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房价腰斩!90后背债百万:当年抢房有多疯,现在割肉就多痛

发布时间:2025-07-08 23:43  浏览量:1

燕郊这地方,现在听着像个笑话,可十年前,它是多少北漂眼里的“人生跳板”。19000元/平买的房,如今挂牌11000元/平,小区800多套房排队甩卖——这不是某个人的悲剧,是一代90后的集体渡劫。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上车”,没想到是跳进了时代挖好的坑;总以为房价会永远涨,结果发现“不动产”的意思是:你一动,就真惨了。

一、2016年的燕郊:比春运还疯狂的“抢房盛宴”

现在的00后可能无法想象,2016年的燕郊楼市有多魔幻。那时候的燕郊,不是河北的燕郊,是北京的“编外CBD”。从国贸开车30公里,房价直接从10万/平砍到1万/平,对于拿着几千块工资的北漂来说,这哪是买房?这是“用河北的价格,买北京的梦想”。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去燕郊看房的场景:高速出口像个菜市场,中介举着牌子往你车窗里塞传单,嘴里喊着“今天不买,明天涨500”;售楼处里挤满了人,沙盘前的销售嗓子喊哑了,签约区的打印机冒着火星子,连保洁阿姨都在跟你说“我儿子刚抢了套89平的,以后就是北京人了”。那时候的燕郊,空气里飘的不是雾霾,是人民币的味道。

最疯的时候,一套房上午刚挂18000元/平,下午就涨到20000元/平。我身边有个朋友,定金交了还没网签,就有人加价15万想抢他的房号——相当于啥也没干,躺赚15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诱惑,谁顶得住?那时候的90后,刚毕业没几年,看着父母辈靠买房从“单位分房”住进“电梯洋房”,看着同事因为早买一年房工资翻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上车!晚一秒,就被时代抛弃了。

现在回头看,我们当时哪是买房?是在参加一场“击鼓传花”的赌局。可惜的是,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那个“传花”的人,没想到鼓声停的时候,花刚好落在自己手里。

二、限购令:一场“精准打击”的政策急刹车

2017年6月5日,廊坊市突然甩出“史上最严限购令”:非本地户籍要3年社保,首付50%。消息一出,燕郊楼市像被人掐住了脖子,瞬间窒息。前一天还在加价抢房的投资客,第二天就开始连夜抛房;售楼处从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中介小哥的朋友圈从“今日必涨”变成“业主急售,价格可议”。

我当时刚交完首付,正在美滋滋地规划装修,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吧?政府怎么会让房价跌?”后来才明白,我们太天真了。在中国,楼市从来不是市场经济,是“政策市”。你以为的“刚需”,在政策眼里可能只是“泡沫”;你赌的“房价永远涨”,赌的其实是“政策永远宽松”。

限购令之后,燕郊的房价开始“自由落体”。首尔甜城从4万/平跌到3万、2万、1万5……最惨的时候,有人1.2万/平挂牌,半年都卖不出去。更坑的是那些高杠杆入场的人:首付借遍了亲友,月供占工资的80%,本想着“房价涨了就卖掉”,结果现在“卖不掉,又还不起”。我认识一个姑娘,2017年初花380万买了套120平的房,首付200万全是网贷和信用卡,现在月供1.5万,工资才1.2万,每天靠兼职外卖还债,朋友圈三年没发过自拍,全是“低价转租燕郊房,只求覆盖部分月供”。

这哪是“房住不炒”?这是“房住不吵,炒房的吵死”。

三、疫情: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检查站”

如果说限购令让燕郊楼市“重伤”,那2020年的疫情,就是往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燕郊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睡城”——让北漂花最少的钱,实现“住在河北,上班在北京”。可疫情来了,跨省通勤成了奢望。进京检查站每天堵成停车场,早上5点起床,7点到检查站,堵到9点还没进北京是常态。有个朋友为了不迟到,干脆在公司附近租了个隔断,燕郊的房子空着,月供照还,等于“花两份钱,住一个地方”。

更惨的是那些被裁员的。2022年互联网大厂裁员潮,多少在望京、西二旗上班的90后丢了工作?没了收入,房贷可不会停。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一对夫妻,燕郊房贷8000,北京房租4000,两人同时失业,最后只能把燕郊的房子“断供”,被银行起诉拍卖。房子卖了180万,还完银行贷款和违约金,自己倒欠20万——奋斗了五年,不仅没攒下钱,还背上了一身债。

疫情三年,燕郊的常住人口少了近20万。以前晚上10点还堵车的街道,现在8点就黑灯瞎火;以前排队都排不上的火锅店,现在老板天天在门口发传单“全场5折”。最讽刺的是,那些当年喊着“燕郊就是下一个浦东”的中介,现在要么回老家开网约车,要么转行去卖墓地——至少墓地“只涨不跌”。

四、地铁22号线:90后最后的“救命稻草”?

现在燕郊业主见面,三句话不离“平谷线”。这条传说中2026年通车的地铁,成了所有人最后的精神寄托:“地铁通了,通勤只要30分钟,房价肯定涨!”

可醒醒吧,朋友们。平谷线不是“救命稻草”,顶多是“止痛片”。

首先,地铁能解决“通勤难”,但解决不了“房价跌”。燕郊现在有多少套房?光首尔甜城一个小区就有800多套挂牌,整个燕郊二手房挂牌量超过5万套,而2023年全年成交量才1万套。就算地铁通车,能吸引多少人来买房?北京的年轻人现在都在躺平,00后宁愿租一辈子房,也不愿背30年房贷——他们见过我们这些90后是怎么被房子榨干的。

其次,地铁通车可能先利好“租房市场”,而不是“卖房市场”。到时候可能租金会涨一点,但想靠地铁让房价回到2017年?做梦。就像你买了件原价1000块的衣服,打折到500块,现在商家说“送双袜子”,你会花1000块再买回去吗?

更扎心的是,就算地铁通车,你的房贷会少还一分吗?不会。你的首付会回来吗?不会。那些因为买房错过的婚育、错过的旅行、错过的创业机会,会回来吗?更不会。

我们这代90后,好像天生就带着“买房基因”。小时候听父母说“有房才有家”,长大了看同事说“没房娶不到媳妇”,好不容易攒了点钱,又被中介忽悠“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结果呢?我们成了史上最惨的“接盘侠”:上有6个钱包被掏空的父母,下有还不完的房贷,中间夹着一份随时可能失业的工作。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一个燕郊业主在售楼处举着牌子:“原价19000买的,现在11000卖,谁买谁赚!”下面评论有人说:“赚啥?赚个寂寞?” 是啊,我们这代人,到底赚了个啥?赚了个“人生被套牢”的体验卡?赚了个“30年房贷奴隶”的身份?还是赚了个“再也不敢相信‘房价永远涨’”的教训?

不过也好,至少我们学会了:人生不是只有“买房”一条路。现在的我,在西安租着房,每月房租2000,比燕郊的月供少6000,周末能带着孩子去逛公园,不用再担心“这个月房贷怎么还”。偶尔想起燕郊的那套房,还是会心疼,但更多的是释然——至少我没被它压垮,至少我还活着,还能笑着跟儿子说:“爸爸当年犯过一个错,但爸爸现在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最后说句大实话:如果你现在手里有闲钱,想在燕郊“抄底”,听我的,不如去吃顿好的。毕竟,房子可能会跌,但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骂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