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蒙古草原与万里茶道交织的有一条盐道

发布时间:2025-07-07 21:49  浏览量:1

清代,在蒙古草原与万里茶道交织的有一条盐道

作者/孙树恒

在清代蒙古草原的商贸版图中,与万里茶道交织的乌珠穆沁盐道以其独特的资源依托和贸易网络,成为连接草原与内地的重要纽带。这条以青盐贸易为核心的商道,不仅承载着与万里茶道物资交换一样的功能,更在民族交往、区域经济发展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清朝时蒙古草原的盐源,额吉淖尔的青盐遗产

蒙古草原的盐业资源中,以乌珠穆沁地区的青盐最为著名,其核心产地为今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古尔板”淖尔,后被尊称为“额吉淖尔”(意为“母亲湖”)。这片盐湖是内蒙古八大盐湖之一,面积达25平方公里,盐矿分布面积20.9平方公里,产盐量及规模在全自治区位居第三。

这里的青盐以品质著称,色青有光泽,呈方形晶粒结为块状,含盐纯度高,味厚质佳,自古便有“盐青质冠于全国,驰名中外”的美誉。其开采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汉书·地理志》中以“青盐泽”记载其名,此后各代史籍均有延续,仅明确的采盐史就超过700年。

盐湖的形成源于众多盐泉的喷涌漫溢,高浓度的盐水经风吹日晒自然结晶,为原始采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每年七月份是采盐旺季,产量约5万担;五、六、八、九月次之,每月产量约3万担。这种天然结晶的青盐,从辽代开始便成为草原与外界交换的重要资源,至清代时,更成为支撑乌珠穆沁地区商贸的核心支柱。

二、清朝时的盐政管理机制

清代蒙古草原的盐业管理,在继承前代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其中以乌珠穆沁地区的额吉淖尔盐池管理最具代表性。

(一)盐矿的核心地位

蒙古草原的盐矿以额吉淖尔为核心,其作为锡盟最大的“达布苏”(盐)“诺尔”(湖),是当地民生的重要依托。历史上,该盐湖的开采与交易从未中断,辽代时属阿宝机地界,被纳入早期商贸往来;元代采用官督商销模式,年销量达十六万七千担,交易规模显著;即便在明朝一度的经济封锁后,至万历年间民市放开,这里再度成为晋、直商人趋之若鹜的贸易据点。

(二)清代盐业管理制度的演变

1、清初的自由交易阶段:清朝初年,盐业实行自由交易,不纳税捐。内地商人常携带粮食、日用品前往盐池,以“车盐易米二石”的比例交换青盐,尤其在庙会期间,盐池周边商贸极为繁华。

2、税制的确立与完善:崇德年末,乌珠穆沁、浩齐特两旗加封后,为加强管理、增加王府收入,开始对盐业征税:每采盐一车收牧税白银三分、交易税白银三钱,合计三钱三分(折合银元0.45元)。此时盐年产量约三千万斤,折合七万车,一半供本地及邻近旗消费,另一半经海拉尔、林东、张家口等线外销。

3、官督商办与专营制度: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清政府为“外保国权,内裕国帑”,推行“官督商办”政策;民国三年(1914年),蒙藏院与乌珠穆沁右翼旗、浩齐特左翼旗商定税率,年产盐约三十万担,每担征税2元。1916年,财政部与两旗签订十年合同,明确管理细则:

实行执照制度,商人需持采盐照、验照、税单等五种凭证方可交易;

盐的采集与运输由蒙古人负责,外人不得进入盐池;

统一计量标准,以十六两八钱为一斤;

在多伦设口北蒙盐总局,配备195名马勇巡查缉私,分设西路、中路、东路多处稽查卡,所征税捐全归朝廷。

三、乌珠穆沁盐道,草原上的“盐脉”与商贸网络

如同万里茶道在中俄贸易中的地位,乌珠穆沁盐道以额吉淖尔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广泛的运输网络,成为清代蒙古草原最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

(一)盐道的形成与发展

盐道的兴起与青盐贸易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辽代时,盐的销路主干线为林东(辽上京城)线,途经哈拉嘎庙、彦吉嘎庙,商贾多来自今通辽、乌丹、赤峰、承德等地;元代上都城(今正镶兰旗)建立后,因距盐池仅384公里,商道进一步拓展,商贾沿张家口、独石口北上,经上都至古尔板淖交易,年运盐达万车,商道上马车日夜穿梭,极为兴旺;清代在前代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更为规整的东、中、西三路主道。

(二)运盐路线与运输方式

1、三大主干路线:

中路:从盐池出发,经胡吉尔台、罕白庙、浩勒图庙、毕流台坝,分输至经棚岔道子、北什巴尔台、土城子等处分销;

东路:经彦吉嘎庙、天和梁、林贝子府,分输至巴林桥、新地等处;

西路:经哈楼高勒、白音图、浩勒图庙,分输至巴彦门都、巴言库伦、克力更等处。

三路最终均南下,经围场、赤峰、承德、张家口等关隘进入内地。

2、运输规模与方式:

运盐旺季为每年5月初至10月末,运输工具以牛车、驼队为主——牛车每车装盐约150公斤,骆驼每峰驮100-250公斤。运盐者通常结队而行,十几人一组,赶4-10辆牛车或5-7峰骆驼,携带帐篷、炊具及修车用具,日行20-30公里。商人则从三月开始,结合牧区日用品需求与畜产品产出周期,沿驿道云集盐池,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场景。

四、乌珠穆沁盐道对蒙古草原的多方面影响

乌珠穆沁盐道的繁荣,对清代蒙古草原的经济、社会、民族关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促进草原商业的周期性繁荣

乌珠穆沁地区的商业以额吉淖尔盐和牲畜交换为核心,其兴衰与盐道贸易紧密关联。辽代兴起,元代中叶发展,元末明初因局势逆转而萧条,明末清初再度兴起,至清代中叶趋于巩固。盐道的存在,使商业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采盐旺季(七月)与畜产品产出期重叠,商人云集盐池,以日用品交换青盐和畜产品,形成“出盐季即贸易季”的特色。据记载,清代中期各地年运盐量可观:多伦7.4万担、经棚1.3万担、独石口6万担、张家口1.8万担等,庞大的交易量带动了草原商业网络的形成。

(二)推动区域经济的互补与整合

盐道的贸易遵循“以盐易物”的模式,形成了草原与内地的经济互补:蒙古地区输出青盐、绒毛、皮张、牲畜等资源,换取内地的粮食(白面、小米、炒米)、布匹、茶叶、铁器、日用品等。交换比例虽存在不等价性(如商人以三元商品换价值四元的盐),但客观上满足了牧区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也使青盐成为蒙古草原参与全国市场分工的重要媒介。同时,盐道沿线的多伦、经棚、赤峰等城镇因中转贸易而兴起,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节点。

(三)深化民族交往与文化融合

盐道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民族交流的纽带。山西、直隶等地商人长期往返于盐道,与蒙古牧民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甚至形成了“商人结队同行,牧民提供宿营便利”的合作模式。每年盐池周边的庙会(如达布苏庙祭祀活动)更是民族交往的高潮——王公贵族参与祭礼,牧民与商贾交换物资,期间还举办摔跤、赛马等传统活动,使商业场所同时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这种持续的互动,打破了“蒙古民族视商业为劣业”的传统观念,推动了民族间的理解与融合。

(四)塑造草原社会的治理格局

盐业贸易的重要性,使盐道管理成为清代蒙古地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从早期的王府征税到后期的“官督商办”,从盐池驻兵监督到沿途设卡缉私,盐业管理体系的完善,既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也促进了草原社会的规范化运行。额吉淖尔作为“天赐神水”,其资源归属与开发权的演变(从蒙古人自主管理到1946年收归锡盟民主政府),折射出草原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总之,乌珠穆沁盐道作为清代蒙古草原的重要商贸通道,以额吉淖尔的青盐为核心,构建了连接草原与内地的物资流通网络。它不仅推动了乌珠穆沁地区商业的周期性繁荣,促进了区域经济互补,更在民族交往与边疆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条盐道的历史,既是一部青盐贸易的兴衰史的见证,也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成为理解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互动的重要窗口。

主要参考资料:《西乌珠穆沁旗志》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