声不吭的忍着。可打后气急败坏的先生仍然不依不饶,硬是要家人拿钱来把昙晦领回去。事后,无论昙晦舅舅和乡保如何苦口相劝,那教书先生是怎么也不肯收留……于是,从小就绝尘拔俗的昙晦,一气之下弃学入佛,这才有了先前的一幕。”说到这,老魏收起折扇将它放下,再次将堂木拿起敲打在案桌上,用略带调弄的语气说到,“诸位听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待会儿细细说来!”

坐下来的老魏拿起案桌上的紫砂壶喝茶,一旁站起来的英子手捧着大大的木碗,从前排走到后排,再绕场向听客讨要赏钱,听客们会向碗里搁上一两分钱。英子讨完打赏,老魏放下茶壶,将堂木再次击打在案桌上说,“上回我们说到……”

听客们就这样在老魏的说书声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一个个酷热的夜晚。

天气转冷后,老魏不在书场说书,一些铁杆听客会去他家。这些人一般有钱的给点钱,没钱的送些自家种的菜,或是腌的菜,还有鸡蛋、茶叶什么的。两口子也不在乎这些,知道大家就是找个乐,况且自己还落个趣。如此,俩人虽然没有孩子,过得倒也充实。老魏和小英相依为命,年复一年的打发着日子。

后来,镇上的人有了收音机,还添了电风扇,有些人家甚是买了电视机。依旧是夏天的晚上,书场听书的人少了好多,老魏的嗓音也沙哑了许多,英子的精神更是差了很多。再后来,老魏摆摊的杂货店拆了,电线杆子也拔了,说书的空地修成了马路。

又过了些年,上门听书的人都没了,英子也先老魏走了。没有了英子的老魏,时常倚靠在门口,看着空地上的路灯发呆,他感到白天长、夜晚深,最后在孤独寂寞中追随英子去了另一个世界……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